解密对华军售禁令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8日12:56 青年参考 |
本报特约记者 唐岩 (和外界的说法有所区别的是,西方对华军售禁令远不止1989年以来的15年,而是几乎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整个历史。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04年的时候,在欧亚大陆另一端中国是否能如愿得到这一重大的外交成果?在预测结果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来重温一下对华军售禁令的由来。) (一)冷战铁幕下的“巴统” “西方世界认为,把我们研究出来的技术卖给社会主义国家,就等于进一步武装我们的敌人,使之对我们构成更大的威胁。这就像当年的大篷车队向印第安土族人出售连发枪一样。”—— 一位西方记者如此描绘巴统的禁运动机。 提起西方对华的军售禁令,便不得不提起正式成立于1950年1月1日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其实“巴统”的名称远不如英文名直译来得贴切——COCOM: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多国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 自巴统成立至1953年,便由最初的美、英、法、意等七国发展成为包括加拿大、西德和日本在内的15个成员国。其意图很明确,就是以美国政府为首,联合西欧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禁运政策,其根本目的是防止和限制西方的战略物质、高技术及产品流向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就包括苏联、东欧国家以及中国。 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巴统开始正式将中国列入禁运国家之列。1952年,巴统组织在亚洲的分支机构“中国委员会”成立,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为其成员国,专门实施针对中国和朝鲜的禁运政策。在这段时间里,这些禁运要比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禁运还要严厉得多。禁运清单内的三类物品,甚至连根本不属于巴统贸易管制范围内的207种物品不分级别一律对中国实行禁运,“中国差别问题”便由此而来。 一段时间内,中国甚至无法从西欧国家进口必要的药品,而西方国家对于药品的出口限制直接导致了大批中国病人的死亡。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朝鲜战争结束以及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减少,欧洲扩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变得开始重要起来。1957年,英国、日本宣布废除“中国差别”,其他的巴统成员国也纷纷效仿,“中国委员会”基本陷于瘫痪状态,但武器贸易的情况还是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 (二)中美“蜜月期”的到来 “你真的是这整个事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每当我犹豫的时候,你推我、帮我将这件事推向前去。”——卡特称赞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中美建交中的作用。当时布热津斯基顶着国务卿万斯的强大压力,一手推动优柔寡断的卡特开创了中美“蜜月期”。 1972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与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美国正式宣布废除“中国差别”,将对华贸易管制与对苏联同等处理。与此同时,中美逐渐展开了秘密谈判,双方的“蜜月期”随之开始。 在1975年底的谈判中,为了缓和因台湾问题而造成双方在建交上的困难,基辛格提议购买中国的原油和向中国出售武器来表示美国方面的诚意。但由于受美国国内1969年批准的新《出口管制法》的限制,美国安排英国Rolls-Royce公司向中国出售价值2亿美元的可以用于战斗机的引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西方世界拿到的第一笔军用物质。 1978年5月,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中国一下子开出了46项的武器采购单。之后,这份采购单被交到了西欧国家的手里。 1979年,随着中美正式建交与苏军入侵阿富汗,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禁运开始大幅松动。1980年,美国决定将中国作为美国贸易管制分类中的“P”类(即非敌对国家)处理。1984年,美国政府又决定将中国列入“V”类(即友好非盟国)。 1985年,巴统在例行会议上确认了中国的特殊地位,并于9月对中国放宽了民用和军民两用的27种技术产品的出口审批程序,但同时要求中国承担不向第三国转让的义务。 美国走得最为靠前,在“例外程序”出口中,90%是对华出口,其中半军用和军用物质占了相当比例,就连黑鹰直升机也开始落户中国。1989年3月,巴统甚至决定对中国实行为期两年、以后可以顺延的总出口许可证制度,即巴统各成员国在巴统已下放审批权限的项目范围内,对中国实行自由出口,而不必逐项报批。 (三)“武器之门”再次关闭 “在已经做了的事情上,谁也不想开倒车,但是要把这一进程继续下去,现在还不是时候。这种努力暂停了,而不是最终放弃,我们要看中国的事态如何发展,然后再来作出新决定。”——1989年7月,美国国务院的一位官员在解释巴统对华规定的自由化进程不再继续时说。 198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宣布中止与中国的政府间军售和商业性军售,暂停美中军事技术合作项目的进行,这其中就包括了80年代中期中美达成的5.5亿美元“和平珍珠”合作项目,即由美国帮助中国更新55架歼八飞机的电子设备。巴统也不例外,各成员国以中国形势发展难以预测为由,宣布终止对华放宽尖端技术产品出口特别计划的实施,刚刚起步的中欧军事贸易往来即告终止。同时,欧共体首脑会议也做出决定,禁止对华军售。 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巴统和“中国委员会”于1994年走到了终点,但是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政策并没有随之结束。1995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出口优先级,将全世界的国家划分成八类,中国被划在第六类,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同志类”之下,在伊拉克、伊朗、北朝鲜、利比亚“不放心类”之上,和印度、新加坡在一起,同为“不受欢迎的人”。 1996年7月,33个国家的代表了签署《瓦森纳协定》(简称“瓦协”),决定从1996年11月1日起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与巴统相比,瓦协只是提供一个受出口管制的物资项目,但是允许各国按照自己的意愿出售这些物资项目,不具有巴统的任何成员国都有权否决其他成员国的出售武器建议强制性。然而中国依然无法直接从西方世界得到先进的军事物质和技术,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四)“解禁”,具体行动还是政治姿态? “与欧洲人打交道时,要避免中国人有时会犯的毛病:‘我让你一分,你也让我一分。’欧洲没有这种文化。他们只坚信利益。”——一位研究欧洲人际传播学的学者说,他的观点或许会得到中国政府认真的考虑。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各国之间加强贸易往来成了迫切的需要。由于美国依然对中国实施了较为严格的出口管制,中欧关系在近些年来发展得很快。 2001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对华战略》文件,紧接着在去年10月,欧盟发表了《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与挑战——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的文件,决定把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从“全面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关于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3年10月13日,中国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明确要求“欧盟应早日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拓宽中欧军工军技合作扫清障碍”。同年10月30日,在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国领导人再次向欧盟的主要领导国英、法、德提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要求。中国的解禁要求得到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等欧洲大国首脑的响应和支持。但由于来自美国的压力,欧盟内部关于解除对华军售的意见并不统一,由于欧盟在重大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票否决制”,“解禁”依然显得困难重重。 2004年4月,欧盟外长会议在卢森堡召开,中国期盼已久的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在本次会议上没有作出任何决定。随着2004年5月1日欧盟的扩军,欧盟在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上似乎越来越困难。这次布莱尔迟到的表态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欧盟对华军售禁令的解除,我们惟有继续观望。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