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11月12日,于我和刘丰,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6年前的今天,我和《北京电视台》“真情曲”摄制组的同志,将这位躲回河北丰宁山区老家的“逃款英雄”,接回北京朝阳医院去做二期颅骨修补手术; 6年后的今天,即2000年11月12日,当我又一次跨入他们家门时,是为了采访一位从远在3000多公里外的云南曲靖,辍学来到这里,以身相许“救助”刘丰的女大学生…… 如果说6年前采访结束时,我为自己能为刘丰所做的一切感到欣慰,那么,这一次三天的采访结束时,我心里则是一种说不出的矛盾滋味儿———为见义勇为落下残疾的刘丰,也为那位放弃学业,选择“献身”的女大学生张汝桃。———记者手记 女大学生该不该辍学嫁英雄 “逃款英雄” 有了大学生女朋友 最初得知刘丰有了一个大学生女朋友,是收到了他们寄到报社的信。信是一个叫张汝桃的女孩子写给她父母的,里面讲述了她为何要选择刘丰,希望得到她父母的理解。后面附着一张刘丰写给记者的便条,希望能把张的信在报上刊登一下。信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手提钢笔,我却不知怎样才能把自己的一切情况诉诸笔尖,告诉给远方的你们。爸爸妈妈,希望你们能静心地听我说一说我到河北的原因,好吗? 爸爸妈妈,一晃眼我已经二十多岁了,在这二十多年里,你们处处呵护我,为了我,岁月无情地在你们脸上刻下了苍桑的记号;为了我,风霜雨露无情地染白了你们的黑发;为了我,沉重的负荷压弯了你们的腰……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为了我,可是今天,女儿却离开了你们,没有为你们二十多年的辛劳给一点回报,放弃了很快就能拿到手的大学文凭,放弃了村人给的一切光环与荣誉,背着一个小包从云南来到了河北,走进了一个残疾人的家…… 至于那残疾人是何方人氏,让我具体告诉你们行吗?他叫刘丰,是个普通农民,由于一次在北京打工的过程中,为了救一对在轨道上寻死的恋人而被火车刮倒致残,这个大山的儿子,虽然他没浪漫诗人李白的豪迈,也没那些风云人物呼风唤雨的力量,但他有常人所没有的那份善良,他有一份大山的精神,他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一切,他能承担别人所不能承担的一切。我是一个普通女孩,他身上的优点及缺点,就是我所追求的。我说过,我不求轰轰烈烈,世人把刘丰当做了英雄,但我并不是因为他是英雄才选择了他,而是因为他本质的好而选择了他,爸爸妈妈,你们能理解女儿吗? …… 刘丰和张汝桃是如何相识的? 她为什么放弃学业而选择刘丰? 她的父母、同学如何看待这件事? 她在刘丰家生活得怎么样? 记者决定还是下去采访。 社会救助解决了 英雄的诸多难题 刘丰的家在河北省丰宁县选将营乡,县城离他家所在的村还有80多公里。从北京到他家,至少要翻过四道“梁子”(当地人把大山称作“梁子”),在这块穷乡僻壤的大山深处,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荒地除了能长“棒糊”(玉米),其他什么也种不成。 1994年春节刚过,22岁的刘丰就是因为订了亲而无钱结婚,才不得不离开老母亲,辗转到北京打工的。谁知他来京还不到两个月———1994年4月23日,就为救一对想卧轨自杀的男女,被火车撞伤了头部。朝阳医院为他实施了右颞顶凹陷骨折片清除术,挽救了他的一条生命。 但是由于刘丰还未救成人就负了伤,所以他无法享受各种英雄的待遇;他又不是工伤,招工单位也没有义务为他负担全部医疗费,他又没有救成人,当然也谈不上让被救者给予补偿……于是走投无路的家人,只能在他入院治疗的第40天,在欠下朝阳医院1.2万元医疗费后,趁家属探视的机会,把他“装”上一辆租来的面包车,逃回了丰宁老家。 事情发生后,本报记者发表了《英雄为什么逃款》一文,率先提出了应为见义勇为者立法的问题,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工人日报》、《文摘报》、《文摘周报》、《法制文摘》等数十家报纸杂志分别对此文进行了转载,广东电台和大连电台又对记者进行了直播采访…… 经过多方努力,朝阳医院为他免去了1.2万元医疗欠款,并为他进行了二期颅骨修补手术;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给了他3000元的治疗补偿;北京电视台与大唐国际综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好人有好报》为题,将该题材拍成纪实剧———《真情曲》中的一集播出。 其后,社会各界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资助刘丰: 北京钟表眼镜公司全体职工捐款20000元; 北京39中学师生捐款数千元; 承德地区开展为刘丰献爱心活动,公务员人均捐款20元; 一些康复中心和私人诊所也免费或减费为其进行康复治疗。 去年12月底,记者又和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摄制组人员来到刘丰家中,从该事例的采访入手,呼吁见义勇为的立法问题。节目在今年3月2日首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新一轮对刘丰的关注,半年时间内,仅各界寄给刘丰的捐款就约3000元,其中一位在四川某党校任教的老师,就分四次共寄去1200元。 除了捐款资助外,媒体也再次关注此事。《辽宁青年》杂志在节目播出后不久,按图索骥来到刘丰家采访。 正是他们的摄影报道,“引”来了张汝桃。 英雄的窘况吸引 女大学生以身相许 今年5月底的一天,正在云南德宏教育学院读一年级的张汝桃,向同学借来一本今年第9期的《辽宁青年》。翻着翻着,其中一篇题为《谁来救助英雄》的文章引起了她的注意。文章除了介绍刘丰的负伤和救治过程之外,还详细披露了他现在面临的艰难生活:家乡的穷困、家境的贫寒、残疾的身体、衰老的母亲以及为了康复治疗又欠下1万多元的债……特别是下面的一段内容,更使张汝桃想了许多: “生活苦点还好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打击。在他受伤后,他的未婚妻只到医院看过他一次,看到他血糊糊的脑袋,吓得再也不敢露面了。现在已经和别人结婚生子,过自己的幸福生活去了。对刘丰最大的打击也是这一记重锤,他甚至连责备这女人的无情无义的权利都没有———他是残疾人”。 “刘丰是位货真价实的英雄。刘丰现在困难重重。刘丰以后的生活更不知怎么办。难道一个英雄舍着命去救别人,自己却要落到一个连吃饭都难的境地?难道一个英雄壮举,最后只能得到别人的一点同情和怜恤?” 据后来张汝桃向记者讲:对她后来的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除了文章本身,还有该文配发的两幅照片:一张是刘丰的老母亲搀扶着儿子的,图片说明是“昔日潇洒的小伙子,现在只能在老母亲的搀扶下艰难度日”;另一张则是刘丰一个人拄着拐站着,该图配文是:“面对自己的未来,刘丰忧心忡忡。”(在后来的采访中,张汝桃两次向记者提到,她没有想到与刘丰见面后,发现他恢复得这么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而且也根本不用拄拐)她对记者说:“我当时还以为他只能呆在床上,急需别人的扶助才能生活。”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今年6月1日,21岁的张汝桃给刘丰寄出了第一封信: 刘丰:你好! 我是云南省曲靖地区罗平县人,现在在云南省德宏教育学院读书。从《辽宁青年》上我看到了你的事迹,我是流着泪看完这篇报道的,我不是个优秀的女孩,我很普通。但若你不嫌弃,我愿意到你们家与你共创人生。我可以放弃我的学业,我不寻求丰功伟绩,但我寻求人生的价值,我想做一个有用的人。 千言万语我不知从何说起,但我惟一有的感觉是你需要一个人的帮助。这封信不是我冲动才写的,而是我通过考虑才写的,我不是个懒女孩,我会努力做好每件事的。 若你愿意,给我回信好吗?我作好一切准备,我也会说服父母让我选择人生道路的。我等着。 祝早日康复 接信后刘丰表示若她愿意,他欢迎她的到来。 之后,张汝桃又给刘丰写了第二封信、第三封信,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想法,中间两人还通过几次电话。有意思的是,在8月13日她写给刘丰的第三封信中,已经放弃了要来河北照顾刘丰一生的想法。她写道——— 这些天来,我思想从没停止过斗争……我没胆量告诉父母实情,不是我太自私,而是我不忍心伤害年迈的父母……一边是含辛茹苦的父母,一边是受过巨大创伤的刘丰,我该选择谁呢?我向你说声:“刘丰,对不起!”我现在不敢再奢望我们将来会有什么结果,但说心里话,我多么多么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在你与其他姑娘结婚以前和以后,我能成为你的一个小妹…… 信的结尾,她还告诉刘丰:8月26日她就要返校了,让他往她们宿舍打电话,电话号码是…… 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写完这封“变卦”信的第10天,张汝桃就只身来到了北京。不知是她自己想法变了,还是刘丰做了什么工作,在采访中,两人都回避了这一点。 两人的结合遭遇 现实中不少障碍 2000年8月21日,张汝桃的父亲把她从老家送到了曲靖,让她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临行前父亲塞给她1150元钱,让她以备急用。她告诉父亲,她有一个叫刘丰的朋友,在承德日报社工作,已经帮她联系好工作利用暑假在报社打工以贴补学费。 和刘丰一样,张汝桃的家也是农民,也生活在离县城数十公里的大山深处。 张汝桃在家排行老小,上面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只有她受到了小学以上的教育。 1999年9月,她在花费数千元补习一年后,考上了教育学院文秘专业。这标志着她从农业户口转成了在校生的非农业户口;毕业后有机会分到行政单位工作,身份也就从农民转成了干部。而放弃学业嫁给刘丰,也就意味着将失去这一切。 到了刘丰家后,她才写信将一切向父母和盘托出。 父母对女儿的选择没有“宽恕”:当张汝桃从遥远的北方打电话到家中时,父亲一听是她的声音,就将电话挂断,如是几次,张汝桃现在已不敢再打了…… 同学们也对张汝桃的放弃学业、不辞而别表示不理解,一位来自室友的信质问她:“人生的路有千百种,你为什么选择这条,不是我不理解你,只是你的牺牲太大。” 还有的同学劝她:“我们可以先从经济上帮他,等两年后你再作决定好吗?” 有一位同学甚至在给张汝桃写信的同时,干脆直接给刘丰写了一封: 刘丰:我代表张汝桃的父母、同学、朋友,求求你,劝她回来上课吧!人的大学生活是人生仅有的一次,是我们通过千百万次“征战”才打回来的。你有什么困难,我们帮助你,我们会给你精神、物质的帮助的,你让她完成她父母、朋友、同学、亲人的这个愿望吧!等过两年后,再让她作决定吧!至少她也少了人生的一份遗憾,你的事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些,我们也同情你的遭遇,我理解你此时的心情,难道你愿背着一个受人唾骂的罪名吗?快快想想,希望你能劝动她。 事实上,除了家人和同学对张汝桃放弃学业去救助刘丰的做法不认同外,现实生活中更是存在许多的障碍。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由于家长的反对,张汝桃的户口很难迁到刘丰家,结婚证明至今也没有开出(根据有关规定,在校生不能结婚,而其父又不同意学校给她开具已辍学的非学生身份证明)。因此至今她不但户口未迁来,结婚证也尚未开出。选将营乡一位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更是对以后可能引出的连锁反应忧心忡忡。 丰宁县公安局在选将营乡挂职任派出所所长的郝明辉陪同记者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去为来到这里两个半月还未找到工作的张汝桃联系工作。终于乡里一家中美合资的木器厂的焦总经理同意接收她。只是他边说着“同意”边摇着头说:“这女孩的精神确实可嘉。只是想想她一个农民家庭出一个大学生也不容易,不应该轻易就这么放弃学业。真是过了两年,她毕业后还想来照顾刘丰,谁也拦不住啊,这么多年刘丰不也都过来了吗?况且,真的有了毕业证书,她可能找到更好、收入更高的工作。” 采访结束时,张汝桃终于不再坚持放弃学业,不再把读书和照顾刘丰看成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她对记者说:“最初我决定辍学,是因为凭我的个性,看到一个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我不能不管,而刘丰的情况又不只是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帮助就能解决的,他需要的是实际的东西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书信帮助。因此,我愿意用我的人身来给刘丰真正的安慰。我人身都愿给他,那学业对我来说也就不是太重要……但是,现在我有点想回去读书了,因为听了大家的劝说,我知道毕业后能更好地照顾刘丰,况且只要我坚定地想和他生活在一起,谁又能拦得住呢?” 刘丰和他的家人现在很为难:一方面不愿阻拦她去读书,另一方面又舍不得她走,怕由此而永远失去她。 “关爱英雄、救助英雄 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回到北京后,11月17日,记者采访了六年前就曾肯定了刘丰的救人行为,同时又给予他物质奖励的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梁永平对记者说:“云南这名女大学生爱上了见义勇为的伤残人员,说明见义勇为事业已经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表明了社会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肯定,也反映了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崇尚正义、崇尚英雄的价值取向和高尚情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以自己的青春和爱情无私奉献给见义勇为伤残人员,是大学生难能可贵的。 “我们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和爱护见义勇为人员,但关爱英雄、救助英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要将自己的良好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国家、社会和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都很不容易,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完成学业,在报效社会的同时给英雄以关怀。同时还要做好家庭和周围同志、同学的工作,力争取得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关爱英雄、救助英雄的行列中。”(文并摄/本报记者张倩)
|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