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国家煤炭部撤消。紧接着,全国的煤炭高校纷纷改名,除中国矿业大学外,原有煤炭高校大有与煤“绝交”之势,与煤有关的如采掘、通风与安全、地质、矿山测量等专业毕业生也“谈煤色变”,不愿进矿山门,而另寻它职。据可靠资料,改名前的阜新矿业学院2000年毕业1300人,到煤矿工作的仅6人;2001年毕业1308人,到煤矿报到的仅10人。湘潭矿业学院2000年只有一名毕业生到煤矿工作,而2001年竟无一人到煤矿。
再看看煤炭企业的近况:西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重庆松藻矿务局,现有职工16041人,而大中专生仅有600人,还大多是90年代前从各煤炭院校分来的,年龄均在30岁以上。自1997年至今,到该局工作的大中专生分别是9名、16名、18名、6名,学历以中专为主。而神华准葛尔集团,去年仅进来20名大中专生,其中有10人还是自家子弟。徐州矿业集团今年也只要到10名大中专生。这种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未来10年,煤炭企业要靠何人来支撑?
常言道,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无论是国有煤矿还是地方小煤窑,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去年9月,贵州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今年7月,徐州一小煤矿发生死亡92人的特大爆炸……这一方面是煤矿管理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人才匮乏致使管理上“力不从心”的缘故。重庆松藻矿务局局长杨镜璞说,煤矿没有急需的人才,不仅多年出不了效益,而且还有可能出现采掘失调、安全事故迭出、管理混乱、经营不善等问题。
为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一些有远见的煤炭企业纷纷寻求培育人才的良方,松藻矿务局的领导们提出了要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和采掘部署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思想,近年来充分利用职工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能,与大中专院校联合,先后开办了机电、采掘、地质、高级护理等专业的大专、中专班,走自己培养人才之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
但许多煤炭企业对此却颇有苦衷:他们认为,企业自己培养人才有其局限性,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数量有限,优秀青工更是有限,如果让他们脱产去学习,不但不好解决工学矛盾,而且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为此,笔者建议,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站在煤炭工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对煤炭高校进行宏观调控,保留一些与煤有关的专业,如采煤、地质、测量、通风与安全等“冷门”专业;煤炭企业也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保证煤炭工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也为了保证国家其它产业的正常运转。(李德万)
 突发新闻、重大事件、百姓关注 尽在头条新闻短信
        奇闻趣事 社会热点 社会新闻短信为生活添姿增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