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故事,也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故事。从孙中山到周恩来,从蒋介石到邓小平,他们都是留学生,他们都是在中
国走向衰败之际,往西洋及东洋取经,希望寻找富国强兵﹑振衰起蔽的灵丹妙药。
在二十一世纪之初,中国大陆又掀起新一波的留学热。这些留学生的背景多元化,年纪更轻,精英更多,但不变的是
那颗赤热的心,喝一瓢洋水,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也 改变中国的命运。
今年冬天中国加入世贸已成定局。随着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化,中国也需要更多掌握全球化专业知识的人才,以更宽广
的视野,开拓全新的机运。留学生也当然是多元文化的中介。他们不仅在异国的校园学习,也在异国的社会环境中吸收不同的
价值观,体会不同的行为模式,也因而建立一种相对的价值观,不会钻教条的牛角尖,也最终会改变中国人的心灵版图。
留学美国,是否就变成“亲美”﹖留学日本,是否就会变成“亲日”﹖历史的事实证明,绝大部分留学生都能超越“
亲”及“反”的二分法。留美的胡适是“知美派”,不盲目亲美,正如留日的鲁迅也是“知日派”,既不媚日也不反日。中国
今日的留学生就是需要更多的胡适和鲁迅,以融合中国与外国的文化精髓,演绎新的时代传奇。
在今天全球化格局下,传奇的格局会更大﹑更不可预测。当年留美博士﹑二十九岁的胡适,已经当北大的文学院院长
﹔二十九岁时获麻省理工博士的张朝阳也当上搜狐网的负责人。留学不仅穿越另一个国度的经验世界,也可能开创人生无限的
可能。
但大规模留学潮是否也映照中国本身的弱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如果永远只看他山,是否又忘了自己的宝玉﹖
中国人是否要一直留学下去,留学潮是否要一波又一波的掀起﹖二十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故事,难道要在整个二十一世纪重演﹖
也许一百年后中国还会派出留学生,就好象今日美国人也会在全球留学,但他们不是浪潮,而只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浪花。中国
人也许要期望明日时代的浪花,来代替今日汹涌的历史浪潮。
﹙香港《亚洲周刊》第三十五期;作者:邱立本﹚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