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图文:在四川参加救援的陕西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5日10:22 华商 报
图文:在四川参加救援的陕西兵
  5月17日,北川县。陕西消防总队的救援队正在做饭。因为条件有限,他们最长吃的饭就是大锅的方便面。

  王六一年轻的班长

  从名字上看,就知道王六一出生在哪一天。两天前的6月1日,他刚过25岁生日。其实这个生日没啥特别的,甚至王六一自己也没想起来,他忙忙碌碌过了这一天,和前些日子一样,从5月12日晚接到命令开拔都江堰市向峨乡抗震救灾,王六一和他的战友们每天都是如此。

  王六一是武警驻川某部的二级士官,2001年入伍,现在是个班长。哦,差点忘记说了——他是咱乡党,周至县终南镇王才屯村人。

  王六一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四川南充市。地震发生当晚,5月12日21:00,部队接到命令,立即奔赴汶川救灾。13日早上5点多,600余名官兵赶到都江堰市向峨乡时,前面道路阻断,上级命令,部队一部分就在原地展开救援。200人的先头部队侦察通信分队继续前进,终于在13日晚11:15赶到汶川县城,是到达映秀镇的第一支分队。

  从高楼林立的南充市,忽然走进一片废墟,王六一呆住了,他说对地震灾区的第一印象是“老百姓都很慌张”。慌乱的百姓都扑向乡上的向峨中学。那里,教学楼垮成一堆混凝土残渣,还有学生在里面大喊“救命!”

  这是王六一和他的战友们做的第一项救援工作:救人。

  他们从废墟里救出了4个还活着的孩子。

  可惜幸存的孩子太少了,操场上并排放了100多具尸体,战士们把他们埋到附近的山顶上。

  王六一的长相就像个孩子,他的眼睛大大的,很明亮。只是在讲述这一切时,他盯着一个角落看,像在想什么。

  救人的工作告一段落,王六一们开始帮老百姓从危房里抢运粮食、搬出电视机、用彩条布搭帐篷,还帮一个妇女从一堆废墟里挖出一个柜子,从里面找出她的戒指和几千块钱。还有,帮灾民收割油菜、种水稻。

  王六一是咱关中娃,以前在家割过小麦,根本没插过秧。“慢慢学就会了”。

  每天部队帮助灾民其实也没非常详尽的安排,一般都是分成几个小组,走几公里山路,到了一个村子,看到家户就去帮助。每天早上不到8点就出发,晚上七八点才回到营区。有时中午不回来,每人带点干粮:一瓶水,一罐八宝粥,两根火腿肠。

  王六一一直没给家里打电话,直到来了灾区之后的第7天,这时通讯刚刚恢复正常。

  接到电话,王六一的父母都哭了,他们猜到儿子一定去灾区救援了。母亲很难过,对六一说,灾区百姓太可怜了,咱娃有把力气,多帮帮他们。

  王六一对父母说,部队要继续扎在灾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所以“不知道啥时候回”,但“当兵的一切听指挥”,这是一份责任。 本报记者 孙强

  “我不救人,谁去救人?”

  杨建军,1976年7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武警驻川某部连长,铜川新区下高埝乡任家庄村人。

  缑晓峰,1980年11月出生,1999年12月入伍,武警驻川某部副连职参谋,蒲城县罕井镇武仪村人。

  刚到灾区救援的那几天,一直下雨。这是杨建军、缑晓峰对已成一片废墟的灾区的记忆。大家浑身被雨水淋湿,没雨衣穿,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把还活着的人从废墟里挖出来。

  缑晓峰记得他们营救向峨乡副乡长易大东的情景。易大东的半个身子被埋在乡政府办公楼废墟的楼板下,一只手压在身后,一只手窝在胸口下,只有头能动。地震发生,和易大东一起被埋的3名干部都当场遇难了。缑晓峰他们来营救易大东时是5月13日,余震还未停息,两旁都是危楼,不时震一下,楼房摇摇欲坠,只有一个狭小的洞可以钻进去。从早晨7点开始,直到下午6点多,易大东终于被救了出来。“只要把我救出来,哪怕把我腿锯了都行。”缑晓峰记得当时抢救易大东时,他那求生欲望强烈的语言。可惜,三四天后,缑晓峰听说易还是去世了。

  杨建军、缑晓峰说,战士们都没经历过这种事,但“我不救人,谁去救人”,都有这样一种使命感。只不过,有的战士年纪太小,从没见过尸体,有人晚上做梦惊叫大喊。杨建军说,其实看到百姓很可怜,大家渐渐感觉不到恐惧了,战士们积极投入到灾区重建中。

  杨建军说,在灾区感受着自然的无情,也感受着人间的真情:5月23日中午,救援部队来了一个中年人,从贵州省六盘水市辗转千里送赈灾物资的王成找到在这里抗震救灾的儿子李林蔚说,家里很好,你的任务是抗震救灾,好好干。李林蔚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他随部队来到向峨乡抗震救灾。在六盘水市供电局工作的父亲王成自发组织“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募捐活动,募捐物资总价值12万多元。

  像这样的事,在灾区的救援部队里,很普遍。杨建军、缑晓峰都这样说。但他们很少说自己。本报记者 孙强

  《华商报》特派北川记者 邓小卫 摄

幻灯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