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广东汉语专家团赴印尼培训师资的几则故事
本月10日本报A2版报道了广东首次派出汉语专家团远赴印度尼西亚进行汉语师资培训的消息,引起了读者关注。记者当天再次采访了专家团团长、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马跃,以及专家团的老师宗世海副教授,他们披露了不少背后的故事。
我们不想失去第三代
此次培训的学员多数是五六十岁以上的白鬓老人,青年人较少。这是怎么回事呢?宗老师讲了两则令人心酸的故事。
在万隆,宗老师想找理发店,用华语向商店里一名40多岁的年轻人打听,他应了一句“你等一下”,竟回去请母亲来与他交流。
另一次,他与一位也是40岁左右的华人老师交流,只能用英语。华人不懂华语,这再次刺痛了他的心。
当地的老华人对培训的专家说:“第二代不会讲华语,我们不想再失去第三代。”
处处想听老师讲华语
“印尼的华人对我们说,见到我们,就是见到亲人。”宗老师感慨地说。
专家团在印尼受到了最好的礼遇。专家团每到一地,华人社团都热情款待,请他们到最好的中国饭店,吃最好的中国菜。
“在课堂走廊旁听的人与其说在学习,不如说是为了感受祖国。因为他们一会听左边的课室,一会听右边的课室,不一定真能学到什么,但他们就是想听一听老师讲华语。”马院长如是说。
印尼的华语书十分缺乏,某间华语学校的图书馆保留着20世纪50年代的书,尽管已用得破烂不堪,还用塑料纸将它包起来。
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
来自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老师们都把这次培训作为一次神圣的义务,精心准备了讲义。
在印尼五地的巡回培训过程中,专家们的行程非常紧张,通常是人还未到达目的地,就先把入学考试题目寄去。由于课时紧张,到雅加达的第一天就不得不开班。
短短几个月内,老师们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而这些学员将要教育更多的学生。 实习生董艳 本报记者洪启旺 通讯员屈桂琴
------欢迎浏览广东新闻------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