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8月28日16:14 光明日报

  位于祖国南疆的广西大学,成立于1928年。悠久的办学历史,使这里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九五”期间,因为逢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大机遇,跻身国家实施的教育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广西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96年10月,广西大学通过“211工程”预审。

  1999年6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广西大学作为“211工程”项目学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

  这一批复明确了广西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目标:力争在20世纪末,使广西大学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为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本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为到21世纪初叶把广西大学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这一建设目标,广西大学整体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1年7月,广西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得到国家“211工程”验收专家组的肯定。

  对广西大学来说,通过“211工程”建设,学校对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二者关系的思考和实践,有了愈加深刻清晰的认识,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那就是,广西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能够而且应该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大有作为;通过主动为广西各行各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撑、经济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使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服务篇

  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本身就是科技园、创新园、思想园。实施“211工程”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推动高等教育越来越深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去,向全社会展示了高等教育的功能。

  秉承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倡导的服务广西的精神,几十年来,广西大学为广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前些年广西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在办学上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由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装备设施陈旧落后;长期自我封闭在象牙塔里,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老化,有限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脱节,以至于学校办学效益不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很有限。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广西大学如何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自身得到更大发展呢?

  国家“211工程”计划出台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力争将广西大学纳入“211工程”这样一个作为国家面向21世纪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追赶世界高等教育先进水平的战略性工程进行建设,对于解决广西大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带动整个广西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广西的长远发展无疑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从自治区党委、政府到有关职能部门都尽力为广西大学跻身“211工程”创造条件。

  广西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预审后,结合“211工程”的实施,学校党政领导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了一场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和引导,大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办学方向上瞄准高新尖的目标,千方百计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固然重要,但是,从广西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地方的实际需要看,更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学科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服务功能,在实施“科教兴桂”战略中增强学校影响力,塑造学校新形象。

  学科建设与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吻合”

  校党委书记余瑾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凭借的是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其支撑点在于抓好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优秀人才的培养。由此,广西大学在制定“211工程”建设规划时,自觉服务于广西乃至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学科建设既立足现有的条件和基础,又充分顾及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了四个方面的意识:一是主动服务的意识,二是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三是特色意识、创新意识,四是改革意识,使学科建设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校所申报的5个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包括生物技术与亚热带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甘蔗糖业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以及6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几乎都与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吻合”,基本涵盖了广西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

  基础生物学的研究是广西大学的强项,长期以来在解决广西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该学科既有象莫家让这样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又有象马庆生、唐纪良、陈保善等一批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学者。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对广西丰富的亚热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广西盛产甘蔗、木薯、松香、天然香料,但长期以来,这些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广西大学把生物技术和亚热带生物资源结合在一起研究,就是希望“物尽其才”,使良好的生物资源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

  结构工程学在广西大学也是举足轻重。秦荣教授早在1973年就开拓了结构力学新领域——结构力学的样条函数方法,首创了样条有限点法等分析方法。该学科还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广西水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水电装机约1880万千瓦,仅红水河流域就可建成10个梯级电站。现在建成的装机容量仅600万千瓦,仅为可开发容量的三分之一。广西大学重点建设的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学科就是要把结构工程与红水河的开发利用结合在一起,支持广西的水电开发。

  广西还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糖业基地,年产糖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提供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各产糖县市财政收入的40-70%。但目前广西甘蔗糖业的高科技含量不到总产值的5%。广西大学的甘蔗糖业工程学科涵盖了从甘蔗良种的培育、栽培、植保到甘蔗的深加工、糖业的环保、综合利用等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效应和快速发展将给广西糖业经济插上科技翅膀,使之发展更快更稳。

  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探明储量14种,储量居全国首位的就有锰、铟、砷、压电水晶等,锡、锑等17种金属也居广西前列,其中已查明的铝土矿达7亿多吨,品位和储量居全国第一。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将使这些地下宝藏得以充分利用。

  广西大学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可谓英才辈出,不少成果蜚声中外。学科第一代带头人王丕建教授1985年在埃及召开的国际水牛大会上,被授予“国际科学先驱奖”。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卢克焕教授于1988年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完全体外化试管双犊,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青年学科带头人石德顺研究员于1995年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核细胞克隆牛,这项技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作为博士学位点,该学科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将在细胞生物学的水平上探索家畜育种与繁殖的复杂机理,对作为农业省份的广西的畜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经自治区政府同意,广西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计划中还特设了6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环北部湾区域经济与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设、机械工程、作物遗传物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有这些学科的立项和建设,都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社会的需要,即是广西大学的选择。 科技与经济结合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点学科建设面向广西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广西大学办学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进入到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并在服务中尝到了甜头,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激发了广西大学对广西经济建设的巨大影响力——

  生物技术与亚热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科,取得了10项很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其中有8项成果已转让给区内企业或建厂生产。

  利用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构建的高效表达-乙酰乳酸脱羧酶,已进行了工业化生产。此酶可使啤酒发酵从14天缩短为8-9天,过去一直被丹麦的Novatis公司垄断,广西大学通过基因工程构建了高产菌株,其产量比国际上最高表达量高出4-5倍,几年来已销售6000多万元,上缴国税500多万元;近来开始出口美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已从Novatis手中夺回了2/5的国内市场,并迫使Novatis公司将价格从原来的2400元/公斤降至800元/公斤的合理价位;几年来为国内啤酒业节省外汇6000多万美元;2001年作为4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之一参加“863”十五周年成果展。

  针对广西丰富的木薯资源,广西大学研制开发了26类130多种能广泛应用于造纸、食品、医药、石油、纺织、饲料等行业的变性淀粉系列产品,并率先研制出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广西明阳淀粉厂采用这项技术以后,年产达5万吨,年产值1.3亿,税利1200万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木薯淀粉化工生产基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配比竹浆生产A级新闻纸技术利用竹浆代替全木浆生产优级新闻纸,不仅解决了新闻纸返黄问题,而且降低生产成本15-20%。年产5万吨新闻纸的广西柳江造纸厂应用该技术以后,年生产成本降低了约900万元。由于竹子生长周期短,以竹代木还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广西山区适宜竹子生长,自治区以发展竹子业作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这一技术的推广还间接地帮助了广西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桂林市有四个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成为二次污染源,污水厂每年花费70万元将这些污泥运到郊外填埋,几年以后连埋的地方都难找。广西大学生物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针对此难题经过两年的攻关,成功地研制了利用这些污泥制造成高效无污染的生态有机肥的技术,生产的肥料不仅能使农作物产量有较大的提高,而且使果蔬的品质有极大的提高,深受农民的普遍青睐。2000年该技术转让给上市公司桂林集琦集团,当年便实现产业化。今年1—5月份销售额已达1056万元,产品供不应求。

  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开发学科,在桥梁、道路、大坝、水利枢纽、防洪设施等方面,为设计、施工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使工程质量得以保证。几年来,该学科为区内外许多工程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并承担了4个三峡工程项目,解决了三峡压力钢衬管道国产化问题,为三峡管道施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节约了大量资金。

  学校水电工程研究基地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电试验基地。“九五”期间不仅广西所有的水电站的试验项目是在这里完成的,而且云贵川、湖北、福建等省的不少水电站、水利枢纽工程的工程试验也是在这里完成的。该基地共完成了6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三峡、龙滩、岩滩、隔河岩等多个100万KW以上大型水电工程,“九五”期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4项。

  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与平果铝业公司、南方航空动力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中心,在铝合金材料及热加工技术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稀土-铁-过渡金属合金相图及其化合物磁性研究成果系统地研究了13个稀土-铁-过渡金属的合金相图,发现了10个新的三元化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定,发现了有可能成为新型磁性材料的化合物。成果的研究论文被SCI收录16篇,EI收入18篇,被引用87次,经中科院梁敬魁院士等专家评审,认为该成果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稀土合金相图和晶体学数据库,为寻找新一代磁性材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铸件的薄壁化和精密化生产对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在航空和国防工业中,意义重大,是现代铸造的发展方向。薄壁铝合金精密铸件成型技术成果综合调压反重力成形技术、高溃散性型壳制备技术、新型铝合金变质和精炼技术的应用,已形成一整套薄壁铝合金精密铸件成形新工艺。该成果已成功地用于制造机载装备关键结构件,取代了原来用钣金、钎焊或切削加工成形的结构件,大大提高了航空机载装备的可靠性,取得了重大的国防效益。

  甘蔗糖业工程学科与广西最大的贵港糖业集团共建了甘蔗良种繁殖基地,推动了甘蔗生产的良种化。蔗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蔗糖价格不高,蔗糖增产不增收,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提高蔗糖的附加值,广西大学开展了蔗糖深加工研究,成功地采用固定化酶法以蔗糖为原料生产蔗果低聚糖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这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项成果已成功地孵化了二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约6200万元。学校研制与开发的全甘蔗渣生产纸质餐饮具可降解,无残毒,生产成本低,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甘蔗的综合利用能力。这一技术成果已迅速转化到广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的多家企业,年产5亿只、产值1亿元,利用这一技术生产的餐饮具已出口至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是2000年奥运会的指定产品。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在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上成果丰硕。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人员利用来自屠宰场卵巢的未成熟卵母细胞或活体采集的未成熟卵母细胞,采用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体外受精、受精卵体外培养和胚胎冷冻保存等技术,根据培养液成分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在国内条件下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牛胚胎体外生产程序,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于2000年由内蒙古大学主持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获二等奖。牛胚胎克隆等技术的研究也取得重要成果。这项研究主要包括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冷冻保存、胚胎细胞和体细胞的核移植,已于1999年4月获得的世界首例受精卵冷冻保存的试管牛犊,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这一成果,可将国外良种牛的卵母细胞和受精卵在国外冷冻后再运回国内生产良种牛胚胎,减少在国外生产胚胎的费用,加快我国牛胚胎生产的产业化过程。

  与此同时,6个自治区级重点项目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细胞质对籼型杂交水稻米质效应研究”,“空间环境对水稻遗传性状的影响研究”,“耐盐突变体体外筛选三类细胞理论”等。这些成果一经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立即对生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九五”期间选育成的9个水稻优良新组合,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增产稻谷3亿多公斤,特别是育成的博优253正在取代903而成为广西的当家水稻品种。

  广西西江沿岸50万亩易涝农田增产综合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更是成果显著。珠江干流是广西最重要的河流,沿岸农田每年端午节前后遭洪水威胁,粮食生产很不稳定,产量极低,有时甚至颗粒无收。“九五”期间,广西大学对贵港市、梧州市西江两岸的50万亩农田实施低水田综合开发攻关项目,采取一系列避涝增产综合技术,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难题,使水稻在汛期到来之前收割完毕,年稳收粮食2亿公斤以上。

  电气工程学科李国进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发的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搅拌站控制系统。它可一次自动完成100立方米混凝土的进料、配方及搅拌工作,性能指标优于进口设备,代替进口每台可节约近100万元。目前已有国家交通部二局、广西路桥总公司等15个单位推广使用该产品,年产值1.34亿元。由该设备生产的混凝土质量优良,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消除了“豆腐渣”工程隐患,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发展篇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不应停留在纯应用型层面,而应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在实践中循序渐进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最终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对高校来说,发展同样是硬道理。实施“211工程”的意义就在于:使政府的投入能有高回报,给高校一个跨越的契机,让高等教育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机械工程学科是广西大学的老牌学科之一,曾经为广西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过巨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但是,后来学科的装备更新及技术创新能力都跟不上机械工业形势的发展需要,实验室的有些装备也就相当于县乡农机厂的水平,同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从知识结构到实践能力也多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以至于几年前学校与一家企业寻求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时,受到了冷遇。实施“211工程”以来,学校投入400多万元,新建了CAD/CAM/CAE实验室,建成了CAD/CAM/CAE局域网,配备了ANSYS等3种区内最先进的大型软件,新建了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购置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机械加工中心和三台坐标测量机以及其它加工、控制设备。装备、技术改善以后,校外寻求合作的意向纷至沓来,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大批成果的出现。

  机械工程学科的兴衰,使广西大学的领导深深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对高校、对高等教育来说同样深刻。高等教育在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不应是纯应用型的,而必须有一种跨越式的提高,使学科的知识、运作机制、生存状态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得到提升,在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循序渐进地向高层次发展。这才是高校所要探寻的“服务地方——促进自身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的良性路子。

  应该说,实施“211工程”,正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进步需要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广西大学正是抓住了这一大好机遇,使学科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九五”期间,广西大学“211工程”在国家立项的5个重点建设学科和自治区立项的6个重点建设学科,共投入建设经费达7366万元。通过建设,这些重点学科的研究条件、学术队伍、科学研究能力都达到了国内同类学科的较高水平。重点学科的实验室设备总值由1996年的2941万元增加到10417万元,新购置的一批大型仪器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家立项的5个重点建设学科,通过建设,学科的整体水平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6个自治区重点学科的整体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生物技术与亚热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科建设的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已基本具备了承担生物技术领域高水平的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的能力。1996年时,该学科只有3个研究方向,到2000年已发展到10个研究方向。在研课题1996年为8项,2000年达到40项。特别是承担了如“野油菜黄单胞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等一批国家级的重大课题。研究经费从1996年的75万增加到2000年的942万。该学科研究条件和研究环境的改善,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进来。1999年,该学科从美国吸纳了国际上知名的分子病毒学者陈保善博士。陈保善回国当年即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863”青年科学基金,次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开发学科在科学研究及应用开发等方面,紧密结合广西水利水电建设、公路桥梁建设及岩土工程建设等需要,承接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及长江三峡、龙滩电站、百色水利枢纽等与广西土建行业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开发应用价值的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学科的“样条函数方法”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在主动服务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该学科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获得了结构工程博士点。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引进了多套仪器设备,实验手段与技术上了新台阶。学科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达到国内高校的先进水平,具备了承担重大科研生产项目和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成为广西培养土木、水利及建筑工程高层次人才、解决有关重大科研攻关问题的基地。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整个广西大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较大提高。5年内,重点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7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4项,项目经费7305万元;共发表论文2359篇,其中在国外发表407篇,被收录SCI、EI、ISIP等著名索引260篇,出版专著、教材97部,鉴定成果88项,获专利授权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74项。

  重点学科建设还带动了学术队伍的成长。5年内,各重点学科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在重点学科共有正高职称人员124人,副高职称人员3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8人。1人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1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被聘为教育部骨干教师。

  重点学科建设使广西大学在学位点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迈开了步伐。“九五”建设期间,获得了结构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微生物学、化学工艺、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5个博士点,新增硕士学位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累计培养硕士学位毕业研究生587人,学士学位毕业生10201人。目前全校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837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点学科建设还带动了基础实验室的建设,改善了本科教学条件。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颇有远见。几年来,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由1996年的5200万元增至现在的1.57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由1996年的3800元增至现在的8400多元,全校33个基础实验室已于1999年全部通过了教育部委托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合格评估。

  “211工程”“九五”建设带动了广西大学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成绩属于过去,面向未来,广西大学人感到肩负的责任更重,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校长唐纪良教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精心勾画的广西大学“十五”发展蓝图:

  到“十五”末期,广西大学重点学科的研究条件、学术队伍和科学研究能力达到国内综合性大学先进水平,其中一些学科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学科群。研究出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开发一批广西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达到较高的现代化水平,形成对重点学科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把广西大学建设成为培养广西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众多领域中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重大相关科技课题的基地,成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科技园。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达到全国综合性大学的先进水平。 (韦日平 陈瑞群)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时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北京
  • 轻松高效英语学习
  • 维纳斯欧洲花园
  • 国兴理想创业地
  • 商务人才洽谈会
    济南
  • 环鲁汽车集结赛
  • 携手汇通一路轻松
    上海
  • 双休日驾车度假
  • 2999元买品牌机
    广东
  • 比思得广告诚聘
    河南
  • 河南地区正在招商
  • 甲方乙方硬件专区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杀毒软件专题
  • 瑞星2001标准版
  • KV3000标准版
  • 北信源VRV2001
  • Norton个人防火墙
  • 安全之星XP版
  • MCAFEE杀毒之星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推荐
    每月十元钱网上安个家 建个人家园展个性魅力
    新浪育儿频道“情系小茵子”爱心大行动
    快来参加新浪网友婚纱靓照大赛!
    爱情 战争 科幻--漫画连载精彩纷呈
    运动之美 世界共享 李宁-新浪十强赛专题
    看战争巨片《珍珠港》 获精美珍藏礼品!
    电视节目短信--不看电视报 节目早知道
    订阅手机短信笑话 天天笑口常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