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80后环保NGO负责人。2004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当年参与创建了“绿驼铃”环保志愿者网络。3年后辞掉公职,现任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主任。2008年4月,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事迹表彰奖。2009年10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环保英雄”。“一个人的影响是有限的。”赵中说,“但是与其他人的力量联合在一起,会变得无穷无尽。”
赵中说,在农村推广生态建筑时,最困难的是寂寞。每当黑夜降临时,那种无以言表的寂寞就深深地袭来。
赵中(左二)在农村做调研。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春燕
踏上寻找根的征途
他做过“绿地图”、“绿色出行”,也培训了许多志愿者。几年过去了,他却有了一种感觉,他的脚,仿佛不能踏实地踩在地上,一种没有“根”的感觉袭上他的心头。
赵中坐在拖拉机上,身子一上一下地颠簸,路面坑坑洼洼,稍不注意,他就会觉得左边身子违背地心引力似的哐地腾上去,转眼间又忽地被扯下来。这股莫名的力量每每把他折腾得疲惫不堪,“进一次茶园村骨头就要散架一回。”赵中心想。
从兰州市到陇南市的这个小村庄,赵中的乘车路线几乎是固定的:乘下午16点40分的火车,火车先从兰州到天水,天水到宝鸡,进入陕西省,再往回走,最后于次日上午9点到达四川广元。从地图上看是几个Z字型。甘肃陇南和四川广元相距不远,赵中再从广元买上一张长途汽车票,四五个小时北上后到达终点——地名叫“渭沟河口”的地方。从这辗转1个多小时的步行路程,才进到深藏于绵亘大山中的“茶园村”。
赵中一进村子,早有人等在村口。村民们知道他今天会来,因为约定的日子到了。为了“融入”这个远离大都市的“社区”,他每次来,会帮村民们从城里带手机,那种两三百元的手机,如果村民们到镇里买,价格能挤出许多水分来。
苏大姐嗔怪地扫他一眼,用一杯茶招待他。她的儿子也在那里等着,嬉笑着,过几天,赵中会带这个顽皮小子到兰州。苏大姐信任这个城里来的小伙子,托他把孩子带到“大城市”里,谋个职。
“娃儿,一路累坏了吧?”苏大姐总是这番称呼赵中。
“习惯了,没事。草砖房的事情进行怎么样了?”
“哎呀,他们那3户人还没动静。别人一看,示范户都不动,大家可能顾虑更多了。”
“……”
新斟的茶冒着热气。
赵中往窗外望望,夜幕垂下来,家家户户的炊烟寥寥升起。不时有狗吠、鸡鸣声响起,还有人声:豪爽的笑声、打趣的玩笑声、小娃娃清脆的啼哭声、夫妻吵架拌嘴的声音,声音交织在一起,热闹却又安详。
刹那间,他有一种错觉,仿佛他正身处浩淼的大海深处,四周漆黑,耳边是海浪的呼啸声。忽的,远方却有闪烁亮光,他紧张的心一下子安定下来,他有了力量!是的,他定定神,眼前的灯光,温暖、让人安心,即便这些光芒来自于帐篷、或者简易房里面。这个村子,历经地震摧残的茶园村,正慢慢地从灰霾里建起来。
重建吧,重建一个茶园村。这是人们心底的渴望。
这也是赵中想做的。灾后第一时间,赵中和许多志愿者赶来这里,开始做心理咨询、也做宣传教育,后来顺理成章地就参与到重建中。
在这以前,赵中和他的绿驼铃环保组织一直活跃在城市里。他做过“绿地图”、“绿色出行”,也培训了许多志愿者。几年过去了,他却有了一种感觉,他的脚,仿佛不能踏实地踩在地上,一种没有“根”的感觉袭上他的心头。不错,荣誉有很多,在城市里做环保,他得到许多嘉奖。可是,光环越多,他越觉得不安。
走路的时候,他竟然使劲地跺跺地面,在城市里做的事情,到底分量几何呢?培训志愿者、组织绿色出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改变”,他还可以做更扎实的事情吗?比如在农村,去到大山环抱的地方去,到更偏远、更基层、或许没有鲜花和掌声的地方去,扎实地做些具体的事情。他被自己这想法吓一跳,然后又问自己,怎么不能呢?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污染更隐蔽,却又很广泛。长期做NGO的经验告诉他,农村群体容易被忽视,宣传与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意识,这意识也会伴随他们一生。此外,甘肃一些较贫困,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环境问题与农民生计问题一样突出,怎样把保护环境与扶贫有效地结合,这大概需要他把自己“投入”进去,然后摸索一条路来。
一点理想的芽破土而出,选一个村子,长期驻扎那里,陪着村民们一起重建,和他们一起生活,再把环保与改变的思想融入到这个村里,把先进的、规范的、理性的血液输入到他们的血管里。“这难道不是建立一个我的理想国吗?”赵中把这点兴奋按捺在心底,先迈开一步再说吧。
难以想象的困难
质疑如浪涛一样,一波波袭卷过来,猛地不注意,就把赵中拍到岸上。他这才发现,事情想得太简单,想要推广这么一个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跟翻越蜀道一般难。
一缕阳光从简易房的窗户溜进来,赵中揉揉眼睛,起床,洗漱,吃点东西,然后开始挨家挨户的串门。
串门不是休闲,是一种工作方式,通俗话即是“游说”。赵中参与到灾后重建后,希望当地能建设起生态建筑,用农村富余的稻草和麦草为原料,代替挖土烧砖的“红砖房”。大规模的重建,若是过多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其实是破坏了当地的资源,用稻草和麦草压制进行房屋填充,一来可以生物再利用,二来有很好的保暖性。
可是“草砖房”并不那么容易被接受。毕竟,这里是农村。对于那些有着传统观念的农民来讲,用草做的房子结实吗?房子,可是中国人最最看重的东西。在城市,许多人忙碌一辈子,不就为了一套房子吗?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城里人,都不见得认可“草砖房”,农民们还能轻易答应了?
“这个草房子能住吗?不行不行!”
“啊,几十年以前,我们老辈子住的就是茅草屋,你说的就是那个吧。”
“你让别人怎么看我们,连砖瓦房都盖不起?”
质疑如浪涛一样,一波波袭卷过来,猛地不注意,就把赵中拍到岸上。他这才发现,事情想得太简单,想要推广这么一个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跟翻越蜀道一般难。
在这些问题上还没找到答案,新的问题又发生了。没有钱。
本来,赵中以为事情很顺利:向大家宣传草砖房概念,农民们一拍即合,向修建草砖房的农户们提供一些补助,事情结束,完美收官。遇到房子是否结实的质疑后,赵中又试图把轻钢房和草砖房结合在一起推广。轻钢房是一种建筑结构,通过铆钉把房子的框架构成一个整体,这种结构的房子结实、抗震。
理想和现实往往有差距,倘若一套房子拿不出七八万来,轻钢草砖房根本建不起来。一户农民家,哪有那么多钱来修这个呢?
赵中一咬牙,为灾区申请贷款。本着推广生态建筑为目的他,转向去为灾民申请贷款。由于政策原因,贷款迟迟下不来,赵中只能一边跑信用社催贷款,一边又做着村民的工作。
赵中和绿驼铃的志愿者们投入了相当多精力和时间做宣传,他们挨家挨户的介绍,拿着宣传页细细地讲给村民们,什么是草砖房,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的技术是什么。然后也组织培训,组织村民们看电视台关于草砖房的报道,其他地方草砖房是怎么造的,效果怎么样,然后请一些做草砖房的老师过来给村民们做培训。
村民们还是不放心,绿驼铃就组织他们到四川已经建好的草砖房地方去参观,眼见才能为实。磨了好几个月,待赵中们累得筋疲力尽时,终于看见曙光,有3户农民家庭愿意当“示范户”,先修3个轻钢草砖房起来。什么都谈好了,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要真正开工的时候,这3户人家又互相推诿起来,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赵中彻底懵了,眼看着一座座红砖瓦房雨后春笋,一栋轻钢草砖房都没有起来。
中国武术精粹“太极拳”里有以柔克刚之说,绕了一个大圈子,赵中发现自己拳打在了棉花上,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他的攻势。任凭他使尽全身力气,种种变化,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对方静止不动,心如止水。只这一招,就让赵中缴械投降。
乾坤一瞬的转变
一通长途,激活了两颗沉寂的心。这个时间,距赵中推广轻钢草砖房也几乎快一年了。曾经,数次点燃的希望屡屡被失望的情绪所扑灭,而人在失望中怎么办呢?
此刻,在千里之外一名叫徐灿的记者,同样陷入了窘境。徐灿是《申江服务导报》的记者。灾情发生后,他和一帮朋友,其中有《暗恋桃花源》的制作人袁鸿,大家攒了一笔善款,想为灾区做点事情,类似于重建一座小学。
选址难,用有限的费用建起一所小学更难。有人告诉他们,重建一所小学最低报价要上百万,你们只有60多万元,想重建学校,简直是笑话。徐灿在四川找了好几处地址,不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都没有把这笔善款用出去。从开始筹款到最终确定建校地址,快一年都没有定下来。没想到,做点好事如此大费周章。
几经周折,徐灿终于通过朋友得知,有一所乡村小学需要重建支持。朋友在E-MAIL中附上了这所小学重建请求支持的报告。电脑屏幕上,地震重灾区甘肃文县中庙乡“茶园小学”几个字让徐灿眼前一亮。
报告里这样说:这所在中庙规模仅次于乡中心小学的学校,在地震中校舍全部倒塌,幸存的学生和老师被迫分流到距茶园村15公里和7公里的碧口小学和中庙小学。(茶园村属于国家贫困县的重点贫困村,“5·12”重灾村,人均年收入750元。“5·12”地震造成这个村705间房屋、圈舍、厕所、沼气池报废,4处人饮工程全部报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名家长跟随照顾,并需要租借房屋。然而碧口和中庙都处于地震重灾区,房租及其他物价一路高涨,一名家长和一名学生每年至少花费5000元,还耽误一名劳动力无法参与灾后重建,对于已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报告来得相当及时,徐灿的眼睛落在报告末尾那个叫“赵中”的名字上。看完邮件,徐灿抓起电话就打给起草这份报告的赵中。
远在甘肃的赵中,就这样认识了中国东部、身在上海的徐灿。赵中说,去年地震后,绿驼铃环保组织就在茶园村设点,参与当地灾后协调,我们会全力配合学校重建工作。徐灿随后也了解到,重建茶园小学的费用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一通长途,激活了两颗沉寂的心。这个时间,距赵中推广轻钢草砖房也几乎快一年了。曾经,数次点燃的希望屡屡被失望的情绪所扑灭,而人在失望中怎么办呢?
坚持下去。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可是人活着,人在吃饭,睡觉,工作以及思虑着成千上万桩与理想相关系的事情。在赵中的脑子里压着一副担子,如果推广生态建筑不成功,出师未捷难免动摇士气,长使英雄泪满襟。所以他承受着压力,不屈服,也不灰心丧气。
在电话后不久的时间,徐灿、袁鸿及另外两个朋友,来到甘肃省文县中庙乡茶园村。那是2009年5月5日,青年节后的第二天,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潮湿气息和茶园的芳香。茶园村村口,拥来了好些村民,他们喧闹,嬉笑,被阳光、草地弄得幸福而疲倦。早有消息流传出来,有人要到这里建小学,这意味着,学生们不用长途跋涉求学,可以像以前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接受知识的熏陶。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欢欣和雀跃的事情。
赵中和茶园村村支书吴培厚为了表示诚意,赶赴到中庙乡迎接他们,经过四五个小时颠簸的山路,再下车步行差不多一小时后,众人才来到了茶园村。翻过一个山包,眼前一下开阔许多,徐灿当即感叹:好一片山清水秀。山下伸展的绿地、低矮的树木和零星的房屋,有一只山羊在啃草,几只燕子在近处盘旋,空气中聚集着雨意。
村里留出的学校校址,在一条15米宽的山涧边,后面是一座种了很多茶叶的山坡。这是一块50×28米的土地,原先村里打算当作农耕用地,现在上面长满了青草。徐灿半开玩笑地说:看上去很漂亮,像虹口足球场,走上去又发现地表坑坑洼洼。
“这里如何?”赵中询问说。
“很好!”徐灿点点头。
很好,这是一个让人舒展眉头的回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打听,茶园小学并没有被县教育局列入重建规划,一盆冷水浇在众人身上。若是学校建好后不被纳入系统之内,没有老师过来,一切都是空谈。
可是,还没来得及相谈甚欢,茶园村却闻到了火药味。到村子的那天晚上,捐助人就和村委会观点不一、思想不统一。徐灿们拍着桌子扯着嗓子,村委会铁青了脸丝毫不让步,不行不行,这样不行。
徐灿们说,校舍应该是抗震的环保的轻钢的草砖的,教室应该是宽敞的明亮的阳光倾泻在地上孩子们在开阔空间自然的环境里饱读诗书。
村委会的人说,轻钢草转太时髦了我们接受不了,我们要砖混结构的房子,一辈子我们就这样过来的。学校修得像火柴盒一样方正就好,不要麻烦。
谈不拢了,徐灿们摔门而出,赵中拉他们,可是拉不住了。
赵中的失望在黑夜里绵延开来,他垂着头拖着影子回到自己的房间。这样的黑夜属于伤心人。
矛盾还在深化,徐灿们说茶园村作为受益者有义务组织村民修建小学,而村委会又说,不行还是不行,大家都忙于重建自己的房屋,这个事情都承包给建筑公司吧。
NGO 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打听,茶园小学并没有被县教育局列入重建规划,一盆冷水浇在众人身上。若是学校建好后不被纳入系统之内,没有老师过来,一切都是空谈。
重建小学的事情又要被束之高阁,捐款人打算打道回府了。
赵中急了,他想他要是有三头六臂就好了,这样他是不是就能力挽狂澜?苏大姐便劝他,娃儿,要不算了。
他说,事情都到这节骨眼上了,不能说停就停。我要去把这学校“跑”下来。
跑,他带着村民代表,三番两次跑县教育局,他写材料做说明他陪笑脸他力陈恢复茶园小学的重要,县教育局终于做出了“茶园小学不并不撤,并为学校配备老师”的承诺。紧接着,他又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他说别人来给我们修学校,我们能省则要省,我们能出一份力就要出一份力,围坐在他身边的人有的点头有的摇头。大伙跟着他,选举产生了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获得充分授权,具体负责茶园小学的重建事务。徐灿们本来要走,现在又看到光亮,赵中值得信赖,徐灿将资金交给“绿驼铃”管理。
事情总该是要理顺了吧?没有。
茶园小学开工的第一天,只来了两位义务出工的村民。拉山、挖地基,修建学校需要很多人,两个人怎么够?赵中的心凉了半截。
农村文化松散缺乏组织,家庭联产责任制后,分产到户,心也散了。赵中明白,修建学校毕竟是公共的事情,公共的事情跟每一家每一户有关系,但实际上又跟每家每户又没有关系。公共的事务,你投入了精力,是得不到回报的。这笔账,对于精打细算的农民来讲算得很清楚。
赵中和志愿者们无奈了,他们卷起袖子先自己动起来,然后你一家我一家地上门“游说”。慢慢地,慢慢地,干活的人多起来了。等到有一天,鼎沸的人气聚齐起来,有人喊着劳动的号子扛起了木头,“嘿哟,嘿哟”,仿佛他们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们让赵中想起了肌肉卉张、挥汗雨下的纤夫。他们劳动时热火朝天的气魄,犹如身后卷起崩云的大浪!而那裂岸惊涛必定是有几层楼高,从无边的江面一路卷过来,到了红色的绝壁跟前呼啸着扑过来,发出隆隆的撞击声,然后厚厚的水浪被岩石撞得粉身碎骨,撞成一片碎玉,它们挤在江面沙沙地退去。多么壮观激烈。
天下起了雨,先是一阵一阵的,渐渐就噼里啪啦的肆无忌惮了。可是没有人走,大家披上雨衣,有人撑开伞保护着图纸,有人递过一壶水,有人仰起头咕咚咕咚地喝起来,再胡乱擦一下,又投入到劳动中。赵中脸上也是雨水,顺着他的脸庞,透着凉意,他抹了一把雨水,雨水是甜的。眼前学校的架子搭起来了,已经有了雏形,有模有样的。
赵中心里的蓝图也搭建起来,也同样有模有样了。成功地修建一所生态学校是一个起点,紧接着围绕学校还有一系列的生态建筑规划,比如学校会盖起生态旱厕等。而村民们,通过修建生态学校这件事,接受了新鲜的事物,受到环保理念的影响和启迪。他们的意识,便能够一点一点地转变过来。说不定哪天,村民们就自发盖起了草砖轻钢房。
下一步,是要教会大家如何保护环境,保护好这片森林,以及林子里的野生动物。等大家保护好了以后,赵中想带着村民做一个生态旅游开发,这样村民会恍然大悟,哦,保护好环境,获得旅游收入,比打死一只鹿得到的经济利益要大许多,还有下一步,下一步有好多好多……
有人高呼一声,伙计们,再加把劲啊。赵中觉得胸臆充满了能量,这大雨来得真是痛快,雨再下得大点吧!
编者点评
告别环保英雄时代
赵中说,现在是一个告别环保英雄的时代了。
以往,中国民间环保运动靠的是精英人物的一腔热血而“起家”。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影响力、能够一呼百应,这让他们能够将绿色种子埋在中国环保的土壤中,并让其发芽成长。现在,环保英雄们苦行僧式的环保理念和生活方式,已不为新生代年轻环保人所接受。新一代的年轻环保人要做的不再是那种出发点纯正、道德感非常强烈的高尚工作。他们踏踏实实做事,既保护环境,也要照顾个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赵中就是这样一个新生代环保人。他不刻意拒绝一次性筷子,在茶园村也借摩托车出行。他知道很多做法不够环保,但又很难要求自己。对于同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环保英雄”的廖晓义,他坦言是“崇拜”和“佩服”。
但中国的民间环保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这些人将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年轻人。所处不同的历史阶段,让现在民间环保领域的年轻人注定不能像环保英雄们那样,有较高的起点,同时将自己竖立成道德楷模,到处传播理念。
年轻人需要在民间环保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开拓出新的行动和思维方式,这种方式适合大众参与环境保护,每个人都能有所行动,同时又不牺牲太多个人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