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曾经已经走到了崩溃边沿的企业,它的前身是宝鸡市斗鸡粮站。在全国粮食体制改革中因营业量严重萎缩,致使大批职工生活无着落。1994年,这个企业组建了食品公司,开始生产豆奶粉,但终因资金不足生产难上规模而发生亏损。一年后,他们决定投靠在全国颇有名气的江苏一家集团名下,成为了该集团在全国各地的30多个生产基地之一,江苏这家集团派人到宝鸡负责生产工艺技术、包装质检和销售,并统一提供包装袋等辅料。与江苏这家集团合作六年,企业虽无大的发展,但上缴税金670多万元,使200多名职工生活有了着 落,并连续五年被金台区评为明星企业、纳税大户。就是这样一个稳定发展的企业,在今年却几乎遭受到灭顶之灾,我们来看一看宝鸡市强达食品有限公司今年的一系列遭遇吧———
150万罚款涨到316万处罚依据一改再改
事情的起因要从今年4月10日说起,这天宝鸡市技术监督局派员到强达公司转了一圈后,以查计量工具是否合格为理由,要求企业对自动包装机进行年检,否则就要处罚。公司提出生产线上的计量工具是电子称,自动包装机不是计量衡器,所以也从未进行过年检。
在公司有理有据的辩驳下,技术监督局提出了公司的厂名、厂址的标注存在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五年前就曾经提出过,当时在市技术监督局提出质问后,厂里经过询问省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得到的结论是这样的标注是符合国家政策的,并且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法规里有明文规定。但宝鸡市技术监督局法规科在5月15日找到企业领导宣布处罚决定:责令停产,没收产品,罚款150万元。
对此决定,强达公司自然不服,当即申请召开听证会,与此同时,公司与国家技术监督局法规司和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再次取得联系,上级执法部门明确答复:厂名厂标的标注没有违法。在此情况下,宝鸡市技术监督局确定的5月30日的听证会也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泡汤了。
在厂名厂标的问题弄清楚后,宝鸡市技术监督局对宣布过的三条处罚决定不再谈及,却突然在5月24日再次派人到企业对产品抽样检查,而这样的检查在不久前刚刚进行过,当时的抽查产品是合格的。但这次经过对抽出的样品化验后,得出了产品不合格的结论。企业职工不相信技术监督局的结论,提出了复检要求,并把他们抽出的样品重新进行化验,结果却是合格。在此尴尬局面下,技术监督局解释为他们的化验设备坏了。
在一次一次的“交锋”失利后,宝鸡市技术监督局“屡败屡战”,终于发现在强达公司的食品标签配料一栏中写有“大豆、鲜牛奶、白砂糖、奶粉”等,而生产过程中却只有奶粉,没有鲜牛奶,并据此确定强达公司是“利用食品标签弄虚作假”,决定从5月30日起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罚款316.9万元。据技术监督局的有关领导说,这一处罚还是轻的,如果从双方开始合作生产的1995年算起,应该罚上亿元。
然而这格外开恩的三百多万元罚款对于注册资本仅60万元、6年盈利不过10多万元的强达公司无异于天文数字,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棍子打下来,强达公司也将宣布垮台。
宝鸡市委领导:行政执法绝不能以罚代管
闻此消息,江苏这家集团急派一名副总到宝鸡说明情况:因各生产基地有的有条件用鲜牛奶,有的没有条件用,只能用奶粉,所以把两者都写进了标签。无论用鲜牛奶还是奶粉,生产的豆奶粉质量都不受影响。同时这位副总承认这样的填写有失误,应该改正。但这位副总的表态丝毫没有改变宝鸡市技术监督局的处罚。
宝鸡市技术监督局的这一处罚决定在宝鸡市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一时人们众说纷纭,但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宝鸡市技术监督局的处罚太过分了!
宝鸡市食品协会会长赵双田说:“行政执法必须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假冒伪劣产品、对非法企业严厉打击,人民会拍手叫好;对合法企业的违规、违纪现象,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和办法,这是破坏投资环境,是为西部大开发帮倒忙,人民会反对。”
一位法律方面的权威人士说:“这起标签案的当事人宝鸡强达公司明显不属假冒,其产品也不属伪劣。与其合作的江苏这家集团更是全国知名企业,其产品获得国家方圆质量认证。即使标签有误,也不是强达公司的责任。况且像强达这样的贫困小企业,依靠为客商提供场地、劳动力和其它服务,安分守法,艰难度日,以图生存,即使有什么错误,也应该想法帮他们改正,使其正常发展,为什么非得弄的鸡飞蛋打呢?”
面对当时这一严峻局面,从金台区到宝鸡市的各级领导也都纷纷出面协商,宝鸡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专程到技术监督局,希望能够协调解决这件事,但技术监督局却不为所动。
事态的发展愈加严峻,强达公司的职工开始上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各级领导,终于这一事件引起了宝鸡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7月6日,宝鸡市委这位主要领导在全市的一次干部会上,就此事件作了严厉表态:“我最近听到企业反映,我们个别职能部门以执法为名,肆意刁难企业,动辄就要罚款几百万,勒令停产几个月,或个人对某个企业有私怨就借检查企业故意找麻烦,恨不能一棍子打死。个别执法人员甚至还说,就要罚得你倾家荡产,关门走人。我想问,你们执法的出发点是什么?是要把企业罚垮才算甘心吗?我们行政执法的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坚决不能以罚代管,更不能罚到企业关门走人的地步。如果权力职能部门都运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这样搞,企业怎么发展?”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也于此时推出了一组“如何认识执法与执罚,莫把检查变找茬”的新闻评论,对此事作了连续报道。
在几乎一致的强大舆论压力下,宝鸡市技术监督局最终改变了他们的处罚决定。
处罚从300多万降到2万元
7月13日上午,宝鸡市技术监督局领导召见强达公司董事长薛建毅,宣布把6月18日做出的罚款316.9万元的罚单改为罚款10万元,并要求企业拿出整改方案,然后开工生产。在召见过程中技术监督局的领导态度也改变了许多,但是强达公司认为这次只改变了处罚的数量,对于处罚性质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处罚过重,企业依然难以接受。
7月13日下午,宝鸡市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与技术监督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座谈,在会上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批评了技术监督局把执法变为执罚,把检查变为找茬的错误做法,要求他们从这起事件中总结教训,改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公正执法。同时要求他们从关心帮助企业、规范企业行为的立场出发,重新衡量10万元的处罚是否合理,并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
经过两天的学习讨论,宝鸡市技术监督局最终接受了纪检监察机关的批评和建议,并通知强达公司罚款暂定为2万元。最终强达公司向宝鸡市技术监督局交纳2万元罚款,企业于即日起开工生产。这样,停产一个半月的强达公司于7月15日恢复生产。已经因停产两个月没有发工资的强达公司的职工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强达公司董事长薛建毅就此感慨万千地说:“我们并不拒绝执法检查和处罚,中国的市场还很不健全,我们都尝过假冒伪劣产品的苦。没有法律,假货就能把真货挤垮,合法企业就难以生存、发展。但是执法人员如果不按法办事,也会把市场和投资环境搞乱,合法企业同样难以生存发展。”本报记者易水黑白
编后一起差点因执法单位漫天要价式的处罚而导致企业垮台的事件就这样偃旗息鼓了,应该说强达公司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赶上了陕西省各级领导下决心整治投资环境的大好机遇,各级领导在认识这起事件的性质时都牢记了邓小平提出的“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一真知灼见,也才不至于使江苏的合作方离开陕西。因为江苏这家集团在全国有这样类型的合作企业达30家以上,而别的企业都是正常运转并为国家创造着效益。
这起事件也给我们的许多执法部门以启示,那就是如何在执法中处理好处罚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把握处罚的度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以及如何深刻理解朱基总理最近向执法部门提出的“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造福人民”的要求,运用好人民赋予执法部门的神圣权力。
大量Motorola手机铃声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