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 中国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一、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

中国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供稿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没有生存权, 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世界人权宣言》确认,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人民的生命毫无保障,因战乱饥寒而死 者不计其数。争取生存权利历史地成为中国人民必须首先要解决的人权问 题。

  国家不能独立,人民的生命就没有保障。危害中国人民生存的,首先 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争取生存权首先要争取国家独立权。自1840年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由一个封建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 家。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英、法、日、美、俄等帝国主义列强 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 可估量的损失。

  ——帝国主义者在因次侵略战争中,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民。1900年 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将5万多人的塘沽镇变成空无一人的废墟,使拥有10 0万人的天津在烧杀之后仅存10万人,进入北京后,杀人不计其数,仅庄 王府一处就杀死1700多人。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 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其中,在1937年1 2月13日后的6个星期内,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就杀害了30万人。

  ——帝国主义者大肆贩卖和虐杀华工,使旧中国无数生灵惨遭涂炭。 据不完全统计,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贩卖到世界各地 的华工多达1200万人。这些被绑架、被欺骗去的华工囚禁在“猪仔馆”, 被烙上贩卖目的地的字号。1852—1858年间,仅汕头一地“猪仔馆”中的 4万华工,就有8000多人被折磨致死。列强在中国各地开办的工程和矿山 中,肆意虐杀华工的记录骇人听闻。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仅东北地区 就有不下200万劳工被折磨致死。华工被迫害致死后,被扔进山沟或乱石 坑。现已发现的这种“万人坑”就有80多处,埋有劳工尸骨70多万具。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殖民统治,使中国人民备受凌辱,毫无人格 尊严可言。那时,外国侵略者享有不受中国法律官辖的“治外法权”。1 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美国士兵皮尔逊强奸北京大学女生沈崇的暴行, 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但是,罪犯却由美国单方面处理,被宣布无罪 释放。列强在中国设立的“租界”,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警察和财政 大权,成为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国中之国”。188 5年,外国侵略者甚至在上海法租界公园门口公然竖起“华人与狗不得入 内”的牌子,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的人格。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 行了大规模的疯狂掠夺。据统计,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 条约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其中《南京条约》、《马 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个不平等条约就勒索赔款19.53亿两白银,相 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而日本仅通过《马关条约》勒索的赔款2 .3亿两白银,就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战争中 的破坏和抢劫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937 --1945年),中国有930余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 经济损失过5000亿美元。国家主权丧失,社会财富遭洗劫,使中国人民失 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面对国家主权的沦丧和人民生命的浩劫,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争取 国家独立,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一个多世纪不屈挠的斗争。在这期间,中 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这些革命运动虽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但终究没有能使 中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 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这种状况才发生根本的变化。中 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后,就在政治纲领中明确地提出,“推翻国际帝国 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打倒军阀,统计表中国为真 正民主共和国”,并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民族民主革 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中国大陆上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屈辱历 史和长期战乱、一盘散少的动荡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和 统一。占人类总数近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侵略者可以任意屠杀侮 辱的民族,中国人民以国家主人的姿态站立起来,第一次真正享有了应有 的人格尊严,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从此获得了根本 保障。

  国家的独立虽然使中国人民的生命不再遭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但是, 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使人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真正解决生存权问题。

  吃饱穿暖,这是长期陷于饥寒交迫困境的中国人民的最低要求。旧中 国的历代政府不仅没有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加重了人民的灾难。在旧中 国,只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70%的 贫雇农却只占有10%的土地;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垄断着80 %的工业资本,操纵着全国的经济命脉。中国人民遭受着地租、赋税、高 利贷和工商资本的层层盘剥,其所受的剥削和贫困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据统计,1932年,仅苛捐杂税的名目就多达1656种,捐额约占农民收获量 的60%至90%。加上反动政府在政治上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充当帝国主义 的统治工具,大小军阀割据,长期战乱不已,使人民灾骏深重,生存维艰。 据估算,旧中国有80%的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几乎每年都有几 万到几十万人因饥饿而死。一遇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野。1931年,华东 地区水灾,造成370多万人死亡。1943年,仅河南省饿死者就达300万人, 另有1500万人靠啃草根、吃树皮度日,濒临死亡边缘。抗日战争胜利后, 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榨取民脂民膏,造成经济全面崩溃。1946年, 各地饿死1000万人。1947年,全国饥民竟达1亿多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 22%。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温 饱问题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和最紧迫的任务。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用了 三年时间,集中精力医治战争创伤,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历史的最高水 平。在此基础上,中国又不失时机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烽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 使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这 就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和新生活的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 力,使社会经济以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速度心。1979年以后,中国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促进了社 会生产力的心,从而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中国耕地只 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占有量只有1.3亩,比美国的人均12.16亩和世界平 数4.52亩低得多,却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的人。西方某些政治家曾经断 言:中国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社会主义中国依 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40多年来,虽然中国平每年净增140 0多万人口,但是主要生活消费品人均攫消费量却有很大提高。根据抽样 调查,中国居民每人每天从食品中摄取的热量,1952年为2270千卡,197 8年为2311千卡左右,1990年达到2630千卡左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人民的寿命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中国人口平均预 期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5岁提议到1988年的70岁,超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 平。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高达33‰下降到1990年的6.67‰,成为世界上死 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1987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31‰,已接近高收入 国家水平。中国人口的体质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也比旧中国有 很大提高。1979年同1937—1941年相比,15岁的男孩身高增加1.8厘米, 平均体重增加2.1公斤;15岁的女孩身高增加1.3厘米,体重增加1公斤。 从1979年至今,中国人民的体质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彻底甩掉了旧中国“ 东亚病夫”的帽子。

  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人民的生存权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这 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争取和维护人权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的成就。

  在中国,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利,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至今仍然是一 个首要问题。虽然中国已取得了独立,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 限,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保证中国不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仍然是 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虽然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 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 差距,人口的压力和人均资源的相对贫乏还将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的改善。一旦发生动乱或其他灾难,人民的生存权还会受到威胁。 所以,保持国家稳定,沿着已取得成功的路线,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坚 持改革开放,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增强国力,使全国人民的生活在温 饱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小康水平,从而使人民的生存权不致受到威胁,这 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也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 中国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