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上哪打鱼?
图:由近海向外海,拓展捕捞空间,减轻近海压力。或许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鱼儿“子孙满堂”、渔民“收获满舱”
昨天是8月2日,8月1日中午休渔结束后,新会涯南渔港大小渔船像鱼群般涌出港口。 但千帆竞发却有着令人胆寒的一面。据了解,今年南海休渔已进入第三年,两个月休渔的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海洋捕捞业已风光不再,捕捞渔船也逐年减少。休渔结束后渔船犹如“饿虎下山”般疯狂捕捞其实正在砸渔民自己手中饭碗。
去年我国在南海海域捕捞量超过300万吨,而一年当中同一海域海洋鱼类的增长量仅为2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休渔对渔业资源的保护远远慢于海洋捕捞。一直被人们认为拥有取之不尽资源的辽阔海洋,今天出现了“贫血”。由于捕捞业“风光不再”,台山、新会部分渔户已上岸转岗。新会、台山渔民到目前为止,已调减渔船数百艘,调减下来的渔业劳动力大部分都转向海水养殖或与渔业相关养殖、加工、贸易领域。
前天中午从新会涯南渔港蜂拥而出的渔船,其中近海作业的拖网船占了大部分,而近海拖网作业,是对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最大的一种生产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受到严格的控制。但今年南海渔区仍有大量这种采用毁灭性作业方式的渔船。
南海渔业资源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在今年伏休期间,他和课题组在海上做了为期2个月的渔业资源调查,开渔后的情况证实了他担心:目前伏季休渔最大的弊端是,它只能约束渔民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海作业,而对伏休结束后的无限制捕捞行为却无能为力。因为没有控制捕捞强度,每年休渔结束后,刚长到三四个月大的幼鱼就遭到捕捞。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常见的池鱼汛、黄花汛、牙带汛、赤鱼汛等大型渔汛都不见了。赤鱼、三黎、曹白鳘鱼等几乎绝迹。不出几年,南海渔区许多经济鱼类都可能重蹈大黄鱼消亡的覆辙。
一部分渔民转岗,另一部分渔船开始发展休闲渔业。休渔结束后还属于暑假,在台山、中山渔港的附近,一种集捕鱼、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海洋休闲渔业正在悄然兴起。休闲渔业是渔业发展的新领域。一些渔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开拓海上旅游项目,海洋休闲渔业便应运而生。省内现有海上观光旅游渔船近百艘,携带游客出海钓鱼、观景。这些渔船都兼业经营季节性海上观光旅游,有客则载客,无客则出海捕鱼。
饶新一摄影报道
------广东新闻港澳新闻尽在广东新闻中心------
大量Motorola手机铃声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