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首起杀人碎尸案的侦破经过吗?
您知道相声《夜行记》的原作者是北京的交警吗?
您知道50多年有多少公安民警为首都安全牺牲吗?
核心提示
拟定于8月对外开放的北京警察博物馆坐落在东交民巷36号,北京市公安局的后门右侧。博物馆为一座西洋古典建筑,分为四层,展出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展品7000余件,现陈列展出展品1500余件,有相当藏品属首次公诸于众。馆内展示以实物为主。
另外,馆内还采用了相当的高科技手段,引进了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使传统的陈列手段与高科技展示完美结合,既突出了博物馆的时代特征,又很好地表现了首都公安在全国的独有特色。
同时,馆内还设置了寓教于乐的参与操作项目。公安博物馆分四大展厅:一层为北京公安史厅,二层为刑事侦查厅,三层为警种职能厅,四层为警械装备厅。
拟定于8月对社会开放的北京警察博物馆,浓缩了北京市公安局50多年的历史足迹。
7月10日,本报记者率先参观了北京警察博物馆,感受颇多的是:博物馆非常解渴地满足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公安工作的好奇心,普及了很多过去鲜为人知的公安知识、破案手段,惊险揭秘、引人入胜。
两路人马良乡会师创建公安接管北京
在博物馆一层大厅东侧,有一幅光、电显示的地图和一张长幅黑白照片,展台上还有一些纸张已泛黄的小册子。这些文物记载着北京公安的创建史。
据介绍:1948年,当全国解放的号角即将吹响,就在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附近办起了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培训班成员都是来自解放军县团级以上的干部。培训班的教材就是展台上摆放的小册子——《北平概论》。经过速成培训的解放军干部从西柏坡出发,到北京附近的良乡和另一路人马汇合进入北平,创建了北平市政府公安局,接管了原国民党警察局,为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提供了安全保证。这就是北京市公安局的前身。墙上的地图和照片上的合影,记载了北京第一代人民公安民警的足迹和风采。
邓宅电话曾直通地安门派出所
在一层公安史展厅西侧展台上,放有一台老式手摇电话。电话上的黑漆已脱落,话机小而旧。这部不起眼的旧电话,曾是邓小平同志家连接驻地公安机构——地安门派出所的“安全中枢”。这台电话曾在邓宅兢兢业业地工作了12年,从没出过闪失,直到小平同志逝世。一层展厅的实物还包括:原国民党北平驻军——傅作义部交出的北平部分城门的钥匙(复制品)、开国大典上用过的礼炮等。
58位警员为民捐躯特大浮雕铸写英魂
在北京警察博物馆中,除了一进门处的警魂柱以外,最醒目的“展品”要属大厅正面从上到下贯穿的“英烈墙”。黄底色上的浮雕是数双明澈的眼睛,他们有的戴着眼镜,有的目光炯炯,有的手里握着手铐,有的大手紧拉住孩子的小手……墙下的展台上放着一本纯牛皮制成的英雄册,记载着从北京市公安局成立至今,已有58位人民警察牺牲在保卫首都安全的岗位上。这些名子中有现在北京人都非常熟悉的崔大庆、袁时光……展品中被子弹打穿的钢盔,染满血迹的警服,不足千元的工资条和无偿献血单,让倒下的英雄又重新站到了参观者面前。
人海战术抓捕土匪韩玉树
人民公安从无到有,技术装备从落后到先进,在展厅的二层刑侦展区表现得最充分。刑侦部分是过去在一般人眼里最为神秘的警事“禁区”,在博物馆中,这个“禁区”第一次向很多参观者“揭秘”。这里展出的不仅有1953年公安民警靠人海战术,大发通缉令的办法,抓获了大土匪韩玉树的实物,还展出了一件土黄色的棉猴。讲解员介绍:这件棉猴的主人是一个罪犯,其作案后骑车逃跑。警察在追逃的过程中罪犯掉下了这件经过染色的棉猴。后来警方就是寻着这件棉猴找到洗染店,凭着洗染店的交活单子找到疑犯的住址,发现疑犯外逃后,又在全国通缉,终于在广西的旅店里抓到逃犯。这样的案子在当年已经算是很曲折了。
丹东列车发现尸包展览重现首起碎尸案
在飞驰的列车上发现一个无人认领的提包,打开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提包里是一堆尸块。这样的情节很多岁数大的人,都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看过。而警察博物馆中展出的却是真实的案例。1979年在开往丹东的列车上,发现了一个无人认领的提包,后面发生的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在提包上面有北京市皮革二厂的字样。此后该案被定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第一起碎尸案。办案民警寻着提包的线索,和裹尸布上一个微小的电话号码,找到北京皮革二厂,问提包的销路,得知北京朝阳区有卖,从而找到朝阳区的碎尸现场,抓获了案犯。
北京“功勋犬”为展览安乐死
在二层展厅的拐角处,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警犬标本。这个标本的后面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展品下面的文字写着:警犬菲生,1996年出生,德国纯种牧羊犬,曾参加过40多起案件侦破,破案34起,多次立功。
讲解员介绍:这只警犬就是北京警界赫赫有名的功勋犬。在一次训练过程中,由于发弹枪离菲生的耳朵太近,功勋犬受了刺激,不得不退役。按惯例,警犬退役后养护它的警员要一直养它到死。但是考虑到博物馆应该有表现警犬在公安破案中功绩的内容,布展人员找到警犬大队,希望提供一只活犬制作标本,最后选择了功勋犬。这只犬和它的驯犬员共同生活了5年,驯犬员非常舍不得他的老战友。在制作标本的头一天晚上,驯犬员专门打车从基地赶到动物园标本室,给功勋犬买来狗粮喂它,整整陪了它一宿。
讲解员讲到这里,旁边的一位警员插言道:你们能不能帮助呼吁一下,我们的警犬队由于经费有限,警犬待遇跟不上,又经常要闻一些剧毒的爆炸物品,所以我们的警犬不到退役年龄就不得不提前退役。
DNA技术破了八女被害案
从最初破案的人海战术,到如今的DNA技术运用,北京公安队伍走过了一条科技强警的道路。
去年发生在石景山地区的八女被害案,就是一次现代刑侦技术用于实战的范例。据讲解员介绍:当时在侦破石景山八女遇害案时,破案人员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法医在分析了现场的打斗场面,提取了案发现场的9种血迹并进行了DNA测试后认为,该案是一人所为。而一些别的同志却认为现场八人同时被害不可能是一个人干的,团伙作案的可能性极大。法医根据现场采取的80多处血迹分布、喷溅方向,重新演示了一个人杀八个人的作案过程,最后确定该案是一人所为,又通过DNA测试,把凶手圈定在赵连荣身上,定位非常准确。
测谎仪让爆炸犯实话实说
2000年1月27日,在雍和宫附近发生了一起兄弟之间因为房产矛盾制造的爆炸伤人案。兄弟之一在推自行车的一瞬,爆炸物骤响,一只手臂被炸飞。警方在侦破这起案件中,运用了测谎仪。当警员对疑犯进行心理测试时,发现他对作案时间、地点、实施方式都有异常心理反应,测试结果表明其有重大嫌疑。果然,进行心理测试后不久疑犯就交代了罪行。
在二层刑侦展厅,专门展出了一套心理测试系统。展台上是一台电脑,下面是一台控制柜。旁边还有一个模拟疑犯。当讲解员打开控制柜开关,录音机里传出问话声:“你在老家时是不是打伤过一个人?”“没有。”“你昨天在门口修车时是不是看到过一个女孩儿?”“没有。”“你说的都是实话吗?”“是。”……随着听似普通的问答,电脑上的波纹不断变化,有的波段显示出淡粉色。讲解员说:通过仪器采集人的呼吸、血压、心跳等,检测受测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生理反应,最终对其供述和涉案程度作出判断和分析,排除或认定疑犯对象。刚才电脑屏幕上显示淡粉色的波段就是有异常的地方。
几分钟合成杀人现场
一束光照出疑犯指纹
在博物馆二层的展柜中,摆放着公安部门最早在作案现场用的指纹毛刷,这是一些类似毛笔的小刷子。讲解员讲道:当时刑侦人员就是用这种小刷子粘上银粉,在疑犯留下的指纹上刷,提取出疑犯的指纹。然后好几十人去翻指纹档案卡片,核对指纹与谁的特征点相同。就是下这么大的功夫,因为一些指纹留在很滑的介质上,还是不好提取核对。现在可就不同了,在老式指纹毛刷展柜的旁边,一套多波段光源显现指纹系统,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只见讲解员用手轻轻一按控制台上的开关,一束淡紫色的光打在显微镜下一张非常光滑的电光纸上,两个清晰的指纹立刻显现在人的眼前。前后不过几秒钟。
据了解,北京警方不久前破获的西直门一起盗窃案,就用的这套系统,提取到了过去靠土办法很难提取的疑犯指纹。该案的案犯在作案时全部戴着手套,现场基本没有留下指纹,只是出来时,在风箱上无意间碰上了一枚指纹。刑侦人员将其放在光下一照很快显现出来。这套多波段光源显现指纹系统,可根据不同介质采用不同光,随意调节。
展厅中还有两套和指纹识别系统类似的设备,一套是现场图形自动绘制系统,一套是计算机人像组合系统。据介绍,现场图形自动绘制系统,只需从不同角度拍摄几张作案现场的照片,计算机立刻可以合成作案现场的全景、俯视、立体图形,没有任何遗漏。而过去这项工作要由技术人员在现场蹲上2至3个小时才能手工绘成,还没有电脑合成的准确。
在计算机人像组合系统旁记者看到,讲解员打开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现出无数的人脸器官,点击鼠标,这些器官可任意组合。有了这套系统,目击作案疑犯的证人,可以根据记忆中的回忆,在电脑上拼出疑犯的面容,帮助破案。
现场模拟体验看守所
头回开眼看到束身衣
在展厅二层的西侧,有一个同比例大小的看守所现场模拟房间。四周墙上挂着手铐、脚镣等刑具。中间还有一个缩小了的看守所模型。在这个标有东城看守所字样的模型前记者看到,现在的看守所,早已不像人们想象中的昏暗、破旧,而是每个房间都带有卫生间的客房式建筑。除了楼外的铁窗让人感到监所的味道,其现代文明程度,足以和很多大机关的办公楼相媲美。
监所的北墙上挂着一件特殊的绿色帆布外衣,上还缀有一个类似过去飞行员的软头盔。记者问讲解员这是什么“装备”?答:这是看守所专门对付情绪激动犯人的束身衣。据介绍:有些犯人刚进监所时情绪非常激动,行为不能自控,容易对同监的犯人发生攻击,或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人员就要给其穿上这种束身衣,约束他的行为。这种外表一般的束身衣有限制犯人行为的功能。
交警集体创作《夜行记》
夏季值勤曾穿竹背心
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全宝合说的名段《夜行记》,曾幽默得令人喷饭。段子中把骑车人撞进药铺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段相声的原创人员并不是专业作者,而是1955年由北京交通处宣传科的交警们集体创作。展览中一本距今已经几十年的相声脚本,向人们道出了这个秘密。
在展厅三层的展柜中,还挂着一件全部由竹段编成的竹背心。没看过展览的人绝想不出它是干什么的。原来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交警,在夏季上街值勤时穿的装束,为的是防暑降温。三层展厅里还有一架外形古怪的铁车。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消防车,造于晚清时期,纯国产。
首张身份证在东城警械大全在四层
在警察博物馆的三层展厅,贴着一张普通的居民身份证。这张看似普通的身份证,却是全国第一张身份证。1984年,全国首发身份证试点定在了北京市东城区。一位叫单秀荣的居民第一个领到了这张身份证。此后,身份证几乎替代了实行多年的户口本,成为证明居民身份的主要证件。
有对警配装备,警服、警械、警衔标志感兴趣的参观者,在展厅的四层可以大开眼界。这里不仅陈列着从解放初期至今的数百把各个时期的警用枪械,包括缴获的抢劫银行的犯罪分子鹿宪州使用的手枪、丰台袭警案韩学功使用过的手枪,还有各个时期的警服展区、车辆展区。
以上这些鲜为人知,不过是记者走马观花采集到的一部分花絮。据介绍,今后警察博物馆的内容还会不断补充新的展品,全面展示公安文化,向群众普及公安知识。
-文并摄/本报记者李罡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