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金不换,囚徒改过创新业。监狱是改造罪犯的熔炉,是造就新人的特殊学校。经过监狱的教育和改造,绝大多数罪犯在刑释之后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有的还当上了厂长经理、劳动模范,有的还当上了村委会主任、政协委员。下面记述的三个人物,就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
“致富路上的杰出人才”———陈业泉
陈业泉,男,广西博白县人。1977年2月因犯投机倒把罪被判处5年徒刑,1982年2月刑满释放。
回归社会后,他牢记干部的教诲,不顾社会向他投来的种种偏见,埋头走自己的路。开始,他利用政府和干警给他捐赠的1000元钱做起了药材生意。他充分利用国家改革开放的各种优惠政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讲信誉,守信用,重质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生意越做越火红。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就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资产,成为博白县乃至玉林地区小有名气的百万富翁。
1993年陈业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果断地改行,决定充分利用服刑期间自己在红砖厂学到的制砖技术,在来宾县小平阳乡建一座红砖厂,他的想法得到了来宾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半年的努力,红砖厂建成投产。由于红砖质量好,价格便宜,迅速在当地打开了市场。加上他管理有方,销售有法,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客户排队上门定货,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他又新建了3座大型红砖厂。到1995年,4个砖厂形成年产红砖5000万块的生产能力。
陈业泉雄心勃勃,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生产现状。他在扩大红砖生产规模的同时,放眼全国市场,于1995年投资建成了万头猪场,以后又相继建成了饲料厂、薄膜厂,成立了来宾县业泉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今年他又投资把猪场规模扩大到2万头。目前,他的实业公司有员工四百多人,公司年产值达一千多万元,上交利税二百多万元。
陈业泉的公司在科学管理中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柳州地区的龙头乡镇企业。1996年,他的企业被评为柳州地区乡镇“十强企业”;1997年被评为来宾县和柳州地区的“先进乡镇企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私营企业;1998年被评为“全区先进乡镇企业”;2000年度荣获来宾县对外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1997年8月5日,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同志到他的公司视察后,称赞他的公司是“使我满意的乡镇企业”,并要求各级政府要“学习他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以带动更多的企业向前发展”。
陈业泉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先后捐款29万多元为公益事业做了四件好事:一、1995年前后捐助6万多元修建了家乡小学和厂区周边学校校舍;二、投资17万多元建了一个自来水厂,免费铺设自来水管,低价收取水费,解决了公司附近的政府、学校、村屯用水难的问题;三、1999年捐款3万元,修建一条引水渠道,解决了小平阳、陶邓等乡镇的农田灌溉问题;四、捐款3万多元修建了通往南柳高速公路的小平阳柏油公路。
陈业泉的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1993年陈业泉被评为来宾“乡镇优秀企业家”,并被授予柳州地区乡镇企业“经济能人”荣誉称号;1994、199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乡镇企业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1997年分别荣获来宾县和柳州地区的“优秀厂长(经理)”称号;1998年被评为柳州地区“先进私营企业者”,并被来宾县聘为工商系统民主评议行风特邀监督员;从1995年起开始担任来宾县政协委员。陈业泉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1998年10月,他作为“中华知名杰出人才”被编入《中华跨世纪杰出人才》精华宝典。
“乡镇优秀企业家”———兰彩和
兰彩和,男,河池市白土乡人,曾在柳州和英山监狱服刑。
1980年4月,兰彩和回归社会后,见到家乡许多人家境贫寒,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又见到许多刑释解教人员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上游荡,导致了重新犯罪,于是萌发了要为这些人排忧解难的念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用自己在监狱学到的机械铸造技术来报答管教干部的培育之情和人民政府的挽救之恩。1985年12月5日,他斗胆把自己要在家乡建厂办企业,解决部分贫困居民和刑释解教人员就业难的想法向当地政府作了专题反映,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获得了3万元的扶持资金。于是兰彩和在河池市办起了机械铸造厂,圆了自己的办厂梦。
办厂之初,兰彩和招进了13名生活贫困的青年和找不到工作的刑释解教人员。他说,这样做既可以促进社会治安的稳定,缓解社会就业困难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向那些带有世俗偏见的人证明刑释解教人员同样有所作为,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经过大家的苦心经营,精心管理,当年实现产值二十多万元。初战告捷,他的信心更足了,步子迈得更大了。以后,他又充分利用自己在狱中学到的知识,大胆进行技术革新,终于在球磨铸铁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了深挖企业的内部潜力,他还在全厂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他充分运用各种灵活的销售手段,争取用户,扩大销路,拓展市场,先后与柳州、桂林、贵州、广东等七十多家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该厂自1985年建厂以来,连续16年实现经营性盈利,平均年产值达五百多万元,上交利税二十多万元。兰彩和成了河池地区颇有名气的乡镇企业家。
兰彩和致富成名后不忘报答党的恩情。他常说:“是党和人民政府挽救了我,也是党的富民政策让我先富起来,我就是把自己的余生全部投入,也报答不了党的恩情。”这些年来,为了社会的公益事业,他作出了自己应尽的努力:
———在他的工厂里先后安排了21名贫困居民子女就业,使一些贫困家庭摆脱了困境;先后安置了43名刑释解教人员,使他们有家有业,安居乐业,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自办厂以来,先后捐款十多万元,用于修路建桥、助学和抗洪救灾等公益事业。
对于兰彩和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政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光荣地当选为河池地区第二届政协委员,先后五次被评为河池地区(市)优秀乡镇企业家(厂长)。
“乡村致富的领头雁”———陈德兆
陈德兆,男,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三合村人。1984年因犯扰乱社会秩序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被投入柳州监狱服刑改造。
1986年3月28日,陈德兆刑满释放后,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家乡。虽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多年,可是陈德兆的家乡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年辛辛苦苦,却收获甚微;村民居住的是破烂的平房,全村没有一栋楼房,村民们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看着这一切,陈德兆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决心走发家致富之路,为改变全村的贫困面貌带个好头。
1987年春天,陈德兆种下了两亩柑和几十棵橙树,经过精心护理,1989年有了收获,这年柑收获2000多公斤,橙子收获1000多公斤,收入7000多元,他把这笔资金全部用于扩大生产规模。1992年以后,陈德兆每年的纯收入都在20000元以上,到2000年达到40000元。
陈德兆富了,但他并没有忘记山村的乡亲们,他现身说法鼓励乡亲们栽种果树,并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种果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村民陈庭恩,全家6口人,生活很困难。1990年陈德兆借给他300元钱买了400枝果苗,并手把手地教他栽培。1993年开始有了收获,陈庭恩学着陈德兆的样子,把卖果得来的资金用于扩大种植面积,从1998年起,陈庭恩年收入都超过了3万元,盖了新楼房。1990年村民陈德尧无钱买月柿苗,陈德兆借给他100元,现在陈德尧仅月柿果年收果就有6000多公斤,收入也超过了3万元,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在陈德兆的带动和扶持下,村民们从不相信到认可,再从认可到积极种植果树,经过几年时间,使全村逐步形成了以柚子、橙子、柑、月柿为主要产品的种植模式。1995年村民的人均收入从1986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1500元。全村每家每户都盖起了新房子,三合村甩掉了贫穷帽子。
1995年12月25日,三合村召开村民大会,众望所归的陈德兆以98%的选票当选为三合村的村委会主任,成为新一任的村官。
新官上任“五把火”。陈德兆上任后为村民们办了五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一是发动群众集资,争取上级拨款,筹资23万元,盖起三合小学教学大楼,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二是在全村大刀阔斧地开展了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引进了美国布朗李、台湾大青枣等优质品种,形成“拳头”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了村民收入;三是组织村民集资架桥修路,使每一片水果地都通了公路,解决了水果运输难的问题,并发动村民大搞运输业,仅此一项就为三合村带来每年200万元的纯收入;四是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处理好民间纠纷,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五是从实际出发,努力减轻村民负担,自力更生建起全乡第二个村办大楼。
陈德兆用辛勤的双手和汗水,重开了一条光彩的人生之路。2000年,乡里通过对三合村领导班子集体能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项指标的综合考评,认定三合村已由原来的三类村跃居一类村。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