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七月二十四日电题:重视两岸青年交流为未来搭希望长桥
--访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周继祥
作者曾嘉张明新
“我愿藉此机会再次呼吁:青年是社会的栋梁,教育是百年大计,而交流是相互沟通;应更重视两岸青年的交流,为
两岸的共同未来搭起希望之桥。”
正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台湾“两岸经贸交流权益促进会”理
事长周继祥言辞恳切地说,自一九九二年寒假,他即开始率台湾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组团赴大陆交流,范围遍及京沪宁穗沈
昆等城市的高校,并多次举办两岸青年学术交流活动。
周教授认为,新世纪的到来,凸现了两岸青年交流的时代意义。在两岸各项交流中,青年交流更富有理想性和基础性
,最容易动之以“情”。
他补充说,海峡两岸在开放民间交流之初就重视青年交流。一九九三年汪辜会谈后签署的共同协议中,就有“双方同
意积极促进青少年互访交流……在年内举办青少年才艺竞赛及互访,促成青年交流……”的记载。
然而,周教授也体会到,近十年的两岸青年交流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表现在不够均衡:通常台湾学生来大
陆的多,大陆学生去台湾的少。为此,他对进一步开展好两岸青年交流提出了细致的建议。
他提出,新世纪的两岸青年在大量网络资讯的熏陶下成长,他们的人格特质是求新求变,开展交流应把握这样的原则
:让青年深入社会,避免走马观花,注意社会的脉动;活动力求多样化,兼顾动态和静态活动,满足青年的好奇心,充分发挥
其创造力;充分体现风土人情;以联系感情为主,在交流中培养两岸青年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奠定互信的基础。
在具体做法上,周继祥说,如注重安排两岸青年共同在校园中漫步、闲话家常,欣赏校园风光、合影留念,这看似平
常,但情感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是从这里开始;又如,共同的语言使得沟通非常方便,通过教学方法、教材、课程
内容的观摩,可以增广两岸青年学生在知识领域的视野,对日后的成长与生涯规划大有助益;又如大学以上的层次交流,举行
研讨会或座谈会是两岸青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藉由论文展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供两岸青年互相启发,集思广益。
“从更深层次来说,台湾有关方面还应及早通过大陆高校学历认证的相关法规,为未来两岸青年学术交流扩展到相互
承认学分、交换学生、共同指导论文等方面奠定基础。”周教授最后说。(完)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