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王雪纯主持《午间一小时》:旅行者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1月20日17:05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嘉宾:孟向东

  主持人:王雪纯

  责任编辑:高岩

  王雪纯:听众朋友好,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名人相约星期五》,我是本期节目的特约主持人王雪纯。今天我们的嘉宾席上只有一位嘉宾,在正式介绍他之前,我们请现场的一位听众朋友来为收音机前的听众描述一下这位嘉宾好不好?

  听众1:一位男士,一脸的落腮胡子。首先他进来非常吸引我的目光,因为他给人一种很沧桑的感觉。他是长头发,在后面扎起来了。他的年纪不大,但是他的额头已经有皱纹了,感觉经历了很多岁月。他戴了一副眼镜,可是他的眼睛很有神。他穿了一身比较轻便的旅游服和牛仔裤。他的鞋非常吸引我的目光,这是一双似乎走了很多路的鞋,看得出已经穿了很久,已经有些变形了。

  王雪纯:经过了你这番描述以后我想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已经大致猜出我们这位嘉宾的来历了。我再来为大家正式介绍一下。今天的这位嘉宾他的名字叫孟向东,准确的说他应该是一位旅行者,在过去六年半的时间里,他一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走遍了全中国除了港澳台以外所有的省份。更不同寻常的是,他现在坐在这儿大家可能看不到,实际上他的身体是有残疾的。他的右腿小时候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萎缩了,比左腿要短15公分左右,而且当时是把膝盖骨取出去了,里面打上了钢筋,所以刚才他的朋友开玩笑说“你介绍他的时候别忘了说上这一点,他有一个看不见的特征,就是他的腿里面有钢筋”,那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一个钢铁筑成的人。所以可以想像在这样的情况下孟向东是怎样骑着自行车走遍全国的。最近孟向东还出了一本书,现在我的手里就拿着,书名叫《独腿单骑闯中国》,现在我们用掌声欢迎孟向东的到来。

  (掌声)

  王雪纯:刚才这位听众朋友和我,我们都做了一个很笼统的介绍,接下来还是请孟向东自己把自己的情况再说一说,比如你从哪儿来,你去旅行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还有当时为什么要去旅行?

  孟向东:好的。大家好,我叫孟向东,是内蒙古包头市人,出发前我是在包头市仪表厂工作。至于说到为什么选择旅行,我想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我在92年曾经做过一次短暂的旅行,这次旅行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心。第二,西藏,我把它称为“离天最近,离海最远的地方”,那里的民俗,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环境,深深的吸引着我,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所以在1994年的4月22号,我骑着自行车开始环行中国旅行,最初的想法就是想上到西藏,我觉得从理论上讲如果我能把青藏高原走完,那么环行中国应该不是问题。

  王雪纯:我看你在书里介绍你当时是出于要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冲动才走出家门的,当时你出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计划?比如要去多长时间,大概要往哪个方向走,有没有具体的计划呢?

  孟向东:有的,当时计划四年到四年半,但后来走成了六年半。当时我在旅行图中非常清楚的标清从包头出发往西北方向走,由青藏公路到西藏,然后穿过川藏线进而走完中国的其它省份。

  王雪纯:12万里路走下来,尤其是你本身身体也有不便的地方,肯定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想像的折磨,也有很多不寻常的经历。我想如果让你在这儿开讲的话,大概是一千零一夜都打不住,能不能选取一个故事先讲给我们听听?

  孟向东:确实,因为跨越时间这么长,距离又这么长,沿途吃的苦是不言而喻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川藏路上遇险。那一天我在一个道班里过了夜,清晨道班工人上班,我和他们一起出发。当时的情景是什么呢?我给自己算过,2400公里川藏线走下来,我平均每天吃的饭是一顿到一顿半的样子。那天从道班出来没走多远,我就看到一条小河,从路边的山上流下来穿过公路——公路是泥沙路。当时我已经骑过去了,半路回头想想,也许在这个地方洗洗脸,刷刷牙,甚至吃块儿压缩饼干会更好,前面就没有这么方便的水源了。可是就在我回来洗脸的时候,那个地方发生了泥石流,山体塌方,巨石把山上的树横腰截断,连同泥沙一起冲了下来,当时轰隆一下,我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被吓傻了。接着就想会不会大面积的垮塌。我连滚带爬爬过那段的时候真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我特别还想再说一点就是我在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的多玛兵站给一个陕西籍的战士过生日。我上西藏之前朋友们给我几点忠告:别洗脸,别刷牙,别喝酒,别抽烟,甚至别洗澡。因为在高原上,尤其阿里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呀,那一带平均海拔是4500米,如果你一旦出现感冒以后,紧接着很快就会转成肺水肿,进而是脑水肿,生命很快就丧失了。当时我到的那个地方是海拔6300米,多玛兵站。非常幸运,因为我走西藏一路几乎是推上去的,所以对海拔逐渐适应了,到了那儿只是感觉说话频率很慢,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当时我们认识前后不到半小时,那个过生日的战士是总后农牧学院毕业的学生分配到阿里,同屋的还有一个四川籍的战士,一个甘肃籍的战士。我们四个人,前十分钟大家都不相识,但后十分钟,我记得非常清楚,一桶桔子罐头,一桶午餐肉,四瓶啤酒,大家一起唱着生日快乐歌,眼泪哗哗的往外流,我想那一刻无论是对过生日的人而言还是对我们而言恐怕都是永远难以忘记的,尽管事隔这么长时间我已经没有他的消息了。后来我想,当时我为什么那么激动?我想起我自己过生日,那是我出发后的第一个生日,是在新疆的一个小镇上,那天我想得特别好,我说我要卯足劲骑到乌鲁木齐,把自己的钱花掉三分之一,很奢侈的给自己过生日。

  王雪纯:自己心疼自己一回。

  孟向东:对,但是路上刮起了大风,紧接着就下起了雨,胡杨树被吹得东倒西歪的。我只好躲进了路边的一个小店,看着外面的风咧着嘴说“今天是我的生日,今天是我的生日”。那时候那个小店里一个客人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姑娘很高兴地边唱歌边剥蒜,她是汉族人,但唱的是维族歌。因为过生日是要吃面的,我就要了一碗新疆特有的面叫“腰带面”。这时候突然停电了,小姑娘给我点上蜡烛,我想“真凑巧,我生日有蜡烛,不错,挺奢侈的”。那时候我就在心里想,我过了那么多生日,从来没有珍惜过,但这时候对我来说,一声“生日快乐”对我显得那么珍贵。但是举目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人跟我说生日快乐。乘着小姑娘给我拿筷子的时候我就说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的生日”。那小姑娘真没在意,她说“是吗?那祝你生日快乐”。就完蹦蹦跳跳地就进厨房忙乎去了。可是她一转身,我的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我觉得这两个生日是在我旅行中怎么也挥不去的,我想恐怕我这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王雪纯:像这样的故事很多都收在您的书里,但是我觉得可能你写下来只有你真正经历的三分之一,或者还不够。这本书的序里面对孟向东的经历也有一些很简单的概括,除了他刚才讲的这些,比如他曾经凭着一把蒙古刀和一堆火和一群狼对恃到天明;在无人区的三天两夜里不停的往前走,只吃了一顿饭,两次留下遗书……。如果不走这段路是不可能碰到这样的经历的,在右腿做过多次手术的情况下,为了让双腿接触到地面,他不得不把脚指头翻过来。

  孟向东:是这样的,因为这个脚时间长了萎缩变形,叫马蹄足,有点畸形。

  王雪纯:那么这样的旅行就会使变形越来越厉害。

  孟向东:对。

  王雪纯:确实是身心经历了许多磨难。所有这些东西都没有使你怀疑过这种行为的意义吗?产生过对自己这样做的初衷的怀疑吗?

  孟向东:我觉得没有。其实在出发之前,关于残疾这个问题,我就得面对。在旅行中吃苦是很必然的,也许在旁观者来看旅行是很快乐的事情,但是旁观者这样认为非常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旅行的人,你都认为这件事情不会吃苦,很乐(我说的苦不是心灵的,是肉体的),那就太不现实了。

  王雪纯:你的朋友说你是乐观的人,可是你在旅途当中也有担心的事情是吧?你担心什么事情?你对自己的旅途最没把握的事情是什么?

  孟向东:其实从西藏走下来以后我觉得一切我都能把握。因为我这人随意性很大,我不会说走半路走不下去了,回家以后人家说你“没走完就回来了”,很难堪,我不会。我认为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实现自己人生最大愿望,这是我的事情,比方我走完了川藏线突然对旅程失去了兴趣,我可能会扔了自行车坐上火车就回家了,我会这样做。但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我觉得有一点,旅行给了我乐趣,你每天面临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你每天面临的都是新鲜的东西,可以这么说,每天的阳光都是不一样的,你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样的收获你没有理由不去接受它,这是多好的事情啊。所以我后来提出“让流浪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尽管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但是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王雪纯:在旅途当中你确实体会到了自由境界的极至,与此同时你又交了很多朋友,在这样很复杂的心态历程下,现在回过头来你觉得你在和人相处的时候心态发生什么变化没有?

  孟向东:有,我想旅行会教会你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教会你怎么面对世界,怎么面对内心,包括像你刚才说的怎样为人处事。我记得以前我在家是很不容人的,用我母亲的话讲就是“吃个蚂蚱都得给我留条腿”。因为有疾病嘛,就有很多爱。

  王雪纯:你自己也觉得别人对你的一些特别的关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孟向东:其实那会儿没意识到,如果意识到了也不会那样。但是在旅行中,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与人接触都要你去面对,这时候你就必须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坦诚,宽容。如果没有这一点你很难和人接触。其实在这里我想说,不光是旅行,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宽容和坦诚,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就基本的要素,没有这一点我觉得真的很难成功。

  王雪纯:谈到旅行中的朋友,其实今天我们录音间里就坐着两位,都是你在旅行中结识的朋友,后来也成为你现在的好朋友,而且还帮助你出了现在的这本书,这两位朋友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位叫江澄新,一位叫沈浩。(掌声)欢迎两位。我们也特别希望听听你们和我们主人公交往的过程以及你们对他旅行的看法,因为你们和他是有过直接的交往。

  江澄新:我是1997年春天在厦门跟孟东向认识的,当时我刚刚从大学毕业,在一个报社工作。我当时很困惑,我从一个充满了激情的年轻人,进入到了高楼大厦中,进入很规则、很规范的生活,我很难适应。所以我每天就从高楼眺望外面的世界,我渴望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我渴望改变自己。很凑巧,因为工作的原因采访了很多旅行者,其中有一个就是孟向东,我们成为了朋友。我当时跟他说我要归隐田园,我要离开城市,而孟向东开导我一句话,“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还有一次,我们在古浪屿站在日光岩底下听着潮水的拍打着礁石的声音的时候,孟向东说起他在西藏如何在无人区遇险,在一天早上他发现他自己没有死,看到太阳升起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他说要“看透人生,看重人生”,他说,我们人生在天地之间是很微小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很珍爱生活。这两句话一直成为我很大的精神支柱。99年冬天的时候我路过他家乡,正赶上过春节,天很冷,我看着茫茫草原不知道孟向东是否活着,但我坚信他仍然活着,所以在2000年夏天的时候他旅行到了北京,我也流浪到了北京。我记得我们在野外散步的时候,孟向东给我朗诵他在旅行中作下的诗词,我感觉我跟一个真正的流浪者相遇了,我深深的感动了。因为我是做出版的,我在和我的朋友说“我能做点什么更精彩”的时候?我突然说我要介入孟向东这本书的出版。然后我们说应该让孟向东到北京来,所以他就来了,我记得他下火车我们在火车站疯狂的拥抱、吼叫。让我重新来说孟向东这个人,我觉得他的身上包含着很真实的自我,他敢于打破现有的比较平稳的生活,他倡导一种对远方的冲动,他认为行动是第一位的;往前去,开拓创新是第一位的。我觉得这是他非常好的精神,也是一直让我感动的东西。

  王雪纯:谢谢谢谢。

  王雪纯:今天现场坐的这些听众朋友,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我也想知道如果大家在一段特别平常的旅途中,比如街头或者小村落里突然和他邂逅了,因为孟向东是一个人缘特别好的人,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和别人聊成一片,如果你突然间和他邂逅了,你们最想了解他什么?因为他身上还是充满了行者的吸引力,他身上有很多也可以说是神秘的东西,也许是我们想了解的。

  听众2:我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您刚才谈到您在家里非常受宠,家人非常关心你,那么你是如何下的决心离开这个温暖的家独自流浪的呢?并且我想当你决定离开家的时候你家人也不会说“好,你走吧,我们支持你。”他们会极力挽留你,你是怎么面对你的家人呢?

  孟向东:首先应该感谢我的父母,他们除了没有给我一个健全的身体以外,他们给了我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健康的心理。他们是很宽容,很民主的,当我提出要旅行的时候我母亲当时的反应不亚于我吃了安眠药,她说“这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儿子去,这等于变向自杀啊”。但好在他们认为“你至少可以先试试”。作为老人他们会提出建议,但他们绝对不会阻拦他的子女去做什么,最后我走的时候他们也没说赞成“你走吧,你走吧”,是默许,我觉得有这一点,作为中国的父母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听众2:祝福你,孟先生,你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

  孟向东:谢谢。

  (掌声)

  王雪纯:你出发那年是26岁?

  孟向东:对。

  王雪纯:一般来讲26岁的青年人工作也稳定下来,该考虑成家的事情了,可是当时你决定要独自走上这么一段旅途的时候,书里也谈到你和你的女朋友分手,还有父亲母亲在送别你的时候既有心疼,也有实际很反对的态度,又提到当你终于回家以后你母亲潸然泪下的情景,肯定在你的旅途中家一直牵动着你的心,你觉得你这一趟旅行下来给你的家人带来了什么呢?

  孟向东:我觉得我这次旅行给我家人最多的带来就是两个字,牵挂。有句话叫“儿行千里母担忧”,我记得当我去西藏的时候曾经有半年多没有跟家里通信,那时候我的朋友经常络绎不绝去我家,去看我父母,我父母觉得好像是知道他们知道我遇难了,来慰问的。

  王雪纯:人还是有他的社会责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那么你觉得你这几年里面,对于你的父母没有尽到的责任,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部分空缺的呢?

  孟向东:我是这么理解的,我在走之前我的很多朋友都说你要有责任感,你的父母都需要你。我觉得责任感是什么?尤其是父母对儿女最大的期望是什么?也许是,我这六年没有在父母身边,让他们尝尽了相思之苦,甚至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还有另外一句话叫什么?“显扬自己孝父母孝之忠极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愿望,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我觉得当我六年后回到家,见到我母亲脸上的皱纹因为我的回来而展开,见到她因为我走完中国而感觉到自豪和欣慰的时候,我感觉这就是我给他的最大的欢乐。

  王雪纯:也许他们确实也为你感到骄傲。

  听众3:你好,我也是北师的学生,很巧我是学习特殊教育的,也就是说以后我面临的人群将都是残疾人。您觉得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应该给残疾人怎样的帮助,尤其是作为一个残疾人的老师,面对他的残疾学生,怎样能够树立像您这样坚忍不拔的精神?

  孟向东:首先是平等。残疾是什么?充其量是他的某一生理功能出现了病变,但首先他是人,我们给予他平等、尊重,我觉得这是最需要的。

  王雪纯:我在这里插一句,刚才随同孟向东来的两位朋友也谈到这样的感受,就是说他们确实是在和孟向东交往很长时间之后,才反应过来他的身体是有残疾的。和他相处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有某种缺陷。所以我想可能在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的时候,或者这个特殊群体在怎样激励自己的精神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想到能够用自己在某方面的才华或者创造,比如孟向东就用他这样的毅力,他这样的选择,他这样旅行的方式来弥补了他某一种生理上的缺陷。他用他人格上的魅力,用他经历上的丰富多彩的痕迹使人们不会注意到他有什么样的缺陷,反而更加注意到的是他身上更闪光的东西,更能够激励我们的东西。

  孟向东:对,说到这一点因为我本身也是残疾人,我想多说一句。实际上,我觉得对于残疾人来说最重要的一点首先你得承认这个事实,尽管无可质疑的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但既然这已经是事实了,而且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了,我们承认它,这是最重要的,直面它,然后坦然的对待。如果你自己都觉得我是残疾人,我真惨,那么坦白讲,旁边的人怎么能跟你平等呢?与其要求别人对你平等,首先你要有平等的太态,我觉得残疾实际不是多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因为肢残所带来的心理的障碍。

  王雪纯:现在有更多的人可能通过我们的节目了解你的旅行经历,了解你的故事,关注你的行为,而且书已经成功的出版了。确实你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很多人熟知的人物,那么你觉得旅行结束以后,通过媒体和大家接触,并且出了书,这是不是也给你带来一定成就感?

  孟向东:我觉得没有,我把旅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前六年半旅行,用骑自行车的方式走完中国,出书实际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至于成就感,其实当我从西藏下来有自豪感是真的,成就感没有,真的。

  王雪纯:那你在上西藏之前有没有一种想法,说我想通过这样的行为让自己一鸣惊人?有过这样的过程吗?

  孟向东:一鸣惊人倒没有,当时有什么感觉呢?我这一家伙杀出去,特了不起吧?特伟大吧?

  王雪纯:你现在还觉得吗?

  孟向东:早没有了!

  (众笑)

  孟向东:当你走完戈壁滩之后,当你面对自然的时候,你就是红尘一粒蚂蚁,充其量你是大蚂蚁而已,你有什么自豪的呀?只是现在偶尔对照地图比划我的旅行路线有点感慨。(笑)

  (掌声)

  王雪纯:但是你这只大蚂蚁对我们这些小蚂蚁来说还是带点英雄色彩的。

  那么很多人都了解了你的事情之后,必然你就会成为大家的茶余饭后,或者他们旅行的谈资,在谈起你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有人说“这个人无非就是想出名呗,他就是想利用这样一个行动让自己有扬名立万的机会,这其实是很功利的行为”,肯定会有这样想和这样说的,假如你听到这样的话你会——

  孟向东:我是这么理解的,既然你说平等嘛,就应该允许人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你。只要不污辱人格,我觉得持反对意见也未尝不可。你凭什么就对?我凭什么就该觉得你这么走就对?说到“扬名立万”,其实我觉得我能够活出我真实的孟向东来我已经很知足了。扬名立万?我觉得你真要做扬名立万的事情,比方像您,那确实是想不出名都难,对吧?但我觉得我扬名立万?好像没有什么必要吧?

  王雪纯:但是你这种经历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不可否认的,所以你还是要做些思想准备,你还是可能被一些人所熟知、所了解、所关注。

  对一般人来说,旅行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休闲手段,或者是职业需要,比如我们记者需要出去旅行采集资料,或者画家要去采风,或者有些人要在旅行当中拍一些图片资料,但是对你来说,至少在这六年半的时间里面,旅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说旅行就是全部生活,所以也很难说旅行对你是一种目的,可能旅行就只是一种手段,我们还想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就是你这次旅行,之前你想要实现什么东西?之后你觉得你又实现了什么?

  孟向东:旅行给了我很多至少是我用普通的生活方式可能感受不到的东西,但是旅行无论怎么样都只是我人生中的一部分,只是六年,当然这六年可能过得比较刻骨铭心一点。我在94年的4月22号开始旅行,六年半后我结束了环游中国的旅行,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我的心态是什么呢?当我旅行的时候我是一个飘流者,我崇尚让流浪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在六年的旅行结束以后,我觉得我渴望的是什么?我渴望的是给更多的想旅行的朋友提供一个平台,告诉他们旅行要注意些什么?有很多事情我们值得考虑,比方说是不是我们在社会中建立一种支撑系统,让旅行能够顺利走完呢?是不是更多提供一些讲座或者这类的书籍,让旅行者在没有出行之前就具备了完备的知识?是不是让旅行者更多的多一些对自然,对生命的关爱?当你面对自然的时候,当你面对这些人的时候,你是不是更有感情?进而引发你更多的人生思考?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当然可以有不同种声音,像你刚才说的“扬名立万”的问题,我觉得这都很正常。假如有满屋子的人,有说对的有说不对更好。我还真想听听我错在哪儿了,如果真能把我说得心悦诚服,那么我觉得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王雪纯:要是众口一词就会让你觉得自己有点像独孤求败了,没有人跟你挑战了。(笑)

  你最开始出去旅行的时候可以说是持着一种无为的心态,对吧?就是仰仗着自己的一种情绪走出去了,但是走回来可以说你是通过旅行发现了自己人生一些目标,发现了你自己要做的事情了,真正想去做的事情,比如你现在也在着手实施一个方案,就是要建立一个旅行者网站。

  孟向东:对,中国旅行者网上同盟。

  王雪纯:内容就包括你刚才讲的这些总结一些经验或者提供一些帮助什么的?

  孟向东:对对。

  王雪纯:这么长时间的旅行之后,你终于踏实下来了,我们也挺想知道你刚刚结束旅行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啊?某天早上睁眼一看,咦?怎么睡在自己家里了,当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啊?是不是站起来就要往外面走?

  孟向东:确实,那一天我躺在床上,半梦半醒之间算计着,“今天估计该到家了”,一睁眼,我在自己屋里睡觉,当时好半天反应不过来,随之而来就是浑身的肌肉、所有的细胞突然间叭达,松懈下来,进而产生一种失落感。六年来一直飘泊,突然间停下来,真正意义停下来的时候适应不了。但是想一想,实际上真正意义停下来了吗?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从这个意义来讲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来做这次旅行罢了。其实我觉得六年半的旅行只是我人生旅行中的一段,我还有很长的旅行要走,当然不一定是用旅行,但人生确实就是一次旅行。

  王雪纯:听了你说的这些以后,我刚才也介绍了我们现场有很多大学生朋友,应该说在他们过去的人生中旅行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肯定也很向往有这样的走入自然、走向社会的机会,我不知道大家听了孟向东的故事有没有这样的冲动,也想走去遥远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好,去感受人生很多真实的意义也好,有没有这样的冲动或者想法?或者你们怎么看待他这种旅行着的生活方式?

  听众4:你好孟先生,我非常佩服您。因为我觉得出于人对自然的热爱吧,可能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想要流浪的冲动,希望去了解各地的地域风情或者其它的风土人情,看到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其他的人,然后了解他们的生活作息。只是我们生活的社会,我总感觉有些条条框框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包括人会对未来的恐惧,对明天我不知道会在哪儿,不知道明天该要怎样活下去的恐惧感,凡事都不能把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会使很多人怯步。我们很小的时候可能我们父母就对我们有些规划,包括以后要我们踏踏实实工作。但其实我从小就对流浪情有独钟,我想请问一下如果说我哪天真的决定去流浪了,我首先要做怎样的心理准备?谢谢。

  孟向东:其实你说完这番话我就觉得你特别应该买我这本书。

  (众笑)

  孟向东:你知道为啥不?因为书的后面有一段话,我是这样写的:“流浪让生活相信,前头只要有太阳升起,有草地,有山林和旷野就有我生存的地方。”流浪是什么?前头是不确定,没有后方依托,没有基地的时候你可以说是身处绝境,但是它也给你提供了无限生机,更多种的可能,这时候你生命的潜能就发挥出来了。我觉得你不应该去流浪,干嘛去流浪,可以有流浪的心情,但不一定去流浪。流浪我觉得是什么?更多是一种心情。你说我们的父辈早就给我们或者有意无意的安排了那种条条框框,其实他们安排的条条框框等我们到30岁就会发现很多都是徒劳的,他想叫你这么走的时候你可能已经不能这么走了,不会这么走了。其实生活对你来说永远是一张白纸,需要你自己去拼,自己去画,这时候什么叫条条框框?如果你心里没有条条框框它就不存在。

  听众5:您经过六年半的旅行,我想问一下,您在旅行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孟向东:我在旅行中最需要的是什么?爱,友爱。我记得有一回走在湖南的一个县城里,我从城门进去,夕阳落下来,当时我汗流浃背,准备找旅行社,这时候有一个人走在我身边,特别感慨,好像和我一起走过来的,拍了拍我的肩膀,“特累吧”?然后说,“真不容易”,走了。整个晚上我都觉得那个黄昏是那么美丽,我真是幸福得不得了。其实作为旅行的人来说,当你走过很多陌生的城镇、村庄的时候,有人给你一点爱你就会觉得充满了幸福感。旅行能够给人带来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快乐,还有一点就是带给别人的快乐。我给你们说一个我在旅行中的故事,我记得当时我是从江南坐渡轮到江北,那天是情人节,可能你们生活在江南的人都知道,阴雨菲菲,下着牛毛细雨,我的心情真的糟糕极了。渡轮拖着白烟在江面上驶过,我坐的渡轮过了江,街道,房屋,包括地面,整个都是灰色调的。这时候有一对情人从我面前走过,我眼前一亮,他们手里举着一束玫瑰,那玫瑰在那个灰色的背景下显得真显眼。我说今天什么日子啊?一问,情人节。当时我一下心情就好起来了,我想生活真好啊,居然有个情人节,多好啊!(掌声)这时候有一个小女孩儿举了一大束玫瑰来到我跟前,用很稚气的声音说“大哥哥买朵玫瑰吧”,说实话当时我包里已经没多少钱了,可是我还是一咬牙,花五块钱买了一枝玫瑰插在车把上。这时候,真的,我觉得我特别快乐,一路哼着歌就往前骑。快出城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前面有一个小姑娘,打着白色的伞在路边走。可能我有点小资情调,一下就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来了。我觉得她是那么孤独啊,这个情人节对她来说太不公平了,她应该有朵玫瑰的。其实人家不一定孤独,也不一定特凄凉,但我就觉得这小姑娘应该有朵玫瑰。最后我骑着自行车走到她跟前,那一刹那间我决定要送给她一朵玫瑰。我捏住车闸到她跟前,因为我骑自行车六年下来技术很老练的,我一捏闸,用一种不容她拒绝的姿势,咔,把这朵花送到她手里,说“情人节快乐”,特灿烂一个微笑。(笑声,掌声)这小姑娘突然间就傻了,下意识的接过玫瑰。我想这小姑娘当时可能想“这是我初学时候的同学?或者高中时候的同学?”我根本没有给她回忆起来的余地蹬上车就走了。走出很远了,我回头看,这女孩儿还拿着玫瑰在雨中站着呢。我想再一个情人节来临的时候她一定会有一朵玫瑰,但无论怎么样,我想当她猛然不经意的时候想起这朵玫瑰的时候,她会很高兴,因为这朵玫瑰代表的是一种关爱。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就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友爱。就是说我快乐,为什么不给别人快乐?其实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你想满屋子人都快乐的时候那多幸福啊?所以说当有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你会觉得整个世界无所谓坏天气,只有坏心情。

  王雪纯:感谢你让我们听到了你旅行中那么潇洒的一刻,恐怕这么潇洒的时候也不是很多吧?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很狼狈的。

  孟向东:是啊,毕竟一年只有一个情人节嘛。(笑)

  王雪纯:我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也经常有出门旅行的机会,我是对这些旅行的经历非常珍惜也非常喜欢的,但是应该承认我实际上从内心里也一直渴望能有像你这样的选择,就是说让自己没有目的,没有一个时间限制,也没有一种具体的使命在身上去做一次身心都很自由的一次旅行。但同时我也想到,收音机前的很多听众朋友像我们现场的听众一样,他们都是热血方刚的学生,对未来的生活都充满了理想,也可能会有一些家长或者社会上的人士会想,你的这种行为会不会带动这些年轻人盲目冒险?所以我也想对在座的各位年轻的朋友和收音机前的各位年轻的听众朋友说这样一层意思,刚才孟向东实际也表现了这种意思,就是每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是由很多很多种因素来决定的,并不是由唯一的因素来决定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决定,所以可能他选择的是一种很不寻常的生活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特别是我们要考虑到人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还要承担许许多多的社会责任。所以孟向东的故事除了让我们了解了他特殊的生活方式之外,可能更多的是让我们发现社会的变化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超越传统生活方式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们在这里也祝愿所有的听众朋友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体验到更丰富的生命的历程。感谢各位收听我们节目的朋友,感谢孟向东,也感谢今天现场的热心听众朋友,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发表评论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窦文涛主持《午间一小时》:靓丽的广州迎“九运”(2001/11/19/ 15:36)
11月3日《午间一小时》:做个自主的健康人(2001/11/15/ 07:22)
10月27日《午间一小时》:老年女性走进健身房(2001/11/14/ 13:04)
9月29日《午间一小时》:好大一个家(2001/11/14/ 13:02)
11月11日《午间一小时》:WTO-中国对接世界--开篇(2001/11/14/ 13:00)
10月22日《午间一小时》:杂技人生(2001/11/13/ 10:14)
11月8日《午间一小时》:记者的责任(2001/11/13/ 10:12)
10月15日《午间一小时》:中介的“尴尬”(2001/11/12/ 15:23)
11月1日《午间一小时》:农民剧团(2001/11/06/ 07:29)
10月8日《午间一小时》:性教育走进军营(2001/11/05/ 07:20)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 闻 查 询
注册新浪VIP邮箱,赢取每日手机大奖!


分 类 信 息
订信息获上网卡!
:电脑产品线缆供应
   一次性矫正畸牙
   北方新兴购车送奖
   相信自己相信明珠
:江风佛面傍水豪宅
   优惠订房就在贵都
:国际汽车驾驶证
   三毛钱打国际长途
:欢迎加盟龙腾家园
   天创科贸进修学院
:香港快件只3.8元
   伊美堂全国招商
:最新飞行器广告
   人大学历学位招生
:滨河精品现房发售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好书推荐
  • 电子琴音乐教程
  • 吉他爱好者第6集
  • 吉他经典教程VCD
  • 小奏鸣曲集
  • 纽约摄影学院教材
  • 认识电影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