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7月28日17:01 新浪新闻

分享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24万人罹难,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多少人在熟睡之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夜来不及说声再见,而今故人已去四十载。

  这场20世纪伤亡世界第二严重的地震,唐山大地震在21世纪并未淡出世人记忆。四十年后人们的今天,媒体用音频、航拍、历史图片、数据图表等多种形式,融合呈现有关这场地震的纪念。 他们或数字记忆与亲历者出发,或从求援者与城市发展关注,对唐山四十周年祭的可视化报道,让我们不遗忘这场灾难。

   全景城视:360度航拍看城市巨变

  新京报《航拍镜头下,360全景看唐山40年沧桑巨变》

  相较于传统报道中以唐山大地震的回忆切入,新京报《穿越:纪念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则另辟蹊径,从城市发展变迁的角度再看唐山,以穿越的视界再看这座城市40年间发生的变化。

  随着低沉的背景音乐开启,点击“开始穿越”进入界面之后,在地图模式中可以清晰看到路北区、路南区、建设路等地点的小图标正在闪动,点击进入则会出现四十年前该地的老照片和四十年后的对比图片,直观感受到唐山这座城市再一次坚强的站起来。

  当进入航拍模式后,则弹出一个漂亮的圆球形全景地图,缓缓打开还原出如今唐山的一水一木。观众不仅可以左右晃动手机来全景式俯瞰今日的唐山,还可以放大缩小去探索每一处细节。

  再次点击左下角的场景选择,就会出现:世园会、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康复村、胜利路复兴路等等地标,点击图标则立即进入360的全景航拍模式,可以任意调整角度,看到你想看的地点。在观看每个地点变迁的同时,界面会自动出现小图标提示这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图文并茂带你走进唐山人当下的真实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新京报将H5与全景地图、航拍、VR等新技术结合起来,是对如今新闻可视化做出了一个前沿的探索。

 

   数字记忆+当年广播:不要遗忘每一个和人有关的数字

  新浪新媒体实验室《1976唐山地震数字记忆:不遗忘,是最好的纪念》

  一晃四十载,唐山大地震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早已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新浪新媒体实验室选择立足于唐山大地震留下的大数据,用数字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每个故事。

  当观众点开页面,“不遗忘是最好的纪念”几个大字渗着斑斑的水迹慢慢滑出。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当点击相当于800吨炸药时,耳边会传来轰鸣声,将观众从2016拉回到40年前的那个现场。而向下滑页后,一个个令人震惊的大数字无言冲击着视线。观众可以任意点击自己最关注的那些群体,看看他们真实的经历。

  新浪新媒体实验室在主要内容的展现中未过多增加笔墨,而是直接用亲历者的讲述冲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背景穿插着当时的广播,黑白照片还原现场,带着浓厚的时代感, 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一种无声的静默。广播的代入感,加上亲历者的亲身讲述,即使是从未了解过当时情况的年轻一代,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那难以言说的痛。

  产品的结尾,一张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名单和一位沉思的老人,将我们从40年前拉回现实,重新切合了主题:每一个和人有关的数字,不遗忘,是最好的纪念。

  网易沸点《唐山地震40周年祭:先救贫下中农》

  网易沸点推出的H5产品《唐山地震40周年祭:先救贫下中农》以救援者的视角回到40年前唐山大地震那一天,开篇以一位网友回忆自己的父亲在19岁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引入,推开这扇相隔40年的时光之门,用救援者们的回忆再现了灾难现场的现实状况。

  翻开这段尘封的记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九个当年真真切切发生的刻骨铭心的故事。精神病患遭嫌弃、盲人被克扣救济品;救援40天只能喝洗澡水和用电线当导尿管……40年前发生的真实场景,如今重新翻开这一页的时候,我们仿佛可以切身感受到当年救援的难度和受灾的严重程度,以及当时人们饱受折磨的内心,看似遥远的那一天就这样清晰地拉回到了我们眼前。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背后是当年亲历那场灾难的当事人的讲述。或许40年前的伤痛再次揭开时,心口仍在隐隐作痛。

  通过时间轴回顾灾后幸存者在康复村的生活

  中青在线《废墟中的“乌托邦”》

  “你知道中国第一个无障碍康复村吗?”那就是唐山地震幸存者们再次燃起生活的希望的地方,不用再颠簸周转的找医院治疗,甚至重新过上自力更生的生活。

  中青在线的H5产品《废墟中的“乌托邦”》选择以生活在无障碍康复村、高位截瘫的地震幸存者朱德芹的故事为切入点,将读者带到地震幸存者中残疾人的生活之中。点击进入这座废墟中的“乌托邦”,设问开头,以时间轴倒叙朱德芹和这个无障碍康复村的故事。

  灾难过后人们还是要好好活下去,以地震幸存者中残疾人这一的视角,向读者展示出他们在灾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这个全国首个无障碍康复村里,由37人组建而成的26户家庭已经在这里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24个春秋。从康复村最开始的一步步建设到如今集体生活,或许他们曾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但是在这里,他们用双手重新建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乌托邦。在这里,他们脸上的笑容好像在告诉我们,曾经地震的伤痛已经是过去,现在,他们已经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

  新闻源声:纪录”生于1976的唐山“的他们

  新浪新闻《生于1976的唐山:我不记得,但我也忘不掉》

  新浪新闻的另一个专题《生于1976的唐山:我不记得,但我也忘不掉》,选择以音频作为新闻源声“,让一个陌生的群体走进公众的视野----生于1976年的唐山人。他们不是地震的亲历者,却也不是旁观者,这场灾难和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如今他们已满40岁,唐山大地震的伤疤也将继续停驻在他们的心底,伴随他们的生活下去。

  侧耳倾听,大地震那年的孩子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呢?他们的生活有没有被地震影响?新浪新闻立足于人这一个个体,从人性本身出发重新探索地震对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

  以生于1976年的唐山人为主体,借他们的经历向我们剖开地震影响下伤痕累累的心灵。在前言的界面滑出后,界面进入三个当事人的简介,并附以音频,观众可以随时倾听他们的诉说,“小时候被捆在椅子上,爷爷奶奶没了谁看着你?”“从小排斥名字里带”震”,40岁这年把名改了。”没有什么比当事人的亲口诉说更直白,更具有影响力。

  图说震后新唐山,强化安全意识

  新华网《震后新唐山:废墟上建成的“抗震型城市标杆”》

  如今我们回顾历史,但绝不能仅止步于历史。新华网一图将40年前和40年后的唐山对比,将重点放在唐山市的抗震建设中。一图解读从规范管理、加强监测、广泛宣传三大方面对唐山市如今的防震减灾行动进行梳理。

  沿着时间轴,受众可以沿着清晰的逻辑线路看如今的建设。对重点内容,如目前的抗震设防标准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八度设防和测震台网等六大技术中心重点标示。在群众最关心的应急避难场所27处,建设面积共计350万平方米,可紧急安置避险群众1500000人,几大数字清晰明了。

  在长图接近结束时,加入了紧急避震安全知识科普,不仅将唐山的历史与现实呈现出来,而且以史为鉴,提示了大家在不同场所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大数据看唐山震后四十年人口经济变化

  澎湃新闻《唐山震后四十年,人口经济“一波三折》

  除了地震亲历者的故事、如何减少灾难的伤害、震后的新唐山几个报道切入点之外,澎湃新闻选择以数据新闻的形式推出可视化产品《唐山震后四十年,人口经济“一波三折》,从震后唐山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后人均GDP增长率、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三方面的数据剖析唐山大地震后四十年的人口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大量数据支撑,以折线图为主要呈现形式,点状图为辅,简单直观的呈现出40年来唐山市在这三个方面发展的情况到底如何,又有哪些时代背景影响了他它们的发展。


  时光荏苒,从当年的地动山摇到如今的焕发新生,唐山和历史一起,悄然间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今天的纪念,既是缅怀逝者,也是感谢支持新唐山建设的人们。今天的我们,得以用多元的媒体包装手段去增进人们对40年前这场灾难的感知,所有关于亲历者、救援者、城市发展变化的记录,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每一个人有关的数字都不应该被遗忘。而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本文由新浪新媒体实验室校园探索员夏青独家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新媒体资讯请关注新浪新媒体实验室,微博@萌浪新媒体、微信公众号“萌浪newslab”,有意加入校园新媒体探索员的同学欢迎投递简历至newslab2016@sina.com】

Save

Save

Save

Save

责任编辑:吴颜

相关阅读

美国害怕普京干涉内政吗?

美国干涉别国内政,早已司空见惯。但最近美国舆论大有担心俄罗斯干涉美国内政,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这些年中国遭遇的“五大忽悠”

中广核出资达到了6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核电站协议,可能要泡汤了。这一次,中国又要被英国人给耍了

打脸比尔·盖茨

企业家在社会公益中已经成为一个最积极的角色,也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力人群。

难能的是当一辈子“流氓”

亨利·米勒一辈子思考、写作、嫖妓。他的元气,是由天才和欲望构成的,或许这二者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 “空中巴士”上路了“民科”赢了?
  • 上海的招数能破除以药养医吗
  • 未被熟人伤害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 内地出版社和香港出版社的书号啥区别
  • 推荐高分复古科幻美剧《怪奇物语》
  • 以结婚为目的的女生会恋爱哪种男人?
  • 相比电影,还是土楼更吸引人(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