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 中国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中国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供稿

  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西藏经济 长期处于极其落后的状态。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使用“二牛抬杠”的木犁耕 地,牦牛踩场脱粒。在少数地方,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烧荒肥田” 的原始耕作方式。1952年,西藏亩产粮食平均只有80公斤(15亩为一公顷 ),人均占有粮食125公斤。牧业基本上是靠天养畜,自然灾害经常造成牲 畜大批死亡,1952年全区牲畜总头数仅为974万头(只)。旧西藏的民族手 工业也十分落后,现代工业更是一片空白。旧西藏交通险阻,行路艰辛, 贷物运输、邮件传递全靠人背畜驮。横贯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上,只有明朝 时残留下来的几条铁索桥,没有一座能通车的桥梁。英国人送给达赖喇嘛 的汽车,由于没有公路,只能将汽车拆了用牲畜驮到拉萨。能源状况落后, 至1950年解放前夕,仅有一座125千瓦的水电站断续供电。经济的落后和 农奴主的残酷剥削,使人民群众处于极端贫穷和悲惨的生活境地。仅就首 府拉萨来说,民主改革前城区只有两万多人,城周围住在破烂帐篷里的贫 民和乞丐就近千户。监狱不供犯人伙食,戴着手铐、木枷的“囚犯”沿街 乞讨。无家可归者冻饿倒毙街头的凄惨情景处处可见。

  民主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四十年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十多年来,西藏人民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发展生产, 治穷致富,使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农牧业在西藏的经济生活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民主改革初期, 中央和西藏地方人民政府即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一系列发展农牧业的方 针和政策,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农牧业生产水平明显 提高。1966年,粮食总产量就由1959年的1.8亿公斤增加到3.15亿公斤, 平均每年增长8.3%;牧畜从1959年的955.6万头(只)发展到1817.5万头(只 ),增长90.2%,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

  1980年开始,政府对农牧民实行免征免购,不收任何农牧业税。198 4年,除对农牧业继续提供免息贷款外,对1980年以前用于兴修水利、购 买农牧业机械等项集体贷款免于归还。农牧区实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各 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发展家庭副业,恢复集市贸易,并开展了大规模的 农田、草场基本建设。西藏解放前没有农业机械和化肥,现在的拖拉机已 成为农户自买的农具。科学种田、科学养畜受到普遍重视和欢迎。生产工 具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使生产得到全面的发展。1991年,西藏农业总 产值达到20.46亿元,比1952年增长3.4倍,粮食产量达到5.8亿公斤,平 均亩产达到224公斤,分别比1952年增长2.7倍和1.8倍。尽管西藏人口19 91年比1952年增长一倍多,但1991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290.5公斤,仍比 1952年提高1.2倍。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91年肉类总产量达到9.1万 吨,奶类总产量17.7万吨。

  西藏现代工业是从民主改革后才起步的。1965年,西藏已建立了建筑 、电力、汽车修理、森工、制革、硼砂、煤炭等工业企业80个,职工近万 人,当年的工业总产值达2883万元。政府重视民族手工业的发展,1965年 全区民族手工业发展到33个行业,年总产值由民主改革前的124万元增加 到890万元,增长6.2倍。西藏缺油少煤,过去能源供应贫乏。为改变这种 状况,1956年在拉萨修建了电站,这是西藏第一个公用电力企业。西藏地 热资源丰富,由国家投资在羊八井建成了中国最大兆瓦级地热电站。到1 991年,西藏电力装机容量已达14万千瓦,年发电量4亿千瓦小时。经过四 十年的建设,西藏目前拥有电力、采矿、建材、森工、毛纺、印刷、食品 等十多项现代工业,国营企业职工5.1万人。1991年,工业总产值为4.03 亿元,比1959年增长4.3倍;民族手工业产值达到4600万元。

  过去西藏没有一条正规公路。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项大规模建设, 就是在平均海拔为3000米的崇山峻岭中修建四川和青海通往拉萨的公路。 川藏公路全线长2413公里,青藏公路全线长2122公里。此后,又相继建成 新藏、滇藏、中尼等干线公路。目前,全西藏有干线公路15条,支线公路 315条,建成公路总长21842公里。除在深山之中的墨脱县外,所有的县7 7%的乡都通了公路。一个以拉萨为中心,以青藏、川藏、滇藏、中尼公路 为骨架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为了解决西藏的燃料供应困难,国家拨款修 建了一条从青海省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成品油输油管道,全长1080公里, 对保证西藏能源供应、支援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西藏 对外开放的需要,在1956年开辟拉萨至北京航线后,又相继开通了拉萨至 成都、西安、兰州、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和拉萨至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国 际航线。

  旧西藏现代科技事业完全是空白。民主改革后,先后建立了农业、畜 牧业、交通、电力、建筑、地质、水利、气象、卫生、藏医药、教育等专 门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批藏族科技人员。1985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社会科 学院。现在西藏有专门科研机构17个,各类科技专业人员2.69万人。四十 年来,西藏有347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其中“西藏太阳能资源的综 合开发利用”等2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

  西藏高原雪峰和名寺古迹吸引着世界众多的探险客和旅游者。在对外 开放中,西藏的旅游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现在,西藏已有旅行社11家, 旅游涉外饭店、宾馆19家,床位3600张,开辟景区60多个。从1980年至1 991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5.09万次。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显著提高,绝大 部分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一部分农牧民已经富裕起来,1991年 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9年的159元增 长1.6倍。喜马拉雅山下的亚东县珠居村,1986年全村75户年收入36.16万 元,全村有74户盖了新房。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120元,比1981年 增长2.3倍。1991年末,城镇储蓄存款余额为49240万元,比1959年增长5 00多倍。农牧民家庭已拥有数量可观的生产资料,平均每户拥有生产性固 定资产价值6021元,牲畜75头(只);每百户拥有汽车9台,大小拖拉机6台, 机动脱粒机3台,马车12台。农牧民人均实物消费量比解放前有大幅度的 增长。1991年,人均消费粮食183.6公斤,食用油3.6公斤,肉类14.7公斤, 奶类50公斤。在保持传统饮食习惯的同时,饮食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增加 了蔬菜、禽蛋、酒类、糖果、糕点等的消费。人民住房有了很大改善。据 旧西藏地方政府统计,1950年西藏有人口100万,其中没有自己住房的就 有90余万人。现在,除了部分牧区的游牧民之外,所有的家庭都有固定住 房。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3.7平方米。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 县有5.67万人口,80%以上的群众住进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 藏族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注入了现代化的内容。据抽样调查统计,城镇每 百户居民有自行车212辆,彩色电视机88台,收录机84台,洗衣机42台, 电冰箱24台,照像机26架。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使西藏人民的精神、文 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充实。

  由于西藏地区特别困难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上特别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 今天西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仍低于中国全国的平均水平。1 989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制定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实行对内 对外开放,开拓区内、国内、国外市场,开发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区域和 重点产业,力争尽快缩短西藏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为藏 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繁荣打好基础。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 中国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