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庐江电 “别的地方搬家都是欢天喜地,我们这里却是愁眉苦脸,被逼无奈。”昨天下午,家住巢湖南岸的庐江县许桥乡界河村农民李千上指着远处湖面上的渔船说,“10年前,我们家的房子就在那里,因为巢湖南岸崩塌,有的人几十年不到已经搬了三次家。”据介绍,最近的一次全村迁徙是10年前,这几年都是零星地搬家。不仅如此,界河村的人均耕地也由以前的1亩多下降到目前的0.3亩左右。
界河村是崩岸灾害最大的两个行政村之一。昨天下午记者赶到这里时,与巢湖美景相对应的是岸边的凄凉景象——湖边的土坡像被刀砍斧劈一般,滩涂地上“沉淀”着很多冲毁的树根;坍塌的土坡上,许多民房人去房空,湖水拍打着断壁残垣。很难想像,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居住着很多村民。
界河村只是庐江县沿巢湖南岸村庄的一个缩影。庐江县环保局局长徐耀华介绍说,巢湖南岸庐江段全长26.8公里,跨4个乡镇17个行政村,目前崩岸已宽达300多米。崩岸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害。一方面,崩岸造成每年损失耕地160余亩,另一方面,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年均入湖量33.7万吨,导致湖底淤积严重;沿岸被风浪冲刷,破坏了湖泊景观和植被缓冲带,加速了湖泊的衰老进程。与此同时,界河村和白山镇的枣树龙、下段、荀村、站后等数个村庄,水进人退,被迫迁徙。
庐江县环保局的朱红兵曾和局长一起多次进行实地调查。据他介绍,许桥乡和白山镇的情况严重与当地湿地退化有关,另两个乡镇则因为湿地保护较好受灾略轻。
根据庐江县环保局的规划,今后几年将加固湖岸,建设滨湖大道,杜绝泥沙入湖,减轻巢湖淤塞和污染负荷;建设南岸湿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发展湿地生态型经济。“但这一切的投入太大,迫切需要有关方面的支持。”徐耀华说。
采访手记:本报昨天报道的马鞍山丹阳湖变成“丹阳河”是人进水退,今天的巢湖南岸则是水进人退。一正一反,均能见到湿地退化或消失,论证的也是同一个道理:我们的生态并不和谐,甚至潜伏着危机;人与自然从来就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共存共亡的关系。
(本报记者杨杰实习生蒋勇)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