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纪委孔一见先生在11月的《人民日报》上写文章提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村民向乡里举报村干部贪污了上万元公款,乡里迟迟不理。于是,举报人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省里,问题才得以解决。文章说,现在确有一些举报者,在反映本地、本单位领导违法乱纪问题时,正常渠道走不通,只好想方设法,托亲拜友“找上头”。文章严厉地指出,找关系反腐败,虽然有时也能解决问题,但终究不是正道。因为这种关系本身就不正常,难免掺杂亲情、友情、乡情,甚至私情在内。如此反腐败,反了别人的腐败,有可能又滋生出另一种腐败。所 以一定要保证正道畅通。
这样的批评很有道理,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更有甚于此。托亲拜友找“上头”,“上头”如果只是看在亲情、友情、乡情和私情的面子上而接受举报并追查,虽属腐败,但尚无受贿之嫌。但有的上级领导干部,接受举报者、上访上告者的财物。前几年就有报道说,有些村民为了告倒欺压他们已久的村霸乡官,不惜血汗钱,进行“集资”。“集”来的款项,不光是用于代表往上举报时的盘缠,而且还用于“打点上头”的开销。村民们出于长年的压抑,说:“花吧,花多少钱也要把那家伙告倒!”这样的话,未看有关报道时,我就在农村听说过。不难预料其大多数结果。举报者要“打点上头”,被举报者更要“打点上头”,结果不是法纪、正义同邪恶的较量,而是财力的较量,说穿了,是腐败和腐败的较量。这样的较量,其结果是可以料想的:被举报者是钱权一体的强者,举报者是无权而又乏财的弱者,成功的希望相当渺茫。在这个较量过程中,首先得到好处的是“上头”,其次是被举报者。这就是“反贪致富有门道,纪检也能两头掏”的原因;一些被举报者说:“你们去告吧,告到哪里都有我的人!”也是这个原因。
“走腐败的路子反腐败”,当然不是说举报者自己腐败。被压迫的人,不过是想摆脱压迫。这种悖理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是让腐败给逼出来的。举报者作为无权而又乏财的弱者,如果在民一告、官必究的大环境下,有必要一找关系二破财吗?这种悖理的社会现实让人看到了什么?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些纪检部门和司法部门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不作为,或者是有“关系”则为,无“关系”则不为。(苏中杰)
   订阅社会、娱乐新闻短信 中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