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西安一高校教师网上发布信息“1万元出卖著作署名权”,对此有人痛斥“遗毒匪浅”,也有人认为“出书不易,可以理解”,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罗中枢教授则直接质问一个“德”字。
近日,又有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身为共产党员、学生会部长,仅近两年就代表中国学子先后赴瑞士、美国哈佛大学等地四进国际会堂。然而,这样的一名“才子” 在教务处打印成绩单时,却乘老师不备,修改了过去三年中多门功课的成绩。被揭穿后,他的解释是为求留学而“一时糊涂”,但这样的举动显然不是“一时”所能导致的。
在这两件事,都折射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部分知识分子基本道德素质的缺乏。
才多德少的尴尬
按理说,传承并创造着先进文化的知识阶层,本应是社会道德的先进楷模。但据警方调查,“高智能犯罪”、“高学历犯罪”的数量在近年却是直线上升,在上月就有浙江绍兴的一名36岁的博士生,因涉嫌受贿被推上法庭。如果说年轻人犯下错误尚可理解,湖南中南林学院原正副院长、两位高级知识分子却也在上月因受贿锒铛入狱,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和6年。可以说在犯罪之前,他们的道德防线早就崩溃了。
“比如‘黄段子’的空前流行就是知识阶层道德庸俗化的一个表现,”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名教师愤愤地说,各种“段子”的主要来源就是知识阶层。目前在大学殿堂里,学生们甚至是部分老师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这些“段子”,聚餐吃饭之前,许多人以讲“段子”取乐,还比谁的段子讲的有“水准”,少数人还将“段子”上网。这位教师认为,“言为心声”,从言行举止自然可以看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
在谈及出国问题时,不知记者身份的几名清华学子直言,“国内真的没什么呆头”,“现在能出国的就把握住机会尽量出国,没必要留下来。”
中国社科院博士生王灿发则指出,知识阶层还面临着学术道德的考验,目前学术界发表、出版的论文、论著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但有价值的凤毛麟角,许多人为追求学位、评职称而弄虚作假,在一些学术评奖活动中更是猫腻多多。他说,追求名利没有错,但不能出卖自己的良知。
德育先天不足
知识阶层普遍都受到过系统、良好的教育,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几乎不间断地在学习着从“思想品德”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等一系列的德育课程,再加上家庭、社会,以及从少先队、共青团到党组织的教育。“知识阶层的道德素质本应很高,”华中师大的教育学硕士谢作灿谈道,“但现实情况的反差却要求我们必须反思。”
他分析说,造成“不缺德育”却“缺德”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德育内涵的错误理解,“品德好”长期被等同于“听老师、长辈的话”、服从领导、老师,这造成仅仅看到受教育者的表面顺从,而忽视了其内心是非观、价值观的塑造。
复旦大学教育学家俞吾金教授则指出,在整个教育评判体系中,德育的地位相对较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以“成绩至上主义”的思想为核心作为对评价人成功与否的依据,现实生活又强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意识、竞争意识,这都导致人们只看成绩、结果,不问手段,更无心关心道德教育。
人格缺陷不容忽视
除去德育的外因,知识阶层的内在缺陷也是导致部分知识分子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一位伦理学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构造中的某些先天特质跟市场经济规则的内在冲突,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
他分析说,中国的知识阶层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和人生理想,在进入社会之前,其学习和生活基本都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多数人都在形成和实践着自己的一套较为“完美”的人格理想及道德规范。但在踏入社会、面临现实生活的压力以后,部分人就会发现过去自己奉行的那一套道德准则、处世理念难以适应,甚至处处碰壁。这极易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乱和异变。如果不善于调整心态,就容易患上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传统通病。极少数人则会选择“蜕化”,放松自我要求,进而放纵自己,在不道德的路上越滑越远,甚至导致双重人格的出现。
这位教授还说,只有面向社会,脚踏实地,以开放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摆脱传统的羁绊和窠臼,真正树立完美高尚的人格。(实习生王桢磊)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