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舒城县委、县政府通过市场培育、科技帮扶、信息引导、典型示范、大户带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收入,一大批富有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农民先后投资办起了300多家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贸易加工企业,就地吸呐了1.5万农民成为离土不离乡的“农业产业化工人”。
舒城县拥有粮油、蔬菜、板栗、茶叶、油菜等传统农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 民传统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凭着自身的优势和技能,各显神通,成了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去年,城冲乡农民章新文、徐成田等人通过上网发布板栗、栗壳香菇、中药材信息,足不出乡就把四十多万公斤的板栗、香菇等销往上海、苏州、成都等地。
部分从种养生产中分化出来的农民开始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业务,使从业分工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孔集镇的绿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私营企业,拥有员工八十多人,公司与五千多农户签订了蔬菜生产合同,形成了有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三千多亩,年加工各类蔬菜四千多吨,生产两大系列十多个品种二十多个规格的泡菜、酱菜三千多吨,创产值二千多万元,实现利税150万元,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五显镇薇菜专业市场每年有一千多人从事薇蕨菜和刺嫩芽的贩卖、加工业务,年成交量在600吨右左,贸易额二千五百多万元,创汇一百多万元。交易大户王国如年加工经销板栗、茶叶四万多公斤,纯收入近4万元。此外,全县有近万名农民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成了农民对接市场的“代理商”、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市场向导”。
舒城县迅速涌现出的产业化工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亮点。它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大棚蔬菜、茶叶、板栗、油茶、芦笋、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多个产业化项目建设,使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种植业生产向纵深发展。同时,农民经纪人队伍的迅速壮大,各专业协会的大量涌现,对农产品流通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本报通讯员沈龙林 本报记者齐振江)
大量Motorola手机铃声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