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午,云南宣威发电厂120米高的大烟囱在倒下时“耍了个小性子”,“西南第一爆”现场变成了一个“大靶场”,上百名群众被飞石击中,受伤47人,其中1人死亡,7人重伤,现场采访的记者和负责安全的警察也分别有8人和7人受伤。(11月1日《南方周末》、《新闻晨报》)
我明白,再怎么小心谨慎,事故可能也还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当人民群众付出 血的代价之后,从中应该得到某种教训,让同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却是必要的。
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是烟囱倒下来的冲击力太大,砸向垫在地上的混凝土,混凝土反弹所致。对于这种像我这样的外行都不难预见的危险,负责爆破的专业人员为什么没有考虑到,报道的说法是“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透过报道,我还是看到一些“可知”的东西。
爆破即使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那么,它至少首先是或者主要是一个技术问题,只有用对待科学技术的严谨态度来对待它,才能把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周全,才不至于发生本可避免的意外。但是,令人不安的是,爆破在一些人眼里已经超出技术问题的范畴,成为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手段。对于这次的惨剧而言,即使它不是发生的惟一或者主要原因,爆破的这种“异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惨剧发生危险。
根据上述消息来源提供的相关事实,我们会看到爆破在一些人心中发生了怎样的异化:早在今年8月,负责此次爆破的成都某科研所负责人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媒体宣布,10月他们进行这次规模大大超过前不久央视现场直播的“广州第一爆”的爆破;爆破现场“指挥部两边两幢平房顶上站满了人,摆放着数十台摄像机、照相机。指挥部旁是电视直播车,记者们都抓紧最后时间采访工程技术人员,爆破总指挥按电视台的要求还演练了两遍”,而记者都是受邀请而来:在激战正酣的新闻战中,某媒体于正式爆破前一天便甩出了“第一爆成功”的标题;自今年3月广州体育馆成功爆破以来,“第一爆”便成了各地竞争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仅今年就有7个被冠以“第一爆”的爆破。
按说,要不要实现当地的“第一爆”,要不要请媒体报道,媒体以怎样的力度报道,都是人家的私事,外人似乎不便说三道四。我所担心的是,当一些人把爆破作为宣传甚至是作秀的工具时,他们会不会为了争“第一”而不顾实际条件地“冒进”爆破;当爆破总指挥忙着按照电视台的要求一次次演练的时候,他还有多少心思考虑那些最应该考虑的安全问题,考虑那些可能引发大问题的细节;当组织和领导通过行动把宣传任务重于爆破本身的信息传递给技术人员的时候,他们还能否拥有对待科学应有的严谨与审慎。
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负责爆破单位的某负责人对此次爆破的评价居然是“基本上是成功的”,因为“烟囱倒了,旧厂房也倒了”。伤了那么多群众,还死了人,如此重大的责任事故,竟然还有人认为是“基本成功的”,我不知道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一些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一旦爆破从技术问题变为宣传问题,一旦一些人对爆破的兴趣从爆破本身转到爆破之外,那么,出现云南宣威这样的爆破惨剧就是一种必然,偶然之处仅仅在于它在怎样的时间发生在什么地方。李曙明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