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一开学,摆上30万中小学生课桌的新的实验教材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人们关注新教材,是因为人们盼望基础教育能更顺应时代的发展,能更充分开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根基,能更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进一步讲,人们关注新教材,也是从一个角度关注教育理念,关注教育理念如何与时俱进。
近年来,基础教育制度改革在广受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不少抱怨声,其中相当程度与教材的设置有关。如课本内容过于陈旧、落伍,与时代脱节;教材内容偏深、偏窄,注重尖子生教育,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科知识结构彼此孤立、封闭,过于关注零散、割裂的知识点,缺乏多学科的交融;忽视终身求知的学习模式的建立;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置身社会的生存本领的训练等等。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的教材正努力更新着以往的教育理念,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规律。从小学课本字体加大、彩色插图增多,从数学课先教学生认识球体、正方体,而不是从“长方形正方形”学起,从语文课不再先学拼音,而是先从更直观的认识“爸”、“妈”、“我”等汉字开始,都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在进步。对刚迈进校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太明白学习的意义何在,他们凭着本能希望学习不要成为头疼的苦差事。如果一开始就拿“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要求他们,只会把他们都吓得逃出学校。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接受新东西只能由简到难,是否顺应这一过程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成熟程度。
据说,新的教材更向生活靠拢。不少新的教材注重从日常生活现象讲起,同时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本来,生活有多广阔,课堂就应有多广阔。自然、社会、人类三位一体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成功的教育不应割裂这个联系。
一所合格的学校,当它把学生送出校门时,应当使它的学生具备持久吸收新知的兴趣和动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终身的学习模式。这正是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从新教材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设计、实验制作、合作交流的训练内容中,我们看到教育改革正向既定目标迈进。
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凭借这些根基,学生们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里一步步体会什么是人与人构成的社会,什么是生命与自然的规律。新设置的社会课开始向孩子讲述最基本、最浅显的社会常识,科学课讲述最基本的自然常识和科技常识。美术课不再只是教画画,音乐课不再只教识谱,体育课不再只是教打球,而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及享受健康的乐趣。
尽管一次教材改革的尝试远没到尽善尽美,尽管教材改革本身离不开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及教师素质的大背景,但它至少传达出一些让我们盼望已久的信息,那就是教育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工人日报评论员刘文宁)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