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牦牛队到家庭旅馆:定日群众背“珠峰”致富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9日16:03 新华网 |
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扎西宗乡扎西宗村是前往珠峰大本营旅游的必经之路。10年前,村里的农民次仁顿珠,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在定日县的扶持帮助下,次仁顿珠围绕珠峰——这座“金山”,做起了旅游增收文章,现在,他不但脱了贫,还拥有了资产50多万元。 次仁顿珠的斑巴旅馆很有名。许多老外甚至点名要住这家不起眼的家庭旅馆,因为次仁顿珠旅馆的食品卫生可口,环境整洁,价格公道,服务热情,信誉可靠。 每年,次仁顿珠平均接待游客达600多人次。去年,他接待了2000多人次,年收入达到近8万元。看到次仁顿珠富起来了,扎西宗村村民也纷纷搞起了家庭旅馆。目前,在珠峰脚下的扎西宗村里,村民们用颇具民族特色的藏餐和食宿迎接着观光者,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和扎西宗村一样,现在从“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怪圈”里走出来,在珠峰身上想办法,开辟增收渠道的定日农牧民群众越来越多,颇有燎原之势。 定日县地处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和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定日县独特的自然景观。 全县4.6万多人中农牧民人口占4.47万多人。多年来,利用这些“绿色”的旅游资源,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成为县委、县政府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但是由于农牧民经商思想淡泊,加上资金等限制,农牧民收入增长不快。 2001年,定日县开始扶持农牧民搞旅游服务业。当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家庭旅馆和餐馆普遍比较简陋,卫生条件差、光线暗淡、通风不畅、生活器具简陋。为了让这多增收的“发动机”上档次、上规模。全县制定了《关于发展定日县旅游事业的决定》、《加快扶持农牧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力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千方百计,通过争取国家、自治区和日喀则地区以及上海援藏等各方面的资金,全面改善交通、能源、通讯等硬件设施条件。其中,由上海市投资400万多元启动的珠峰核心区综合服务站,集医疗、通讯、餐饮为一体,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另外,定日县政府和县旅游局、珠峰管理分局等还通过自办的家庭旅馆培养、培训当地的家庭旅馆服务人员和经营人员。税务部门对本地农牧民自办的家庭旅馆和餐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县农业银行在贷款融资方面向旅游服务业倾斜。特别是上海援藏小组和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体育局扶贫工作组等也通过无息贷款和资金投入等形式扶持农牧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先后为3个村建了2个家庭旅馆和1个茶馆。 位于中尼公路国道旁的协格尔镇白坝村,不但是海内外游客到珠峰探险、观光的必经之路,也是前往樟木口岸、聂拉木、吉隆等县的“中间站”。定日县委针对这个特点,对白坝村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建设,经过去年至今年的全面建设,一座以藏式民居为主的小城镇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步入白坝村里,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藏家温馨的感觉。截至现在,县委在白坝村里已新建家庭旅馆10家。全村上档次、上规模(接待能力在25个床位以上)的家庭旅馆已达30多家。 岗嘎镇,又称“老定日”。在县委的帮助下,已发展家庭旅馆7家,其中4家被评为“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去年岗嘎镇仅旅游服务收入就达到150万元,占全镇副业收入的半壁江山。 从整个定日县来讲,现在全县共有家庭旅馆、餐馆83家,主要集中在旅游线路上的白坝、扎西宗、岗嘎和曲当等乡镇,其中由本县农牧民自办的有66家,从业人数达200多人。去年,旅游为定日农牧民创收225万元。据谈立雄副县长介绍,全县的家庭旅馆和餐馆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对于家庭旅馆的管理也由过去的“先发展,后规范”逐步步入到“边发展,边规范”的轨道。对于农牧民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定日县旅游局局长许为民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让农牧区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服务业上,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了全县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这件事,全县农牧民群众观念上有了巨大的转变,这个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许为民介绍,目前农牧区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乡镇自发搞起了牦牛服务队,有的借珠峰核心区车辆禁入的政策,组织20多辆马车搞起了运输。位于珠峰大本营附近的群众脑筋就转得更快,他们经营起了30多个藏式帐篷,一年一顶帐篷收入近万元,真正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完)(达次) 稿件来源:西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