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祥子拉的“洋车”,试穿同和的“大鞋”,与“时空”合个影儿……越来越多的雕塑能让您亲密接触
本报讯(记者霍雷)从河南来北京旅游的周先生和女朋友,今天一大早就来到皇城根遗址公园,专程来看看这个刚落成不久的北京新景点。走到一座雕塑前,俩人停下了脚步。这里,一位穿着入时的女孩儿端坐长椅,胸前挂着一只小巧玲珑的新款手机,膝上放着打开的 笔记本电脑,正聚精会神地上网呢,长椅后站着一位长袍马褂、脑后长辫的清代学者,手举圣贤之书,好奇地盯着电脑。“真是太有意思了!”周先生的女朋友兴奋地坐到了女孩儿旁边,让周先生为她和这个名为《时空对话》的雕塑合了张影。其实,不只她一个,许许多多的游人都在这个颇有情趣的雕塑前留过影,雕塑中女孩儿边上空着的长椅就是专为游人们准备的。
几年之前,您要是想和雕塑合个影,只能站在雕塑的台子下,隔着围栏或铁链,如果你胆敢攀爬到雕塑上,和雕塑“亲密接触”,不但会受到周围人的指责,还有可能被新闻媒体作为“不文明行为”曝光。因为那时的城市雕塑是地地道道的“高”雅艺术,几乎全部建在高高的台子上。而如今,王府井大街上的清洁工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在王府井步行街上坐在“洋车”里与“祥子”合影的人排成长队,抢着在同和门前试穿那只“大鞋”的孩子扎堆儿。城市雕塑,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艺术,开始走进百姓的生活。
“在近几年的城市雕塑建设中,我们主张尽量去掉台座,丢掉链子,要有亲和力和参与感,不要让城市雕塑远离百姓。”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于化云主任告诉记者。据于主任介绍,不仅像王府井步行街上的“祥子拉车”、“童趣”、“理发”、“弹弦子”这样的雕塑小品走下了台座,西单的《蒸蒸日上》、长安大戏院前的《京剧脸谱》、国际金融大厦前的《一笔龙》等大中型城市雕塑也放弃了台座,扎根于坚实的土地上,扎根于老百姓之中。
不仅是城市雕塑的形式,城市雕塑的内容上也越来越贴近百姓。20世纪80年代前,北京的城市雕塑主要以政治性题材为主,以伟人、英雄、劳模为主,比较单调。80年代初,又掀起一股塑鹿、鹤、熊猫,或者是棍和球的风潮,这些雕塑含义不清、内容贫乏空洞、缺乏表现力和想像力,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近年来,城市雕塑的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把民族的、具有老北京风俗的、反映时代特色的内容引进了城市雕塑之中,不仅诞生了王府井步行街上一组反映老北京民俗的写实作品,就是抽象一些的作品,也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像西单的《蒸蒸日上》的构思取材于老北京的沙燕风筝,建国门的《风车》就是一个可以转动的巨大的老北京风车。
据业内人士说,北京的雕塑艺术家们现在越来越注意向生活汲取营养,以百姓生活为原型塑造作品,或许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街头那个雕塑怎么那么像自己呢。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