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全球化带来机遇和挑战专题 > 正文

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步骤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27日20:52 中新社网站

  中新社海南博鳌二月二十七日四时电题: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步骤——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 (中新社记者关向东)

  本社记者就新成立的“博鳌亚洲论坛”采访了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春季房展惊喜无限
金手指颁奖大典紧急招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秦大使认为,博鳌亚洲论坛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同当前经济形势分不开的。

  他说,当今世界面临两大主题即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也面临两大趋势即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任务是推动多极化进程,以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也要谋求驾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实现共同发展,总之,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柄面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抓住这个机遇,就可能扩大资金来源,引进先进技术和比较好的管理经验;如果失去机遇,就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正一负,差别就很大:地区贫富之间的差距就会拉大,南北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就有可能面临严重挑战。

  就亚洲国家而言,只有日本是发达国家,其他均是发展中国家。一九九七年亚洲之所以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它说明亚洲经济发展还不够,合作也不够,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从这个角度看,创立“亚洲论坛”的首要意义在于,它表明为了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亚洲国家有了发展本区域经济合作的强烈意识。

  秦大使说,人们可能已经注意到,近几年来,亚洲一些国家政府间的合作有了明显加强,如东盟加中日韩的对话机制等。事实上,这些国家在金融、人力资源、经贸合作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国财长、经济部长、外交部长的会晤机制已建立起来;同时,还正在酝酿更多的合作设想,如工商、企业年轻领导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但是,相比而言,民间的、非官方的交流与合作还是很不够。从这个意义而言,“博鳌亚洲论坛”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而这种民间的、非官方的交流与合作,往往又是官方合作往来的条件与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同时,从经济、政治、外交的关系来看,经济是基矗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强大是同经济基础分不开的,外交尤其是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

  回顾历史,亚洲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但绝大部分国家后来落后了,就受人欺负。现在到了要实现亚洲的整体复兴的时刻,但要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中,加强亚洲这一“极”的份量,就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增长和实质的区域合作。大家注意到,在目前世界各大洲中,亚洲是唯一没有建立区域性组织的大洲;从博鳌亚洲论坛的发展方向与前景来看,它有可能在亚洲经济区域化和地区合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秦大使说,从另一个角度看,亚洲的多样性是世界闻名的,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东方文明丰富多彩的底蕴;但反过来看,如果沟通交流不够,就会产生各国相互间的隔阂,还有可能给其他强国在亚洲国家中挑拨离间提供条件。“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提供了一个经常的、定期的、广泛的交流、沟通场所,毫无疑问将对增强亚洲国家间的团结十分有益处。

  “博鳌亚洲论坛”的民间性、非政府性,更便利于各国之间的交流,它将成为亚洲各国之间开展民间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对亚洲各国之间的官方外交是重要补充,有助于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对亚洲的稳定、和谐、繁荣产生积极影响。

  秦大使最后说,论坛的永久会址设在中国海南,说明中国对于加强同亚洲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采取积极态度;说明中国不仅通过官方,也通过民间交流的渠道积极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论坛的永久会址设在海南,当然有助于促进海南的经济、旅游等方面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亚洲人民有了这样一个论坛,就能以这种民间多边外交的形式,为促进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促进亚洲各国人民与其他地区人民之间的交往与友谊,为亚洲各国推动多极化进程,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博鳌亚洲论坛”是亚洲的一个对外窗口。(完)

  相关专题:全球化带来机遇和挑战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