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和患者之间,犹如“针尖”对“麦芒”
以前,我们听到医疗事故后患者投告无门的消息多,而患者敢于向医生动粗的消息少。最近,却看到不少病人伤害医生的恶性事件报道。
这类事件之所以引起媒体的普遍关注,缘于今年7月发生在湖南长沙患者杀害主治医生 一案。据媒体报道,一名叫彭世宽的白血病患者,在经过自体移植治疗后,发现身体变化不大,便开始在医院闹事,打砸抢,破坏医院血液病房的设施,发泄仇恨。直到今年7月10日,彭世宽手持水果刀骑在其主治医生王万林身上,连砍46刀。王万林心脏和脾脏被刺破,送入抢救室时已死亡。
同月25日,在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教授遭到患者家属的血腥“讨伐”。据《北京晨报》报道,住院60多天的巨大脑垂体瘤患者高某,因手术后出现下丘脑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到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吵闹。王教授走出来让他们“说话小声点儿,有事到办公室说”,却被死者儿子用玻璃镜框砸伤,左臂的肌肉、神经、静脉切断。
来自《北京晚报》的消息说,近3年来发生了502起殴打医护人员的事件。而据新华社报道,今年4月,北京警方对外公布的、已处理的无端殴打医务工作者案件就有3起。这让人想起另一种数字记录:中国消协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即医疗事故是6大消费者投诉热点之一。从医疗事故到患者无端闹事,患者与医院和医生之间的官司纠纷不断。医生和患者之间,犹如“针尖”对“麦芒”,一旦言语不和就导致冲突,甚至拳脚相向。
“体制危机落实到人际关系上,大概是医患冲突的原因所在”
造成今天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体制上。《三联生活周刊》的一则报道说得好:“体制危机落实到人际关系上,大概是病房里所有矛盾的原因所在。”
从患者和医生各自的角度来看,这个“体制”包含着不同的意味。
就患者而言,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从公费医疗到医药费承包,再到医疗保险,尽管在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但由于医院之间缺乏竞争,个人在承担更多的医疗成本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医院和患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患者对医生一直是尊敬之下的小心翼翼,惟恐医生不耐烦,不小心把自己的病给耽误了。而医生呢,却多是颐指气使,不大有好脸色的。在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时,这种状态是相对平衡的,但这种平衡却有很大的虚幻色彩。原因很简单,大多数患者对医生的尊敬是基于:第一他是个医生;第二,我没有太多的选择。再加上医药费很高,红包盛行,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从医院的角度而言,市场经济发展并没有因此改善医院的投入体制。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医疗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7%,约为1万亿美元,等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的医疗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中国国家卫生投入占世界卫生投入的1%,却服务了占世界总数22%的人口。中国国有医院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拨款,外加以药养医,医生的技术劳动成本很低。
在医院看来,医生一直是负重前行。在某种程度上,比之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医生得到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是不对等的。
导致医患冲突不断升级的,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
这些观念反映在具体事件上,很容易导致情绪化冲突。但体制危机诱发的矛盾,还不至于产生患者血腥报复的结果。导致医患“战争”不断升级的,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
最重要的是法制环境。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掀起一阵关于“医疗事故如何鉴定”的法学争论。6月,新《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草案出台。后来,就没有再看到相关的消息。
因为法律的不完善,一些患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去年在北京轰动一时的患阑尾炎女童卵巢错割一案,历经3年,才得到最后裁决。3年内,患者单医疗事故鉴定就做了3次,每次结果都不相同,耗费了患者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这还算是幸运的。《北京晚报》报道说,一些医疗事故纠纷拖至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得不到解决,法院对此也非常头疼。
这种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伤害是双方的。有的医疗事故纠纷,医院和医生借相关医院的关系,在事故鉴定上做手脚。有些患者也会依赖社会关系,钻法律空子,以此要挟医院和医生。前不久,在《羊城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发出通告,要求公众遵守医疗机构的有关规章制度,否则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告同时要求医疗机构加强管理,禁止乱收费,认真执行相关的医疗规章制度。
几个案子引来一个通告,这是一个可以想见的结果。但我们更期望的是,这些案件能够引发体制上的深层次的变革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医患间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本报记者郝洪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1年08月24日第二版)
 突发新闻、重大事件、百姓关注 尽在头条新闻短信
        奇闻趣事 社会热点 社会新闻短信为生活添姿增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