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日讯(记者张雪梅)今天是重阳节。上午,位于海淀区的北京胸科医院,牌子变为了北京老年病医院。建立老年病医院是今年市政府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之一,它标志着北京开始在国内率先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北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国内率先步入老年社会。到21世纪,更是一股银发浪潮袭来,进入了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期。如今,过重阳节的人要比过儿童节的多。北京市的人均 寿命为74岁。据统计,到2025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00万。“平均寿命不低,但总体健康状况欠佳”,这是北京老年保健与疾病防治中心汤哲主任对目前老年人生存状态的评价。他介绍说,在北京,3位老年人中就有两位患病,4位老人中有1位患有不同种类的残疾。而且在患病的老年人中,有一半人得的还不止一种病。另外还有20%的老人心理不健康,抑郁症是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
老年人的疾病不同于青壮年,有其特殊性。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所有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为32%,而老年人中竟高达74%。他们带病生存,其中有不少人就医难,住院难。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不便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之一。汤主任说,如果做好老年人疾病的防治,则可以使他们“病而不残”,生活自理,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老年医学。
据市卫生局有关人士透露:除了建立一所市级老年病医院外,从今年起,每个区县都要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将一所医院转建为老年病医院或老年护理保健院。用5年的时间,要把老年保健延伸到社区,由设在宣武医院的“北京老年保健与疾病防治中心”担任技术指导。今年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4个城区,老年医院都会“开张”。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