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6月,青岛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7%,比去年3.05%的数字上升并不多。严格说这个比例在全国大中城市并不算高,基本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幅度之内。新增失业人员中,一是就业转失业的,即合同到期的失业人员是13349人,包括今年起新的企业裁员不得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直接转为社会失业。另一部分是实施城市化战略带来的4702名“农转非”人员。
从就业与失业总量对比情况看,我市的就业率由1997年的55.2%下降到了44.1%,这是不容乐观的。有关部门从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分析认为,我市就业矛盾主要是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观念和技能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配置最能反映这个问题,“有人无活干,有活无人干”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由于择业观念陈旧,部分就业人员要求过高,不愿从事服务性和劳动强度较大的岗位工作。今年上半年,到劳动力市场登记招用餐饮服务岗位2783人,实际报名的只有629人;浴池服务员招用岗位6291个,却无一人报名;裁剪工、熨烫工、行李员等岗位也几乎无人问津。另一个方面,由于失业人员自身技能素质难以适应岗位需要,使部分技术岗位青黄不接。上半年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技术工人岗位409人,报名的只有99人,检验人员需求278人,报名的只有120人,保险业务员需求315人,报名只有5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强度小,技能要求低的普通就业岗位报名的却人满为患。如保管员岗位,需求160人,报名却高达465人。会计岗位需求358人,报名的却达到了1085人;营业员需求1725人,报名达到了2867人。
二是由于年龄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近几年来,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工,80%以上要求的年龄段是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今年上半年,劳动力市场为女满40周岁、男满45周岁(简称“4045”人员)提供的岗位只有55个,而同期“4045”人员到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却达到3382人次,供求比为62:1。初步预测,到“十五”期间,我市“4045”人员等就业弱势群体将达到4.5万人。这部分人多数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家庭负担较重,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弱,成为我市就业突出的难点。
三是由于工资收入预期与实际相差较大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今年上半年在劳动力市场月薪列前20位的工种均为高技能要求,现失业人员基本不具备这种技能;而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工种,平均月薪只有400元左右,难以形成对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吸引力。
随着下岗、失业并轨任务的完成,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从现在起,着手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迫在眉睫地摆上了议程。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制订规划时,就“十五”期间就业问题提出了思路和政策措施,工作目标也十分明确:五年内力争使20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十五”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同时开发政策扶持性岗位两万个左右,重点安置大龄、特困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弱势群体。
为完成上述目标,市劳动保障部门还详细地提出了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体系、加大解决弱势群体就业政策力度、鼓励非正规就业和非全日制就业、加强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就业基金等一整套措施。这些都可以看到,政府在解决失业方面的良苦用心。
但“十五”期间结构性失业矛盾能否得到有效缓解,这依然是个谜。与一些劳动保障行家聊起这件事,大家一致的观点是,结构性失业矛盾将长期存在。原因是: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解决了旧的弱势就业群体的难题,会出现新的就业弱势群体。另外,每个人的智商和追求都有差别,总有部分人不愿学习,包括学习技术。挑肥拣瘦是人的天性。再一个是用人单位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使用一个人的“黄金时段”、使用高素质人才作为最佳选择。
鉴于上述情况的复杂性,行家们指出,从宏观方面讲,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要健全,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底线。有了这个底线“兜着”,即所谓的生活基本保障,社会稳定就有了前提。再一个是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了,就业机会才会增加,这是基础。现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放在解决观念问题上,特别要继续提倡“劳动光荣”的观念。同时,解决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这是社会性的,不仅仅只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要坚持“政府扶持就业、市场促进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政策,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就业循环机制。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