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投资6.67亿元,展开“水源”工程,力争5年内,全面解决市郊农业抗旱用水问题。
本月中旬,市水利局透露:这是武汉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田水利建设。此举将使市郊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引水利用率从45%提升到75%,抗旱水平由国内中等跃升一流。
市水利局副局长林湘宝介绍:目前,市政府首批投资9000万元已落实。此额5倍于往年的投入。
5年内,我市将完成五大工程:新建骨干灌溉工程42处、小型水库5座,上马黄陂橡胶坝,配套新洲橡胶坝。治理现有67座“病险”水库。维修200多处骨干灌溉泵站。修砌新洲、黄陂、江夏、东西湖四大灌区主干渠。新挖、扩建8000余口塘堰,增打机井2000眼,硬化渠道1000余公里。
知情人士用“痛下决心”,描述8月27日市长办公会这一决策。
去年大旱,全市农作物损失3.3亿元。今年6月至今的久旱,造成损失3.4亿元。目前,郊区56万亩农田绝收,10.5万人饮水困难。分析“旱损”原因,除了资源性缺水,水利设施标准低,老化、损毁严重,抗旱效率差是重要因素。我市七成以上灌溉泵站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撑到现在已“老弱病残”,难以发力。始于60年代的灌溉渠系,三分之一骨干渠道淤塞、损坏,绝大部分没有水泥硬化,一半以上的抗旱水量损失在运输环节。
专家分析,农田水利改造投资“破天荒”还有两个背景:近年堤防建设成效显著,江城心腹大患基本去除,可以避免治水、用水“两线投资”;我市现代农业转型顺利,发展势头强劲,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王南方 冯欣楠)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