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华师大二附中高二(7)班的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答辩会正在举行。女生李颖走上讲台,将论文提要分发给全体同学,然后打开多媒体投影仪,轻点鼠标,“新闻的意境美”几个大字立刻出现在屏幕上。“大家请看,这是我今天答辩的论文题目……”
半年来,李颖对新闻经历了从不懂到熟悉,再到有所心得的过程,她不断地查资料、做笔记,终于完成了一篇近万字的论文。现在她面对最后一关:答辩。台下的全班同学就是 严格的评审者。
“我首先将新闻意境与一般文学意境作一个比较……”李颖侃侃而谈。15分钟的陈述一结束,一位男生便把问题抛了过来:“你探讨的是新闻,还是新闻作品,两者有何区别?”李颖显然早有准备,转身便在黑板上写下答案。台下一阵窃窃私语:“平时新闻看了不少,但究竟什么是新闻,还真的说不清楚。”尽管如此,同学们仍不轻易让她过关。刚回答完“新闻和散文有何不同”,一位女生又举起手来:“刚才我那个问题还没有深入下去呢!”于是,争论的焦点又聚在“审美、信息与新闻的关系”上。面对连珠炮似的发问,李颖灵机一动,求助大家:“这样吧,我请全班同学来做一个民意调查……”
20分钟很快过去了,主持人不得不中断答辩,将同学们的意见集中给评委,5位评委立刻开起了小组会。几分钟后,评委会主席发言:“我们认为,李颖同学在陈词的完整性和答辩说服力、演讲风度上都有上佳表现。如果能放慢语速、深入浅出就更好了……”
答辩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怎么没露面?原来,语文老师江汇正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他的任务也不轻松:既要评判答辩者的表现,也要考察各位评委的评估水平,同时还要观察同学们的质疑水平。这三方面表现都要计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研究性学习”,在华师大二附中被称为“学生的自选动作”。从选题、调查、研究、写作到答辩,全部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汉字的太极文化》、《苏州河旅游资源开发方案》……这些课题的研究结果虽显稚嫩,但同学们在挑战“高难度自选动作”的过程中,同时感受着研究的快乐。(本报记者曹静)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