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敬一丹作客午间一小时 讨论孩子离家出走与家庭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06日10:48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介绍:

  主持人:敬一丹,著名节目主持人,有一个正在上中学的女儿,她和女儿亲密相处的窍门是多创造单独和女儿相处的机会。

  嘉宾:陈静芳,《新民晚报》记者,2000年10月发表文章《宁宁,你在那里》引起社会关注。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陆小娅,《中国青年报》副刊中心主任,《青春热线》版编辑,著有《活出新感觉——青春热线咨询手记》等。

  敬一丹:我一开始进来坐在这儿的时候还想,怎么样别把这些名片让大家看到,还挺奇怪大家怎么都穿着羽绒服,我刚想提醒大家把羽绒服脱下来,突然想到咱们是广播,反正也看不见。广播有广播的好处,在广播里面谈话呢,可能比在电视里还放得开,所以在广播里面做谈话节目,可能聊的更透彻,更热闹。20年前,我也是在广播电台工作,所以今天走到这儿,我觉得也挺亲切的,好像回忆了一下当年的时候。今天咱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个栏目里头见面的时候,学生们可能已经放假了,大家正在准备迎接春节,这种时候大家容易想到的好像都是那种高兴的话题,试也考完了,外地的学生也都各自回家和家人团聚了,可是在我们今天的节目里,还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话题。在这个节目里,我们想为上海的一位母亲帮个忙。这个事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请《新民晚报》的记者陈静芳给我们讲一下。

  陈静芳:这个事情是去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接待了一个来访的读者,她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告诉我,她女儿离家出走已经半年时间没回来了,她的整个叙说让我体会到一个做母亲的痛苦心情和教育女儿失败后的一种内疚。她有一个读高三的女儿,去年应该参加高考,小名叫宁宁,从她拿的照片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文静的女孩,母亲和女儿长的特别相象,看起来就像姐妹一样。但是女儿出走以后,给这个家带来了非常大的打击,这从母亲的脸上还是能看到。事情是发生在去年的3月8号这一天,母女俩去上海特别大的一个百货公司购物,进了商场以后,女儿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又蹦又跳的,但是,母亲却喜欢女儿行动举止比较的文静一些,像个大姑娘的样子,于是就指责女儿。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母亲一气之下就回了家,女儿也打了一辆出租车先于母亲回到家里,并拿了家里的购物卡,回到商场买了她自己喜欢的衣服。这件事情母亲并不知道,过了几天母亲放假回家,整理衣柜的时候看见了这套衣服,还发现了女儿把在千禧年之夜她送给女儿的羊毛衫剪成了碎片,所以母亲就特别特别恼火,等到女儿放学回家,她在气急之下打了女儿两耳光,还让女儿写下了检讨书,并且说要把这件事告诉学校老师。这一夜女儿在经历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第二天留下一封信就离家出走了,至今未归。在我采访这位母亲的过程当中呢,我一直能体会到她对女儿深深的爱,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女儿,在物质上给女儿最好最好的待遇,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但是坚持给女儿订奶,晚上削好苹果给她送过去,希望她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但是就这么一次偶然的事件,竟促使女儿离家出走了,给母亲留下了深深的悔恨。

  敬一丹:这个事情后来有什么进展吗?

  陈:这件事10月8日见的报纸,在我们《新民晚报》上以整个篇幅的版面,而且还登出了两张照片。4000多字的报道登出去以后反响特别强烈,报导当天读者来电不断,连续很长时间读者来电不断,对母亲表示同情和理解,对宁宁的下落表示关切。

  敬一丹:《新民晚报》登这个报道的时候,宁宁已经离家出走七个月了,后来宁宁有消息吗?

  陈:在刊登出来以后第二天,我收到一封宁宁写给报社编辑转给她母亲的信,她说她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但是她既然已经离家出走了,就不想再回去了,她要找她的一份青春浪漫,找她的一份自由,她说她会很刻苦地学习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敬一丹:这之后就再没有消息了?

  陈:对,这之后就再没有她的消息了。

  敬一丹:现在快要到春节了,大家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愿望,这件事情能不能在春节来临之前有什么转机呢?我们听了这样一件事情,会觉得这确实是让一个家庭很难过的事情,但我们同时也会想到怎么又一个学生离家出走了。这些年来在各地一些半大不半的孩子离家出走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陆老师,一位是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一个是中国青年报的陆小娅老师,陆小娅老师很多人都认识,因为在中国青年报上有一个《青春热线》,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名字,那么我们现在先请陆教授来谈一谈她现在的想法。

  陆士桢:现在家长和青春期的子女的关系处不好,宁宁表现的是离家出走,还有更激烈的,像京华发生的一件十七岁的少年把母亲杀害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教育上的矛盾,其实那个母亲在吃上或在穿上也很爱她的孩子,但是他们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长方面的心理需求。我们总是希望他们在学业上好,在物质上给他们最好的,但他们心理的需求,我们往往不知道,这往往是造成悲剧的根源,即使不发生很极端的事件,在很多家庭这种矛盾也是经常出现的。我儿子跟他爸爸有一年都不说话,他爸爸怎么也看不上他,他也不跟他爸爸说话,也看不上他爸爸,现在慢慢好了,这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和许多固守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家长来说是非常有普遍性的。

  敬一丹:这在我们看来很不可思议,一个有青少年问题专家的家庭怎么也会发生这种事情,是不是说明这种矛盾是挺常见的?

  陆士桢:我不知道在座的中学生的情况,有的可能不是很厉害,可能也有一段烦你爸或烦你妈的时候,我估计是有的。

  敬一丹:像出走是很极端的事情,那这几年孩子和家长争吵而引起出走的有没有一个数量上的统计,我们的感觉好像是多起来了。

  陆士桢:这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我曾经跟一个少年谈过,他说很多人都有离家出走的冲动,一看到媒体报导就想离家出走,但是这个数字没有确切的统计出来,因为他们有的出走时间很短,比方说半天就回来了,还有我还接待过一位家长,他说他的孩子已经习惯性的离家出走了,只要碰到一点不如意说走就走,完了他的妈妈就来找我,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妈妈,痛哭流涕的,我们不能说有明确的数字增加,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形式,包括媒体的多样化,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社会鼓励个性张扬,父子两代的冲突会越来越突现,越来越明显或者说越来越普遍,这可能是个事实。

  敬一丹:前不久北京有一个男孩子叫肖肖,也是出走了一段时间,好在他还回来了,他是一走过网吧就想进去,一进去就出不来,然后他先后几次离家出走,最后一次长达几个月。一个未成年的男孩,迷恋网吧能够迷恋到不想回家,不能够自拔这种程度,不论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还是从媒体我们所报导的,出走这件事情有集体的有个别的,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上海的宁宁让我们想,出走恐怕是有多种原因的,然后我们在分析这类事情的时候,多半是这样子的,我们会想这孩子在家是否受到虐待呢?可是现在大部分并不是,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我们索性就把话题锁定在并非受虐待的孩子这样的话题上,这里边就很可琢磨了,往往是这样一个家庭,父母很爱孩子,刚才《新民晚报》的记者记者陈静芳女士就跟我们说了,宁宁的妈妈也是非常爱这个孩子,北京孩子肖肖的父母和他的爷爷奶奶甚至姑姑全家把他视为掌上明珠,也还就在这个家庭里就发生了孩子出走的事,这就让当家长的呀怎么也不可理解。

  陆小娅:刚才您提到爱这个字特别值得琢磨,我看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文章,他里面就谈到爱,他把爱做了一下个区分,一个叫B爱,一个叫D爱,打了个比方,驯狗的人和爱狗的人是不同的,爱狗的人不管这个狗多老多丑,他都爱他,但驯狗的人呢,希望这个狗服从他的需要,如果它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就不会去爱它。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是我妈妈的女儿,也是一个女儿的妈妈,在女儿一天天长大的时候,我就发现要爱女儿其实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因为我觉得所谓要爱她,就是要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女儿。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不觉的,小孩一块跳啊蹦啊,没有什么竞争比较,一上小学马上成绩出来了,同学关系出来了,好象就有了一些可比的指标,像女儿第一次考试,考80多分,当时心里一下就特别难受,我说怎么会是这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记得我写了一篇日记,就是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女儿,女儿不是很完美,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会不会去爱她?今天也有许多父母这里,我们爱孩子,在孩子有不如意的地方,我们也能够去爱的时候,这种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爱达到我们预期目标的孩子,他不能达到我们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情绪失控,孩子就会感到爱是一种压力,他会觉得承受不了。

  陆士桢:刚才讲到这个家长的态度,其实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变化中成长中的一代人,我们家长的教养态度。其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接纳,所谓接纳,就是作为一个成长发育当中的孩子,你要给他关爱,不能不在乎他,不在意他,要给他关心,要关注他成长的需求;还有一方面是控制,因为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来讲,他从一个自然人,要成为懂得社会规则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有一个教训,驯导他并不可少的过程,不能想象一个自由散漫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所以家长的两只手要适度,当你管制的过分严的时候,孩子肯定要反抗,长大以后会成为很暴力,很不正常的人,当你接纳过度的时候,有可能溺爱,现在有的独生子女,想干吗就干吗。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控制和训导是依赖权威的,我是爸爸你要听我的,而现在这一代人是挑战权威的一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你这个家长如果还指望用权威的态度来训导或控制这个孩子的话必然发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是非常激烈的,有时候就会演变成像今天我们说的悲剧,所以我觉得家长应该改变对成长中的孩子的这种控制态度,第一是接纳他,你接受他的现实,他是一个不完美的,因为他是成长中的,他就有可能是不完美的,第二我们不能指望用权威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成长,要用平等的,对很多人来讲要跪下来或者说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用一种平视的态度来启发他,帮助他,让他自己去成长,自己去选择。说句不好听的话,你现在愿不愿意这样,也得这样了,如果你家长就不接受,我就训我这孩子,那肯定就要面临社会形势和发展的挑战,肯定会面临这个孩子成长发展中的畸形对你的回报,我觉得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陆小娅: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沟通,那沟通当中我们非常注意讲一个东西,一定要关注双方的情绪,我们有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处理事情的时候,只考虑这件事情,像宁宁的妈妈看到孩子在商场里举止不太得体,她自己做为一个妈妈可能觉得挺失望的,她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没有在情绪这个层面上跟女儿沟通而只是看到一件事情,那只是论这件事情的好坏所以这个情绪双方就会激化,那我觉得宁宁妈妈当时也是觉得非常生气所以自己就失控了,这样一种失控的情绪就使事情极端化了,我们就是帮助家长和孩子把自己的情绪整理出来然后事情很快就会平息下来,这是很奇怪的一个过程.

  敬一丹:也就是说在孩子出走时,往往是在这个孩子出走以前是有一个偶发性的事,这个事冲突很强烈.

  陈静芳:宁宁出走以后,她妈妈发现半年前宁宁也写过一封给同学的准备离家出走的信,她觉得在家里特别压抑。在这中间如能有象晓亚老师这样的专家或者是一个师长朋友啊,很可能这种情绪就会化解。这个报道登出以后我就收到好几个青年学生写来的信,有一个叫安妮的女孩写来的信,信的开头就是,阿姨其实我也是想出走的,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原因,也没有一个专治的母亲只是想出去走走,只是单纯或幼稚的想直面人生走自己的路。她说自己是处于一个迷茫的年龄,就是高三个这转折点,是一个青春的坎,她就有这种情绪。

  敬一丹:这个坎是许多这个年龄的人所有的,是吧?

  陆士桢:刚才我们都讲了家长的问题,出走这个问题还有一面,确确实实是青少年包括一部分少年儿童,他们成长过程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当他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当他遇到一些诱惑比如电脑、网吧,因为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往往很难把握自己这种情绪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方向,他就有可能轻率离家出走。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全社会都重视的,这就是孩子离家出走是一件特别危险的事,因为不管怎样你都是一个未成年人,你没有经济实力,当你出走以后,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有各种样的诱惑,一个正常发展的人一定有能力抵制诱惑,这种能力是虽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当你是个未成年的时候,当你没吃没喝的时候,犯罪集团如果向你伸出手,当把你孤立在放在社会上你会遇到很多过去在家里想不到的困难,因出走发生各种悲剧的不少。我就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小孩离家出走,扒火车把腿摔断了,还有孩子因为出走,就流入了犯罪集团,偷东西,甚至一些少女,进入了不正当的行业,我们今天讲这个话题的时候特别需要提醒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出走不是儿戏,想离开我妈就离开我妈。有些孩子出走回来后说,还是我家里好,还是我爸妈好,对孩子自己来讲出走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仅是对父母不负责任,主要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敬一丹:刚才应该说从青少年这个特有的年龄,他有着一种特有的心理特征,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现在的问题是,当父母的觉察不到自己的孩子处于这样一种阶段,所以他可能会在一个偶然性的事件面前觉得非常突然。现在我想更危险的是不是有很多比宁宁想的还要厉害的那样孩子的父母呢?没有察觉到孩子处于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应该说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年龄段上。

  陆小娅:这是好多父母有一种惯性,因为他天天看着孩子,不知道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青春期我们说他们是一种“空中飞人”,他已经离开童年非常安定的要爸爸妈妈全天候监护的那样一个很稳固的童年的基础,但他还不是一个能承担起全部人生责任的成年人,他是在童年和成年之间这么一种“空中飞人”这样一种状态,但好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还认为他是一个需要全天候监护的小孩,所以说父母有时候有一点惯性。

  主特人:刚才我看到陆老师讲话说到“空中飞人”的时候,好多同学还在底下笑,今天我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室里,大概有三四十位同学,有大学的,有初中的,有高中的,我就想知道你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闪念吗?小小孩的时候,比方说在家里惹了祸了挨了打他往往要跑出走,等天快黑的时候他藏起来,他特别希望家里人出走找他,叫他。这是最简单的出走,当天就回来了,等到再长大第二次想出走的时候,他想动点真格的了,比如象刚才陆小娅老师说的什么五少女啊,六少年啊,这样的集体出走,多多少少带点游戏、探险这样的一种心理,象宁宁这样的走到这步已经很极端了,到现在快一年了吧。

  敬一丹:象宁宁这种出走,是有充分的考虑的,另外她有觉觉的一种想法,她想我要在外边做出点样子来,由于年龄相对大,在某种意义上讲她已经成年了,一方面涉及到离家出走,一方面涉及到母女之间的矛盾和怎样相处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两代人相处,正好我昨天看了一部电视,描写的一对华人母女相处,实际母亲和宁宁虽然是一种中国文化,实际上是有文化差异的这样一种情况,这种文化差异就会在相处当中,完全表现出来,母亲觉的举止很端庄,这一代孩子觉得应该很活泼,这可能属于一种文化差异,我觉得这不能用离走这样一个话题所能包含的了,它可能有很深的代际冲突,这应该是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很宏大话题,我看<新民晚报>对这件事情报道,宁宁的妈妈对这件事情很自责,我曾经看到她给女儿的一封信,言词非常恳切,恐怕在所有家庭发生这样的事情后,做家长的都会有一种自责在里面,好象从舆论上都会讲家长应该对孩子怎么样,但我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对已经接近于大人的这种孩子她本人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这一点是不是也造成他出走的原因。

  陆士桢:我非常同意你的这个想法,实际上对一个孩子来讲,从小就应该有一种家庭的责任感和意识,有些孩子从小就想我有权利被抚养,你有义务抚养我就应该受到这种照顾,孩子从小就应该有这种意识,我对家庭是有责任的。另外一个,沟通也是双向的,尽管宁宁妈妈有些做法对宁宁的精神需求重视不够,但宁宁在对母亲采取的态度上,也缺少宽容,她也许看到媒体的报导了,等她长大或等她做了母亲,她也会体会到母亲的一片苦心,所谓沟通也好,所谓情绪交融也好,其实都是双向的,特别是接近成年,特别需要去体味父母的辛苦,我们在家庭治疗当中也谈到这样一个观点,就是换位思考问题,假如你是父母你面对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想,需要换位考虑自己的感受,要顾及到长辈的感受,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同样重要。

  敬一丹: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很少被灌输你对家庭是负有一定责任的,这种责任应该是从很小很小开始的,比方说吃饭的时候孩子会不会请爷爷奶奶先吃,来客人的时候你会不会象小主人一样给客人倒水,对父母是有责任的,对老人也是一样的,在家庭里有一定的位置,起一定作用,甚至让孩子感觉到在家里头不能没有你,我感觉孩子在家里受爱比较多,孩子给别人的比较少,我想这是不是孩子很轻率的离家的一个原因呢?

  陈静芳:我和宁宁的母亲接触比较多,平时也有这样一种感受,孩子从小对母亲给予的物质关怀已习已为常,其实对母亲来说都是她的一份心血,一份爱心,但是她觉得你只会在物质上关心我,其实物质关心也是凝聚了母亲许多心血和感情的,母亲压力很大工作繁忙,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有存在一个体谅母亲的问题,如果不爱你的母亲怎么能在物质给你很大的满足呢?这个问题应引起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反思,现在的孩子好象只有接受你的爱的权利,没有为家庭做出应该做的义务,孩子往往忽略这一点,我报道出来以后,报社的好几个同事告诉我,好几个孩子把这个报纸收起来,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孩子就把它拿出来,你看看啊,你要再说我,我也要走了,吓得母亲不敢给孩子看这张报纸,父母看完就藏起来,生怕孩子看了会走,其实那个父母不爱孩子?这确实有个双向的问题。

  敬一丹:你这样一说我都有点担心了,我们的节目播出以后会不会诱发孩子的这种心理?

  陆士桢:这里还有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在研究这一代独生子女特性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很严重的应该说是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由于我们都是一个孩子,随着我们人口结构的变化,它必然历史要承担很重的社会责任,它不可避免的,你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以后,这是历史给你们的社会责任,以后老人会比较多,面临老年社会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成长环境包括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这份过分的爱,使得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相应责任感,我们不讲别的品格,就讲责任感一这点,确实比较差,说实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我们不必为下一代人担忧,但是作为这一代人自己,就历史地被推到这一位置上,所以从小培养责任感,不是上一代人对你们的过分需求,是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发展的必然需求,如果你没有这种责任感,那么对你未来的道路会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一种现实。现在很多包括一些大学生,我们开玩笑说,这一代独生子女他连自私都不会,过去军训大家都想办法,把自己的床铺安好了,去年我们军训回来行李都放在那,大家都把行李拿走,到晚上了还有四个行李没取,问这行李是谁的,说不知道,这孩子不知道晚上还需要行李,平常爸爸妈妈给他放惯了,包括大学生来报到也是,一帮人上来了,有提着盆的,有抱着书的,有拿着行李的,最后一个什么都不拿的就是那个学生,爸爸妈妈忙着铺啊,孩子站在下边指挥,这边再高点,这种现象非常多,我想大学生18、19岁了吧,总有一天你要自己面对人生,这件事情不仅父母要反思,青少年自己一定要反思,谁也不怕你出走,说实话父母想明白了谁也不怕你出走,关键是你怎样面对今后的路。

  敬一丹:刚才陆教授说的时候,那几位大学生都在底下笑,可能他们去报到时都是父母在那铺行李哪,挂蚊帐啊?现在说话的是大一的学生。

  女学生1:我是北师大的今年来的时候,我是自己来的,我有特别骄傲的感觉,我是从四川过来的,很远。

  敬一丹:你给我们说一下,那天你报到的情景。

  女学生1:看到是很多同学都是家里来送,刚开始心里有点酸的感觉,离家那么远,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后来感觉挺好的,可以说是我上大学以来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敬一丹:你把这种感觉告诉父母了吗?

  女学生1:我没说,他们自己应该知道。

  敬一丹:你怎么知道他们应该知道呢?

  女学生1:就象这个话题所说的在家的时候,跟家长有很多冲突,特别是跟母亲,但是出来以后我才觉得,在家里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深,但离定开家的时候会感觉到,没有人能像你父母那么爱你。

  敬一丹:刚开始你看到别人都是由父母送来的,有一点心酸,有没有对父母的一点抱怨呢?

  女学生1:抱怨没有,这是我自己提出来的,只是点心里空空的。

  女学生2:我们平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就分了两派,一派是和父母交流的比较多,和父母的知心说的也比较多,可以和母亲说你身体怎么样啊,直接和父母交流的,另一派是和父母交流比较少,但觉的他自己是爱他父母的,当他们听到我们跟家里打电话说的话时,他们会说,你们说的这些,我们是和父母绝对说不出来的,我心里可以说,但我嘴里怎么也说不出来,有的同学说我平常跟父母开玩笑是在表达我的一种爱,有的人说我跟我父母没什么话说,可我知道我是爱他的。

  敬一丹:这也是一种交流障碍,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到现在为止啊,我们说话是清一色,全是女性,我们请先生们,请男同学跟我们说几句话,我先提个问题啊,请把话筒给那几个初中生,我问的问题非常具体,当你有心事的时候,你自己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你会和父母商量吗?

  男生1:我不会和父母商量我会和同学商量。

  男生2:我也是。

  男生3:我会和父母商量。

  敬一丹:各自说说为什么?

  男生3:父母是亲的人,他们怎么着都是为你好。

  男生2:同学和我特别相像,能告诉我一些他的经历,父母的情况不一定和自己一样,父母不一定站在你的立场上看这件事,他们不一定理解这件事,所以我觉得和有同样经历的同学商量比较有价值一些。

  男生1:我觉得我和同学有共同语言,和父母没有,他们拿老眼光看新问题。

  敬一丹:你试着做过没有,比如,你说服他们。

  男生1:我和爸爸妈妈商量事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一些大道理,没有实际的东西。

  敬一丹:有一些事你特苦脑,他们不能理解但你希望他们理解,你要跟他们说他们一般什么表情,比如说你爸爸吧。

  男生1:我爸爸一般一脸严肃。

  敬一丹:他看着你吗?

  男生1:看着。

  敬一丹:那他还是个好爸爸,据说好多爸爸当你跟他说话时,他还在看报纸看电视呢,你爸爸看着呢说明他在听着你说话呢。但是还是不能真正沟通。是不是一次不能沟通你就再也不跟他说了呢,还是几次不能沟通就再也不跟他说了呢?

  男生1:我就觉得他们看问题不实际,

  敬一丹:你十几岁?

  男生1:14岁。

  敬一丹:一个14岁的少年说他父母看问题不实际。

  陆小娅:这很正常,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说过,我14岁的时候觉得我爸爸妈妈非常愚蠢,在我22岁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智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敬一丹:晓亚老师积累了很多这样的事例啊,我听说日本人曾经搞了一个测试,他当是成人时候,测试他最崇拜的人是谁,很多成人都说:我崇拜的人是我父母,而当他们少年的时候,问他们最崇拜的人的时候,他们一般不会说是他们的父母的。

  陆小娅:对。

  敬一丹:我们在问问家长,我手里拿着一份问卷,多想问问我们在座的家长,我们这当父亲的吗?我们问这两位父亲。请问您的孩子上几年级?

  父亲1:上初一。

  敬一丹::你知道你们孩子最近班级发生的事吗?

  父亲1:不太不清楚。

  敬一丹:你的孩子的好朋友是谁?

  父亲1:知道。

  敬一丹:你说出他的三个好朋友的名字。

  父亲1:韩乐、王梦杰和董伟晨。

  敬一丹:咱们主两位陆老师打打分,他对孩子的了解怎么样?

  陆士桢:对孩子有一定的了解,他至少说出3个孩子的好朋友,班上事情不知道,可能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

  父亲1:我常年在外,经常出差,没有时间,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说出一些他的想法,一般他说出来我都很关注。

  敬一丹:我再问一个问题,假如家里有一些事或者有一些困难,你会有意识的让孩子知道吗?

  父亲1:看什么事。

  敬一丹:你觉得对他成人有好处的事,比如与你的苦恼。

  父亲1:有时候跟他说一说。

  敬一丹:他能理解吗?

  父亲1:他毕竟小,有的不理解,有的看表情是理解了。

  敬一丹:(对另一父亲)你当了父亲了?你一般怎么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亲2:我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是对他亲热一点,言语上行动上温柔一点。

  敬一丹:为什么你这么一说,孩子们都笑了呢?

  父亲2:因为父亲应该是严厉的。

  敬一丹:你有的时候会训斥孩子吗?

  父亲2:经常。

  敬一丹:有时温柔有时训斥。当你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你会道歉吗?

  父亲2:会。

  敬一丹:道完歉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父亲2:结果是孩子得到一种满足吧。

  敬一丹:你的孩子在现场吗?

  父亲2:在这。

  敬一丹:你爸爸给你道过歉吗?

  孩子:道过歉。

  敬一丹:因为什么呢?

  孩子:有时候他不知道一些事,当我给他说明了时,他就给我道歉。

  敬一丹:他道歉以后你说什么呢?

  孩子:我没说什么呀。

  敬一丹:你也没说没关系,表示很绅士。你爸爸给你道歉,你以前想过没有父亲给儿子道歉?

  孩子:想过,爸爸说错了当然得道歉了。

  敬一丹:可以看出这一家的气氛。陆教授你说这样一种父子关系,我觉的在一些家庭是不会有的。

  陆士桢:可能这父亲比较年轻,比较现代一些,上一辈的比如四、五十岁的家长们特别是父亲,严肃的现象一般维持的比较好,可能就沟通差一点.其实沟通很重要,有了沟通,家里的民主气氛就建立起来了.现代社会里人人都有压力,包括孩子,包括宁宁,她的升学压力,包括她长大成人的压力很大,都需要把这些发泄出去,要有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帮助人的象心理咨询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家庭是调试人心理的最主要的一个阵地,主要的方法是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象这个孩子所认为的,谁错了谁就要道歉这个问题,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关系,这个义意是很大的.因为将来以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阶段,看他爸爸妈妈不顺眼,或者看他爸爸妈妈不好,或者不如别人的爸爸妈妈好,或者不如老师,或不如自己希望的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沟通,互相之间有一种理解,如果不沟通,情绪的积累,象宁宁,我估计她积累了半年甚至1年时间,越积累越怨恨,阻碍她去体味母亲的心愿。

  敬一丹:刚才我们是随机对现场请来的听众搞了一次小调查,这儿有一个更大的调查是北京市东城区对500名中学生搞的一次问卷调查,这里有51.3%孩子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已经过时,一半的中学生认为家长的教育方式过时,还有44.5%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过分干涉,这都比我想的比例高.61.7%的学生认为家长教育方式需要改变,他们认为父母总是无原无故地教训我,一脸的阶级斗争,我不像是他们的孩子倒像是他们的敌人,以至于孩子们说这样一些话,他们的父母都觉得他们变坏了,什么话呢?就是哇噻,帅呆了,酷毙了,家长们都认为孩子怎么这么说话,我们再在大学生,中学生中问一下,你们理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理想中的父母怎样与你们沟通。

  女中学生1:我觉得我父母就做的挺告挺好的,我对他们挺满意的,他们经常和我交流,尤其是我妈妈可以说进入青春以后发生的每一件事,她基本上都知道。

  敬一丹:她怎么知道的。

  女中学生1:我主动告诉她的,她从来都是听课,等我说完以后她发表一些意见,像刚才做的那些问卷要是我妈妈来的话,她肯定都知道。

  敬一丹:例如你们班发生了什么事,你的朋友都是谁?这些事你妈妈都知道。

  女中学生1:对.我基本上每天,特别是初中的时候,每天回到家,我妈妈做饭的时候,我都站在旁边说今天发生的事,我挺愿意和她分亨的.上高中以后我妈妈工作有点紧张,不怎么经常跟她说了,但每个星期都有一、两天和她在一起,躺在床上,说一说,聊一聊,感觉挺好。

  敬一丹:刚才你说和你妈妈单独在一起时喜欢和她聊一聊。

  女中学生1:和我妈妈睡在一起时,我和我妈聊的多。

  敬一丹:当你和她独处时。在我们家里也有这种情景,我也有个女儿,我是大家庭,三世同堂,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全家人一起吃饭时,七嘴八舌,一边看电视,没有主题,每当我单独和我女儿一起吃饭,尤其是到外边吃饭,比如说吃麦当劳什么的,她就会说很多事,我偶然发现这种现象后,我就每星期创造一、两次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要单独和她在一起,她爸爸一开始还没有了解到怎样与女儿沟通的方式,他很忙,他回来时看到女儿在做作业,他进来后就会问,最近怎么样啊?我觉的他很有交流的愿望,但不知怎么开口,后来我把这种办法告诉他,他就趁我出差的时候,创造一个单独和女儿在一起的机会,我女儿非常肯定他这种做法,说爸爸我觉得你最近很有进步,他们俩之间也可以说一些话了,其实哪怕是大家庭,还是三口之家,都有独处的机会,这会儿会说很多知心的话,是吧。其他的同学,你希望你的爸爸妈妈怎样与你沟通,有没有沟通起来挺困难的。

  女中学生2:有时候也有,有时候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心情,自己想不开的话,很时间不跟他们说话,耍点小脾气,我觉得我父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会宽容我,再找机会开导我,把这件事很客观地拿出来讲,不是只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训斥我,也会站在我的角度替我着想,告诉我下次遇到这类问题怎么解决。我理想中的父母能够在我不高兴的时候,我能主动向他们倾诉,在我开心的时候与他们分亨,不会有事自己闷在心里边,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

  敬一丹:说起来孩子和父母沟通是双方的,我特别想请几位家长说一说,当你们有困难的时候,而且你的孩子也有一定的承受力的时候,你会不会主动把你的困难告诉他。

  家长:我会的。

  敬一丹:做过这样的事情吗?

  家长:没做过。我想我会的,因为我的孩子大了。

  敬一丹:大了会为你分担。

  家长:因为我没有困难的事情跟他说。

  敬一丹:你的孩子在吗?

  家长:在。

  孩子:我18岁了。昨天我看了倪平和宋丹丹的<聊天>节目,她里边有一句话挺对的,说中国人不是一个很容量说爱的民族.我父母事业上有不顺心的事他不会跟我说,我觉的跟家长的沟通没有什么不顺畅的。我有一件事记忆特别深刻,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当时我妈主动找到我沟通,,我和我妈当时都流泪了,为什么呢,我妈当时谈到她儿时学习时的辛酸,她母亲死的早,姐妹四个,没人管,生活特别苦,没上到初中就不上了,说我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呢,都哭了.当时电视里正播放敬一丹阿姨主持的<东方时空>节目,我妈最后开了一句玩笑,说我要是有你这么好的条件,敬一丹那个角就是我了。我觉的宁宁没有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她的爱,父母应该经常问问她你爱妈妈吗?你爱爸爸吗?而且父母做的那件事也没让孩子体会到他们是爱她的。有的同学原来跟我说过,父母养孩子是一种投资,投资到你18岁,你有回报我接着投资,你没回报我就不再投资你了,我觉得一点对的理由都没有,父母养育孩子是一种无偿的奉献,像我爸爸吧,我总说他,瞅你这么老,头都秃了,我说完这些话,大家都笑了,我爸也笑了,说完以后我就觉得心酸,因为我爸头发掉的一半都是为我操劳的,我非常爱我父母。与父母沟通这件事,有些事情是要和家长商量的,家长是你最亲的人,世界上没有比父母更亲的人,但有些事自己能处理的就不要再让家长操心了。

  敬一丹:我觉得这父子俩都是不想对方为自己操心。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当父母的,面对17、18岁的已经快要成人的孩子,有意识的把自己的苦脑和压力告诉孩子,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种方法,我不知道我这个理解是否对,我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

  男学生:我今年18岁,我父亲的做法和刚才这位父亲的做法截然不同,我爸爸在单位或跟我妈妈闹点矛盾的时候,他会找一个单独和我相处的机会,跟我进行一直沟通,有时候也听听我的意见,因为我父亲也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我也是一个班干部,我们俩经常交流一下,这工作应该怎样搞好,比如班里上自习特别乱,想了半天也管不好,就跟我爸爸谈,我爸爸就把单位里一些适合我做的方法跟我讲讲。我爸爸特会创造家里的气氛,在夏天我放暑假的时候,他会在晚上闲遐时拿出跳棋来,一家三口在一起玩,在这期间可以开玩笑,聊聊天,跟他们谈一些我的想法。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我父母看出来后,晚上就把我叫到他们屋,先让我主动说出来,然后共同分析一下,我爸爸的优点在于他主动跟我谈,我觉得好多家长都是等孩子跟他谈,而不是主动跟孩子谈,有些事孩子不愿跟家长谈是怕家长责怪自己,如果家长事先跟他表明了态度之后,孩子就想跟家长说。

  敬一丹:我想问你一下,在你眼里你父亲是顶梁柱,当他遇到苦恼跟你说的时候,你内心是怎样感受的呢?

  男学生:我觉得是一种信任。我爸爸跟我说表明他认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有一定的分析能务和承受能力,可以让我参与决策。

  敬一丹:好谢谢你,我觉得刚才这个男生说的这个话,对宁宁的妈妈或者类似这样的家庭有一定的启发,平时父母跟你说的并不是特别严重的事情,但让你觉得你的家庭里不能没有你,这样你就不会逃避家庭的责任。这俩位看来是当母亲的了。

  母亲:我是他的母亲。

  敬一丹:他经常他和爸爸谈论你们家的话题吧。

  母亲:我爱人比较爱开玩笑,跟同事关系也很融洽,跟我儿子关系处理的比较好,我觉得他是一个男同志,应该让他成为一个顶梁柱,所以在他父亲和他沟通的时候,我在旁边听一听,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比如了去旅游去,我就跟他说你自己出门在外,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你想怎样就怎样,既然你是班干部,你就应该有主意,不能一涌而上,一轰而散,男子汉就是男子汉不能有唯唯喏喏的感觉。

  敬一丹:刚才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这位母亲在谈到儿子时,称他是男子汉,男同志,这种细节,在他儿子心里都是一种强烈的暗示,他在家里是重要的一员,将来他在社会上也是一种重要的角色。

  男学生:对。这是我们家对我信任的一种表现。

  敬一丹:刚才我们谈了离家出走这种看似偶发性的事件,心理因素。这种偶发性事件还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在发生,有没有什么避免的办法?我想请陆教授和小晓亚老师从具体的事件上指点一下,比如在我们促不及防的时候偶然事件发生了,象宁宁遭遇到的这样的事情,在商店里那样的一次冲突,最后导致了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这样的时候是否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避免,比如说有没有忌语,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有一些话是不能说的,是不是有这样一些方法呢?

  陆小娅:有这样一些方法。刚才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沟通。讲了很多怎样和父母沟通和怎样和孩子沟通。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这种沟通比较容易,可是一旦发生了冲突往往沟通无效,就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所以我觉得最关键是应该怎样对待冲突,在冲突当中一定会有很多那种情绪出来.我们中国的词非常有趣,叫“事情”如果我们不去处理这个情光看这个事,恐怕就会升级,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事,他发现有那么几天,他女儿(当时是高一)老是关着门不知在做什么,有一天,他偶然地推门进去,他女儿在非常慌张地关电脑,说:“爸咱们家电脑里有黄毒了。”当时他脑子嗡地一下就要炸了,他本来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年轻时曾经因跟人家说话不和而掀桌子,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年轻了,不可以在情绪非常冲动的情况下处理这个问题,他就数了10下,把情绪压下去了,在气头上不处理问题,然后再找一个机会.后来也是在麦劳里,因为在那样一个半公开的环境下,有一个好处,你不好意思大发脾气,能够比较好地控制情绪,做一个比较好的沟通。我自己也有这样一个感受,有一天,我女儿星期六上午要看一个动画片,可是那个动画片没有了,换成了一个外国电影,她就坐在那接着看,我想她还有好多作业没有完成,我说你还是先去做作业吧,她就跑去做作业,但是,我就在这边听到,铛一声铅笔掉了,哗一声本掉了,我就知道她很不高兴,在那磨蹭并没有做作业.这时我就很生气,但是我想了一下,如果我发脾气会怎么样,那就会在两个小时之内,我们俩个什么事情都不要做,我们俩个之间的关系也会破坏掉,最后我进去对她说,你可以做个选择,你可以去看一会电视,也可以先把作业完成,但是12点以前你要完成作业,她果然就去看电视,但作业也在12点以前高质量地完成。后来我想,如果我不能控制情绪,最后就会导致冲突,所以我觉得最主要是,做父母的包括做子女的,要学会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就会做出一些悔之莫及的事情,如果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在我不高兴的情况下,我可以对女儿讲,你这样做我很失望。比如说宁宁妈妈看到孩子在商店里那种表现,你可以告诉她,你样做我很难过,话说出来,压力很自然就会减低,这个沟通才会有效,反之则是火上浇油。

  敬一丹:晓亚老师刚才说的是一种处理的方法,正好想到一句话,不要在冬天里砍树.冬天里我们不会看到哪棵树是活的,哪棵树是死的,一斧子下去,很难想象后果,家庭里有什么极为严重的事情呢?缓一缓事情可能完全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刚才晓亚老师说的是家长的一种处理方法。陆老师你看是否有对孩子的?

  陆士桢:我们对孩子讲的是要体量、体味父母,家长往往以成人、权威地态度出现,那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就是时时刻刻要有一种角色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我接触的一些孩子经常是由着性子来,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他分不清好坏的时候,应该冷静地听听别人的意见,你到20多岁才知道你父母的高明,实际上并不是当你20多岁时你父母才变的高明,他一直就是比你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要听听父母的意见,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想一想,很多事情如果有这样一种态度,就不会冲突的很厉害,很多情况下,我们讲体谅父母是很空洞的,如果换一种角色,如果你是父母,应该怎么样,听听父母的意见有什么道理。

  敬一丹:宁宁的事在<新民晚报>上和读者见面后许多读者都参与了讨论,从这么多读者的参与中,我们<新民晚报>的记者也会对做家长的和对做孩子的提出一些建议。

  陈记者:家长有家庭的压力和教育孩子的压力,孩子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和高考的压力,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下,从我们报道出来以后,方方面面的家长来电说的比较多的是作为家长,要更多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也要和父母沟通,要交朋友,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作为记者,在采访中体会到做父母的不易,宁宁走以后,她的母亲整整一年来,她受到折磨和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可以说孩子就是她的整个生命,这件事情发生后给她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我想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几句,当你们和家长发生冲突以后,做出要离家出走的决定时,要替为你们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们想一想,为自己的前途想一想,这不是一个很轻率的事情,这对整个家庭是个致命打击。宁宁的父母都一下子消瘦了10多斤,宁宁的母亲连续10多天高烧不退,整天在外面奔走寻找宁宁,这是一个非常文静非常内向的一个女性,为了寻找孩子所受到的磨难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从这一点上讲,孩子确实有一种责任感,也许当时是爸吗错了,但一定要想一想,给父母一个机会,宁宁母亲也让我带几句话,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个节目,替她说几句话,是她用错了一种爱的方法,但毕竟这是一种爱,希望宁宁给母亲一次重新做母亲的机会,也给宁宁自己一次重新升学和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宁宁母亲也给女儿设计了很多机会,出国留学都办的差不多了。包括今后她回到家怎样和她相处,她尽可能在为孩子着想,希望宁宁听到这个广播后,能够和母亲联系,现在宁宁的外公,已经病危,但他整天在念叨着宁宁,在重重压力下作为母亲的一个唯一心愿,希望宁宁能够回来,给她一个重新做母亲的机会。

  敬一丹:要过年了,其实宁宁走了这几个月,她心里不一定是平静的,也许她走的时候是一时生气,曾经也想过回来,也许都走进了家门但没有进去,也许不知道见到母亲第一句话怎么说,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希望他们家人能够团圆,让母亲心安,虽然我们和宁宁素不相识,但是我想我们在座的还是希望给宁宁说几句话,快过年了,就算是新年的祝福,也是表达希望宁宁能回家的心愿。

  陆士桢:一个人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的,希望宁宁能够珍惜自己成长的每一个机会,不要放过你周围的亲情.

  陆小娅:宁宁你妈妈说了一句非常非常好的话,她说希望你给她一个作为母亲从新成长的机会,我希望你能听到这句话。

  敬一丹:好,我们请跟宁宁同龄的同学说句话,也许同龄人更好沟通。

  学生1:宁宁你好,我们都是你的同龄人,我们听了你的事以后都很替你着急,也为你担心,我们希望你尽快回到你妈妈的怀抱,原谅她的错误,和她平等友好的相处,我希望你能尽快忘掉你妈妈对待你做的不妥当的地方,多想一想她的好处赶快回来吧。

  学生2:我想跟宁宁说的是,其实我是和宁宁有同样经历的人,只不过我的出走很短只是半天,但我给父母留了一封信,也许这是我比较明智的地方,我在信的末尾告诉父母我晚上会回来,但还是把爸爸妈妈吓了一跳,而且父母还向我道歉了,在我以后的生活中,不论是我生病的时候,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还是在我帮他们做家务时他们眼中所流露出的欣慰,或者是他们对我诉说苦恼时他们的那种感激,还是我在饭桌上添油加醋的向他们诉说校园趣事时他们的那种幸福快乐,这一切都说明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家还是最温暖的地方,家是心灵所在的地方,宁宁回来吧!

  学生3:我想跟宁宁说一句话,宁宁你赶紧回来吧,这世界上最爱你的还是你的父母。

  学生4:我想把我心理卫生课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告诉宁宁,人生就像一杯茶,你不要嚼到一根苦茎就说它是苦的,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味道来.

  敬一丹:我不知道此刻宁宁是不是在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个节目,在这说话的人你虽然看不见,基本上都是北京的你的同龄人,还有在北京的几位老师,但是这个心思你应该是理解的,过年还有几天,你的妈妈在等你,我们大家也都在等你,应该说你的妈妈信任你,我们大家也都信任你,好,不管你走到哪,请接受我们的祝福,宁宁过年好。


相关论坛】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主持人林茹、王雪纯母女相约《走进空巢家庭》(2001/02/08/ 17:04)
反“法轮功”四大斗士将作客《午间一小时》(2001/02/07/ 11:10)
午间一小时:真情的赞歌(2001/02/07/ 11:01)
2月5日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预告(2001/02/02/ 17:52)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音乐风云榜》2000年十大金曲评选
新浪漫情话给最爱的人手机短信排行榜
情人节大餐:情书、礼品…应有尽有
Club缘花城仙子大选,汇聚热门美女
聊天得大奖-MP3商务通DVD手机钻戒
新浪网独家推出“牛县长日记”
新浪网有奖用户注册活动 手机天天送
全新两性健康频道给您最贴心的帮助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