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拔的杨树下,一幢琉璃瓦房顶的二层小楼建在翠绿的稻田旁,屋内屋外汽车、摩托、彩电、冰箱、微波炉应有尽有。看到上海崇明县陈家镇花漂村境外劳务工李俊一家三代七口人舒心地享受着现代化生活时,前来踏访的县外经贸委的同志们都笑了。与之相对照,几十米远处,当年小李离家时那低矮黑旧的老屋还没拆,它仿佛在诉说眼前的巨大变化:小李走出国门,用自己勤劳双手,仅花了不到5年的功夫,就挣回近30万元,带着全家奔小康,这叫农民致富,关键在“路”。
社会有需求,群众有实践,政府有推动的崇明境外劳务输出之路,开创于90年代初,至今年上半年,已达6000多人次,也就是说如今每百名崇明人,就有1人在境外务工。这支海外劳务大军大多由农民组成,主要赴日、美、新加坡、加纳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涉及缝纫、油漆、食品、建筑等10多个技能行业。崇明由于受地理环境制约,农业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平均每位农民只有一亩地,种稻谷的年收入200多元,而开拓这条致富路后,劳务工挣钱的步伐大大加快,每人每年纯收入至少6万元,以平均每人在境外务工2年计算,全县现已有约8700多万美元,折合7.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流回了岛内,境外劳务输出名副其实成为了崇明县的“富民之路”。
除了经济效益可观之外,这条“路”还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境外劳务工跨出封闭的海岛,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从事一项专门的业务中,学到了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目前约有1000多名回国劳务工在岛内中外合资企业受到聘用,为迎接崇明即将到来的大开发提供了基础。在崇明美帆高级时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一名检验员正在查验成品,她说每件货都有流水号,哪个环节出错一目了然,能及时采取措施。据说,这种管理小方法都是总经理包纯莉从国外企业学来的。包纯莉从科威特务工回来后,先后在上海、广东、深圳等地的服装公司被聘为生产部经理,现在担任老总的这家公司,为日、美、德等国的客户定点加工服装,去年加工能力达到36万套,产值300多万元。同时,这家企业还是崇明境外劳务输出的出国前培训中心,许多回国劳务工在这里担任兼职外语老师。
勤恳耐劳、技术精练的崇明劳务工已经在海外打出了品牌。而这品牌的附加值是,源源不断的海外投资业务被这些劳务工引入岛内。日本原来只有两个县接收崇明劳务工,现已发展到20个县,经过长期合作,日方主动为崇明提供服装出口订单并进行招商引资。崇明裕安、中心镇有8名农业方面的劳务工赴日后,日方社长不仅将种植技术教授给他们,还表示要在崇明开发绿色食品新品种,最近专门组织了访问团来崇明实地考察。(本报记者 张晓然)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