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去年,深圳有60名新兵首次赴藏戍边,他们成为特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年来,这些从特区走出去的子弟兵在西藏过的怎么样?他们又是如何在部队里锻炼成长的?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赴藏战士,体味到了这些特区青年远在西藏戍边的酸甜苦辣。
“我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站岗”
身高1米87的李庭,穿的鞋是47码的。李庭高,可他站岗的地方更高,他在海拔5000米高的西藏隆子县当兵。
去年,李庭高中毕业刚满18岁,征兵的消息到来时,小李心里直嘀咕:何不趁年轻,到部队去锻炼锻炼!李庭要当兵的想法,很快就被父母亲察觉到了,父母齐声同意。
李庭如愿穿上军装,响应征召到西藏去了。可是,一到部队,高原反应就弄得李庭又是感冒又是发烧的,鼻子还经常出血,部队的战友和领导告诉他,高原反应是必然的,挺一段时间就适应了。他父亲李学席也赶紧写信到部队去告诉儿子:“在西藏当兵是难,可人家那么多战士都能在那边好好为祖国站岗,你怎么就不行了呢。最艰苦的地方,也最能体现人生价值!”
父亲的一封信,打消了李庭的顾虑。他在新兵连刻苦训练,严格要求自己,不到1个月,那些高原反应对李庭来说就习以为常了。
新兵连结束后,部队要抽调新兵到海拔5000米高的隆子县去。李庭主动请缨。经过考核和选拔,他光荣地成为去年深圳60个赴藏新兵惟一一个到最高地方站岗放哨的人。
就这样,李庭到了自己现在服役的地方———西藏隆子县某部机务站,负责通讯保障工作。那里白天还有10多度,穿件衬衫就行了,一到晚上就不得了,零下几度甚至几十度,穿几件棉衣都冷得够呛。山上常年积雪,在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通讯线路经常出现故障,李庭也要经常维修,前不久,由于下雪,山顶上有几条线路不通,他和战友们一道,翻越了十几座高山,一米一米的检查线路。脚走起了水泡,手被磨破出血了,一个星期后,终于把线路维修好。
“大学生当士兵,我无怨无悔”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又生活在特区,本来找个像样的工作,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可他偏偏要去当兵,而且又是到西藏去。这个在有些人看来是有点“傻”的人,叫张海棠。
张海棠的父母亲都是快60岁的人了,张海棠到部队后,父亲张礼贵和母亲廖香秀两个人,生活起居多少有点不便。但老俩口没半点怨言。
张海棠在成都读大学,学的是电子专业,去年毕业,不少单位向他发来“邀请函”,但小李没动心,原因也只有父母知道:这小子想到部队去。
刚到部队,张海棠也面临高原反应这道关。可是,小张有在外面生活的经历,平时也懂得照料自己,高原反应他一个星期这摆平了,头不晕气不喘,也不感冒也不发烧。
张海棠是大学毕业,有文化,身体也不错,在新兵连时,他担任了副班长。不过,张海棠还真碰到了难题,那就是内务卫生。部队的被子要叠得有棱有角的,像豆腐块,而副班长又是搞内勤的,自己都搞不好,怎么教别人。这可难了张海棠。
“练!”张海棠从白天练到晚上,一连几天,自己的被子还真成了“豆腐块”,部队的新战友和领导们也直夸他。
儿行千里母挂心。张海棠到西藏去了,母亲廖香秀在家里操了不少心。可小张每次写信回来,都说在部队挺好的。张礼贵也要求儿子多写信少打电话,因为儿子在学校的字写得不好,要多写才行。还真没白写,今年小张写了20多封信到家里,一封信比一封信的字好。
小张说,明年就可以考军校了,他准备报考,如能再次如愿,他将把这辈子奉献给军营,也奉献给祖国的边疆。
“我在边境线上巡逻”
刘小敏和张海棠同是从特区出去到西藏服役的,新兵连时是一个班,现在又在一个连,真是难得。
还在新兵连的时候,刘小敏和张海棠两人一个冻了手,一个冻了脚,怎么办?两个人一合计,洗衣服时,没冻手的洗,出去外面行军拉练时,没冻脚的多背点东西。
部队就是能塑造人。提起儿子刘小敏,父亲刘绍堂有说不完的话:自从到部队去后,小敏像变了个人一样。在家时小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惯了,连煤气罐都扛不起,现在在部队,背起100多斤重的一袋大米能跑几层楼,什么种菜、养猪、洗衣、做饭、站岗、巡逻、训练、执勤等,都是优秀的。
今年7月份,部队抽调人员到边境巡逻。抽到刘小敏所在的部队时,只能有一个班的人参加,刘小敏找到部队首长,请领执行任务,不久他就踏上了征途。
由于巡逻都是行军式的,白天晚上都要进行。刘小敏和几个战友一道,背着简单的背包,扛着枪,上路了。虽然时正夏天,但山上还有积雪,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山上行军,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一连几天,刘小敏和战友吃压缩饼干,渴了喝山泉,困了累了睡帐篷。
经过近一个月的边境巡逻执勤,刘小敏他们凯旋而归,还受到了嘉奖。(记者颜家粱通讯员鄢彩国周赤龙)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