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你知道吗?有些猪头肉的硬毛是用沥青粘下的,肥肠是经强碱化学制剂处理过的,熟猪肉表面涂的竟是亚硝酸盐。 12月9日,沈阳市皇姑区公安分局巡警大队打假办一举端掉这样生产熟食的黑窝点。记者随即进行了采访,发现沈阳市场上还有销售此类熟食制品的。 肉上涂的竟是毒调料,业主明知有毒却仍见利忘义 12月9日下午,沈阳市皇姑区公安分局巡警大队打假办接到举报,向工地区至少有3家熟食黑加工点。在举报人带领下,打假办的检查人员来到一片偏僻的小平房前。在最边上的一家加工厂,加工肥肠、肚等“下水”,方形的“大锅”正冒着热气,室内“白雾缭绕”,根本看不清到底有几口“锅”。据业主自己说,加工这样的熟食已持续一年多了,每天晚上加工100多公斤,全部销往明廉市场及附近的流动商贩。 在另一家厂子的“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一口装着白色液体的“锅”里漂着猪头肉,房间内堆满了已打好包装的猪头肉的熟食。约十多平方米的屋内,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异味,里面存放着许多猪头肉之类的食品,未加工和加工好的猪头肉随地乱放。 向工地区的附近,居然有4家熟食黑加工厂,一家比一家的条件恶劣。当检查人员询问是否他们也吃这种熟食,他们低声地说:“自己不吃,要吃只能单做。” 业主交待说,这些猪头肉的原料来自某食品公司处理的猪头。检查人员当场指出,这些业主支口锅就成了熟食加工点,既没有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也没有卫生部门的检疫报告,这种情况根本不允许营业。此外,正规的熟食加工厂内部也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场地干净卫生、容器容具符合卫生要求,对人体无害,生食和熟食必须分开摆放,烧煮食品要一冲二洗三消毒,现场的操作人员戴好工作帽、穿工作服等等。 尤其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检查人员发现,这4家加工点的猪头肉的硬毛是用沥青粘下的,肥肠用强碱化学制剂处理,猪头肉表面涂的是亚硝酸盐。 4家加工厂黑锅里熬着沥青,零散地粘着猪毛。原来,加工熟食的人为了更好处理猪头的硬毛,熬上一锅滚烫的沥青,把生猪头放进去,粘上沥青冷却之后,生猪头的硬毛连着沥青被拔下来。卫生防疫部门的人员说:“对于黑加工业户,这样可以节省麻烦。但对于消费者而言,食用这种熟食,有害身体的健康。”打假办的人员还发现,这些业户把亚硝酸盐涂抹在熟食上。粉红的亚硝酸盐被堆在炉锅边,包装袋上没有任何的说明,一个业户在回答询问时表示:“这种是亚硝,涂上后的熟食显得好看,货也就好卖一些。”业户也不得不承认,这种亚硝有毒。 据介绍,亚硝酸盐涂在肉制品上后,可使肉色鲜红,但它本身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国家规定每公斤肉制品只能使用0.15克亚硝酸盐。在一家黑加工厂,当记者询问最多只能使用多少亚硝酸盐发色剂时,业主回答含糊,只说是“很少”。据调查,许多熟食加工厂在使用亚硝酸盐时,都只是凭经验和感觉来决定剂量,并不严格计量。 不仅熟猪头肉被涂上了工业用品,肥肠也没能幸免,它也有催熟的化学物质??强碱。被强碱处理过的肥肠比较好处理,也比较占分量,但蛋白基本凝固,对食用者的健康会造成影响。 规模最大的一家加工厂,日产熟食200公斤左右。这家加工厂的业主是沈阳人,雇用5个外地人。据那名业主说,他自己家每天大约能生产200公斤的熟食,另外3家的产量也差不了多少。以此计算,这4家黑加工厂一天就能生产600多公斤熟食。 涂了过量亚硝酸盐的熟猪肉不知在市场卖了多长时间 黑加工厂的人说,生产的猪头肉一般销往明廉市场。昨日,记者紧急采访了这个市场。在熟食的摊位前,记者看到不少熟食肉色嫩红,看起来非常新鲜。对此,动检部门的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熟食实际上都涂抹了亚硝酸盐!” 打假人员一看肉色,就感觉与正常猪头肉的颜色不同:只有添加过量发色剂亚硝酸盐,猪头肉才会呈现这样的鲜红色。猪头肉真的涂亚硝酸盐了吗?一家店老板也承认,在烧煮猪头肉等熟食时,确实用了一些亚硝酸盐。但他言之凿凿地说,只放了一点点,肯定没有超过国家许可的标准。一位原打算买点儿熟食回去的于女士见状,有些气愤地说:“顾客买熟食时,一般只看看颜色,闻闻味道,谁会想到这么‘漂亮’的肉,竟是放了过量发色剂呢?” 据打假人员介绍,曾有一位全身皮肤发紫的女孩被送到某医院,经详细询问病史,诉其发病前曾进食过猪头肉,故诊为亚硝酸盐中毒。马上给其美兰针静脉注射,半小时后患儿皮肤逐渐变红润。因此,有关部门提醒市民,对此应引起重视。 背景资料 亚硝酸盐俗称工业用盐,有的为颗粒状粉末,无臭、味微咸涩,易潮解,易溶于水。除用于染料生产和某些有机合成、金属表面处理等工业用途外,在食品生产中亦用作食品着色剂和防腐剂。人体摄入0.2克至0.5克可引起中毒,3克可致死,因此我国有关食品卫生标准对亚硝酸盐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都有严格的限定。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上亚硝酸盐销售混乱,使用中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因而不少地方出现了由此引发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本报记者赵艳新)
|
![]() |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