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部电影让北京人永远记住了她,今天———
今日新闻事件
20世纪80年代,因一部动人的《城南旧事》,北京人记住了林海音。
著名作家、出版家林海音女士于12月1日晚间因脑中风并发肺炎与败血症,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当时她的儿女与先生何凡都守在她身边。振兴医院心脏功能科主任黄健铭介绍,林女士已经有20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脑中风病史,住院后因为感染肺炎、呼吸衰竭、败血症,经抢救不治于12月1日晚上11时46分病逝。
黄健铭医生说,林海音在今年7月31日因急性心肌梗塞引起脑中风,并发吸入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败血症,住院后在医院“加护病房”急救,积极治疗后,偶尔还有心室短暂性心律不齐的情况,但经治疗已渐稳定,并曾一度神志清醒、气色正常转入普通病房。
但因林海音抵抗力不佳、心脏功能不稳,加上肺部感染等现象反复发作,10月27日再度发生脑中风、感染肺炎与呼吸衰竭,只好再次转入加护病房急救,此后,又出现糖尿病非酮酸性中毒合并急性肾衰竭,最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今天中午,本报记者从西单图书大厦获悉,从明天开始,西单图书大厦将开辟专柜集中展示林海音的作品,从今晨开始已有不少读者前去问询并购买《城南旧事》。
今日背景报道
林海音的北京情结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一九一八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直至一九四八年返回台湾。
当代的北京人熟悉并喜爱林海音,是通过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是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在1982年由吴贻弓成功导演。它透过一个小女孩纯真的眼光,展示了二十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和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许多观众现在还记得影片中饱含京味京韵的许多细节:吃草的骆驼、小学生们齐唱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影片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曾在47个国家放映。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喜欢别人称赞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平时讲一口京片子,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被她称作“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影像都给了她创作的灵感。1993年2月,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至于另一万多条现在仍沿用于北京人口中的土语,我也举出若干:吃挂络儿、眵目糊、吃了耗子药、吃咂儿、出恭、出虚恭、搭街坊、打糙儿、打哈哈、大喇叭嗓子、倒腾、地崩儿、叠炕、过家家儿、过不着、过梭儿、撂蹦儿、哪儿呵儿、瞅着、起不瞧、秃噜、秃瓢儿、腿着、砸锅、坐蜡、坐根儿、嘬瘪子、钻死胡同儿、转影壁、矬子……”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在日本她对别人说:北京城三宗宝:“城墙、天桥、四合院儿;骆驼祥子满街跑。”
舒乙点评林海音
首先,她本人是著名的作家。她是台湾文学兴起的一员大将。在当代台湾文坛上被称为祖母级的人物。
第二,她是一位著名的成效卓著的大编辑,在台湾,她创刊了《纯文学》杂志,是一位出色的伯乐,许多台湾当代文学著名的作家都在《纯文学》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
第三,她开创了《纯文学》出版社,是台湾出版界的领头羊,由她主持了几十年,后因她重病而自行关闭。这个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00多部文学著作。
第四,她是一位非常有感召力的文学活动家,她团结了一大批文学家。 第五,她是最早从事海峡两岸文学交流的人。20世纪80年代初她是第一位回大陆访问的台湾作家。那一次,她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部当代台湾文学作品。在她的协助下,现代文学馆编辑了《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后来她多次回大陆进行采访、交流,并动员台湾出版界的“四小龙”捐书,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 第六,她自始至终渴望祖国统一,总是坚决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作家。”
   定短信头条新闻 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