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青岛市各界人士为支援贫困地区和灾区的人民群众,已累计捐款7520万元,捐助救灾物资折款5119万元,捐助衣被折款2.59亿元,总计达3.85亿元,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
青岛市开展社会捐助活动的做法,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民政系统的关注。有关部门将他们的作法和经验进行总结,称该市已建立起“在组织主体上,政府作为与民间行为相 结合;在募捐形式上,集中募集与日常捐助相结合;在参与意向上,引导捐赠与自觉捐献相结合”的“三结合”经常化社会捐助工作新体系。
政府作为与民间行为并举,构建社会化捐助工作基本框架
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牵头组织作用,实行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办法,这是做好社会捐助工作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多年来,每当各地有重大灾情发生,青岛市委、市政府都要立即下发通知,层层布置,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救灾救助活动。
为使社会捐助工作走上社会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自1997年开始,青岛市财政每年都要拿出几十万元,建立起市级救灾捐助物资储运中心,在市内各区以及街道办事处建起救灾捐助物资接收站,并摸索着逐步将社区推到社会捐助的第一线。青岛市民政局有关人士介绍说,该市开展社会捐助活动,采用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组织形式,条——就是以党的组织、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为一条线,块——就是以社区为单位的一个片,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在捐助活动中的组织发动和接收运输作用,把条上的捐助活动集中到块上落实。青岛正是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构建起了政府与民间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社会化捐助工作基本框架。
集中募集与日常捐助并重,确立社会化捐助工作主要模式
青岛市通过多年来的救灾捐助实践发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一般具有突发性、集中性和不可预知的特点,因此,动员社会各界用突击捐助的形式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予以一次性的集中支援,不仅可以拓宽救灾资金和物资的来源渠道,还能极大地增强灾区群众克服困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心。
在多年社会捐助活动中,青岛市有关部门也发现,突击性集中捐助活动有其优势,也有捐助内容单一、方式简单、时间固定、不方便群众经常性捐助等方面的不足。于是,他们在搞好集中捐助的同时,又十分注意日常性捐助活动的开展。目前,该市已有不少企业和单位与街道签订了长期协议,定期将更新换代的员工制服、被褥以及废旧物资等捐送到街道捐助站。
引导捐赠与自觉捐献并行,营造社会化捐助工作良好氛围
引导捐赠与自觉捐献并行,是青岛市近几年开展社会捐助活动采取的办法之一,也是他们的经验精髓。
崂山区北宅街道办事处凉泉村是1958年修建崂山水库的移民村,由于建在山脊上,该村是“十天无雨就大旱,一场小雨便成灾”。2000年8月,12号台风带来的暴雨又一次给凉泉村带来灾难,数十间农舍被冲毁。为从根本上解决凉泉村的问题,青岛市政府决定凉泉村再次整体搬迁,投资3000万元异地新建环境条件均一流的“凉泉新苑”。为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在有关部门指示下,当地媒体开起了“饮水思源话凉泉”专栏,号召社会力量进行捐助。短短一月间,便募集经费近百万元。
记者曾与一位已多次参与捐助活动的出租车司机攀谈,他说:青岛是沿海开放城市,这里的人富了,就是要扶贫帮困,让天下人都明白“世间自有真情在”这个理儿。(本报记者 凌翔 通讯员 张耀群)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