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大鹏古城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湛蓝的海面。这片海域,就是深圳人熟悉的大亚湾。在离海岸线400多米的水域,竟然横亘着一条800多米长的“水下长城”!
在此撒网常被神秘物体扯住
其实,对于祖居此地的较场尾村的渔民来说,这800米“水下长城”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知道从哪朝哪代开始,这里的渔民就已经知道这里有一道神秘的建筑物。原因是这里的渔民们出海捕鱼的时候,鱼网经常在这一带海域被神秘物体扯住。因此,较场尾村的渔民出海捕鱼时总会自觉绕开这里,到别的地方撒网。
一个偶然的机会,大鹏古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年近八旬的东江纵队老战士郑汉口中了解到这一情况。根据郑汉老人以及当地有经验渔民所提供的线索,大鹏古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经3次出海勘察。他们发现退潮时神秘建筑的顶部位于水下3至4米深,凭肉眼只能看到黑乎乎的一道屏障,用长长的竹竿向下捅,发现它质地坚硬,绝不是沙滩堆积而成。
据当地渔民介绍,如果遇上某些天文现象较为特殊、海水退潮较为彻底的日子,偶然能见到这道“水下长城”显露真容,“水下长城”较高的部分就会隐隐约约露出海面。但即使是这里的渔民,一年到头也难得一睹“水下长城”的风采。
日军舰被海底长城“咬”住仓皇逃离
说起来也许让人难以置信,这道长时间沉于水底、看起来黑黝黝毫不起眼的屏障,曾经让企图从此入侵的日本军舰“望岸兴叹”。
据当地老人回忆,1944年,有3艘日本军舰从南海经大亚湾来袭,企图在此登陆,但是冲在前面的1艘日本军舰一头撞上了这段“海底长城”,之后就好像被咬住了似的,根本动弹不得。后来还是靠一艘马力更大的日军舰船援助,才得以仓皇逃离。原来,这道神秘的屏障离水面只有3至4米,重型船只在进出的时候很容易被水下屏障搁住。只有在“水下长城”的西南角留有一道缺口,其深度和宽度足够容纳重型船只进出。日军军舰既不了解情况又不熟悉地形,冒然闯入自然就只能“望岸兴叹”了。
可能是大鹏所城附属军事建筑
大鹏古城博物馆馆长翁松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水下长城”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古城的西南方大亚湾海域,由龙歧海澳方向望去,它位于南澳镇北端与大亚湾核电站之间,全长约800米,以巨石筑成。虽然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图片可以为我们研究“水下长城”提供依据,但是从其历史上所发挥的军事作用来看,它很有可能是海防军事要塞———大鹏所城的附属军事建筑。
据了解,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的大鹏所城,是明代为了抗击倭寇而设立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南中国海上的军事重镇。由于大鹏古城守军所防御的大亚湾海域较浅,来自外海的倭寇船只行驶至此容易搁浅不易登岸,而位于西南海面的一处海湾则较深,船只可以顺利进出。虽然“水下长城”的建筑年代还有待考证,但根据目前资料推测,可能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朝廷腐败,倭盗横行,为堵住倭寇乘船从大亚湾进入腹地抢掠的路口,当地驻军可能因此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了这一海底防御工事。只在“水下长城”的西南角留下一道缺口,以便守城战船出入。
“水下长城”之谜将被揭开
种种推测都是建立在现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一睹“水下长城”的真实面貌,也没有任何直接的资料图片可供我们进行研究。
翁松龄认为,“水下长城”目前还只是一个尚待揭开的历史之谜。确实,“水下长城”所处的海域最深处有30多米,先人是怎样在简陋的条件下在波涛汹涌的深海中修筑起这道屏障?当时修建的水下建筑何以能够历经几百年的海潮台风冲击而巍然不动?确实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据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该发现已引起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高度重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开展的“广东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已经将大亚湾“水下长城”的勘查纳入了其中。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专业水下考古人员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队伍将于近日开抵深圳大亚湾,对该神秘建筑物进行水下考古勘查。届时,水下考察所得到的该建筑物的风格特点与当地历史文献进行结合之后,海底神秘建筑的性质和年代将得到基本确定,它的神秘面纱也将随之被揭开。(记者林若飞李博通讯员黄文德陈新远)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