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北京是个人才大市场,北京的招聘会多。
今年11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在国展中心、北京展览馆和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有三场大型招聘会同时举行,每场招聘会上,许多外企、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招揽人才异常活跃,而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成为许多求职者们理想的选择之一。
来自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一项联合调查表明,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本市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迅速发展。私营企业从1989年的400多户,从业人员400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8万多户,从业人员130.8万人。
令人惊奇的是,在从业的130.8万人中,人才总量已达48.3万人,占从业人员的40%。非公经济的人才总量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才总量60.9万人相比,只差12.6万人。
而且,非公有制经济的人才密度比公有制企事业单位高出1%;
非公有制经济的高学历人才优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研究生高出3%,本科生高出10.7%;
非公有制青年人才比例优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35岁及其以下的青年人才高出17.8%;
非公有制经济高级人才比例优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高出4.8%;
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人气旺盛、人才荟萃的良好局面。
研究生在京就业不受专业数量限制
高新技术企业和外企可敞开用人
市人事局局长辛铁木梁告诉记者,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1997年底,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首都经济”的总体构想后,我市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快,按照市委、市政府整体性人才开发的总体部署,市人事局加大了为非公有制经济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1999年6月,为促进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决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启人才引进“直通车”:只要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机构需要的人才,只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且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直接办理调京手续。留学人员可以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连续持证满三年,还可办理调京手续。
2000年2月,市人事局又放宽了外地生源大学毕业生来京就业的政策,对本市各用人单位接收非北京生源毕业研究生和获得省部级优秀毕业生称号的本科生不作专业和数量限制;对本市地处远郊区县单位接收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放宽专业限制;对于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接收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不作数量限制。这一年,为高新技术企业输送的非北京生源的毕业研究生达到3000多名。
2001年2月,本市接收普通高等学校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的政策进一步放宽,用人单位可以在部委院校、共建院校及列入“211工程”的地方院校中引进统分和并轨招生的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没有集体户口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接收的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其户口可以落到毕业生服务中心的集体户口。2001年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接收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达到6000多名。
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一家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郭延生说,公司以前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需要的人才,从1999年才开始直接面向高校招收毕业生,今年从学校直接接收了60名左右的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是外地高校的研究生。他说,市政府为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政策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北京,能够进入外企、成为“白领”一直是许多大学生的梦想。
来自南京的舒小姐只有大专学历,闯荡京城的四五年中,换了不下七八家公司,全部都是非公有制企业。她说,她喜欢外企的工作环境和节奏,人事关系就放在外企服务集团,档案、社会保险都有人管,政府的政策和各项服务很配套。据了解,由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专门服务的非公有制企业就有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超过40000人,其中70%的员工学历在大专以上。
买车置房换汇子女上学都不发愁
“海归派”来京创业有“绿色通道”
2000年5月,一项新的政策吸引了众多海外留学人员的注意,这个总共只有25条的《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被普遍认为是市政府开辟的吸引“海归派”来京创业的“绿色通道”。
说它是“绿色通道”,因为它在户籍管理上突出了来去自由;在工作方式上,强调了灵活多样;在创业政策上,给出了方便实惠。按照这个《规定》,留学人员可采取技术资金入股、创办租赁企业、开展学术交流、承担科研项目、进入博士后工作站、派驻海外工作以及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兼职任职等多种方式在京创业或工作。
“绿色通道”开辟一年半以来,已引进各类人才740人,其中,有500多名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进入了非公有制企业。这些来京创业和工作的留学人员,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大都来自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从事的行业是北京急需发展的行业,他们是发展首都经济紧缺而急需引进的人才。他们来京创业工作后,大部分都在单位担任经理或部门负责人,是单位的重要工作骨干。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留学人员服务中心李布博士直言不讳地说,中关村园区内的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绝大部分属于非公有制性质。在这片孕育着创业种子的土壤里,留学人员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雁。目前,仅海淀园就活跃着160多名各路“海归派”,由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1800多人。
政府开通“绿色通道”引来人才,留学人员创业得到实惠,互利互惠,何乐而不为?买车、买房、换汇、社会保险、子女就业,这些本是个人最关心的事情,却都让政府部门一一想到了。
买车,根据最新颁发的《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实施办法》,留学人员只要在国外的一所正规大学(学院)学习、进修、从事科学研究及进行学术交流一年以上,毕业后一年内,拿着中国护照来京定居工作,就可以在入境后半年内申请购买免税国产小轿车一辆。
买房,一般人买经济适用房要看家庭收入,留学人员不需核定家庭收入,可凭《工作居住证》到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办理购房登记和备案手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标准按每户建筑面积最高不超过100平方米或购房总价款不超过40万元人民币执行,超过部分补交10%的综合地价款。
换汇,留学人员只要是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创业、工作取得的合法人民币收入,就可以凭相关证明材料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汇出。要是想直接带出去的话,购汇时向银行申请办理《携带外币出境许可证》,出境时向海关申报并出示此证。取得国外长期(永久)居留权的留学人员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取得的人民币投资收益,可以凭相关证明材料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汇出。
没有职称也不用发愁。对在国外未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根据其在海外的经历和学识水平,直接确定职称,并享受相应待遇。
子女上学,到居住地管片学校直接办理就读手续。一时没有办理引进手续的留学人员,子女可以先借读,并免收借读费,联系中小学就读有困难的,找教育行政部门,由其协调安排。
社会保险,符合参加社会保险的留学人员及配偶,由档案存放单位到其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留学人员出国前、在国外期间和回国后的工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连续工龄视同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
除此以外,“海归派”创业,还能得到政府资助。今年9月,市政府对32名留学人员的科技项目进行资助,总金额达119万元,最高资助金额达10万元。经市政府批准的首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评选活动目前已进入候选人员公示阶段,届时,将有20名创业有成的留学人员获此殊荣。
用人所长措施激励保持合理流动
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管理值得借鉴
通常情况下,数字总是显得更有说服力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对首都经济建设的贡献从数字中可见一斑:
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比重从1995年的19.6%迅速上升到2000年的3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5年的40.2%上升到2000年的58.4%。在全市区县的财政收入中,非公经济提供的份额在10%以上,最多的达50%以上。
非公经济中从事服务行业的网点达20多万个,占社会服务网点的80%,由非公经济供应的农副产品数量占全市供应量总量的80%。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经济企业以承包、租赁、参股、买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了优势互补。截至2000年底,有5285户公有制企业实行了改组改制,市工商联772户会员企业吸纳下岗职工达3.4万人次。
据统计,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已达1.6万个,占非公有制企业的21.6%,其中,海淀区非公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到非公经济企业的42%。
经济的活跃、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对人的有效管理。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形成的具有鲜明市场特征的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确值得借鉴。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企业的所有职位都以岗定人,用人所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优胜劣汰;比如分配机制灵活多样,以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企业做出较大贡献者,委以重任,对业绩平平者,决不会因资历、职称、学历等因素给予照顾;比如采取实用的激励措施,给骨干人才投保、提供休假等奖励,积极建立和发展企业文化,满足就职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大家的荣誉感,等等。
叶氏集团,每年员工的流动率保持在20%到30%之间,即使干得好的员工,企业也可能到期不续签合同,空出职位让给更适合、更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以此保证企业实现持续发展。集团办公室林主任这样看待自己企业的用人之道:“我们用人的标准就是人尽其才,适合在哪个岗位的,公司一定会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不管专业是否对口,不管学历高低,更不管是本地人才还是外地人才。实践证明,保持员工一定的流动性,不仅没有失去人才,相反还源源不断地得到人才。”
当然,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对人事政策、法规了解不够,引进人才方法不灵活,对人才还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执行社会保险还不到位,非公经济党建工作还较薄弱等。据了解,针对以上问题,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部门已经提出了改进意见,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一定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非公经济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纳入首都人才整体开发的战略之中,特别是要抓住加入WTO的大好机遇,积极引导和培育非公经济人才的发展,创造更适合非公经济人才发展的环境。(本报记者张靖 本报通讯员李永寿 陈岩)
   订头条新闻送千元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