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清脆的槌声响起,国外大商场、大超市也做好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准备。这些“洋”企业名气都很大,市场也做得地道,本土商业企业实在不敢小瞧。经历数年惨烈的价格战之后,细心的消费者在2001年嗅出了些与往年不同的“味道”:
临近元旦、春节,往年正是商家置办年货、打折促销、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然而今年,省城除几家平日经营不太景气的商场为完成全年销售任务开始“大甩卖”之外, 铺天盖地降价场面迟迟没有出现。
就在省城消费者紧捏着钱袋观望时,临沂市的消费者们却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实惠”:12月19日,台湾润泰集团与济南人民商场合资的大润发超市,首次把扩张的触角伸出济南,投资400万元兴办的上万平方米的临沂大卖场正式营业。此前,在去年9月至今年5月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大润发已经成功在济南市区开办了3家大卖场,今年年销售额预计可达10亿元。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明年大润发将在烟台、青岛等地布点,加快扩张的步伐,使山东境内门店总数达到10家。其扩张的速度与“雄心”可见一斑。
与大润发不谋而合的是,济南银座商城最近的“重头戏”也是开分店:在开办了泰安分号之后,又把目光投向了东营、淄博等地,第二、第三分号不久就要开业。
其实早在数月前,各商家急速扩张、抢占地盘的迹象就已经显现:11月9日,济南蔬菜集团与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合办的大型综合超市在省城南部开业;9月中旬,济南人民商场德州店正式迎宾;青岛利群的诸城店、即墨店、莱西店,崂百的高密店、胶南店也相继营业或即将开张。
来自省贸易办公室数据表明,我省商业连锁增长迅速,目前已发展各类连锁公司130多家,门店2000多个,其中大型超市80多家,比上年增加近10家。
零售业面临重新“洗牌”。济南市财贸办公室财贸二处处长刘和祥认为,1996年到2000年间,是同水平、同档次、同业态的本地商业企业之间同层次的“硬碰硬”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是吸引消费者的惟一最有力的手段,尽管百货商品的平均毛利已经从几年前的25%左右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经过5年的洗礼,前一阶段的竞争结果已初见端倪,本地商业企业初步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因此相对于往年的竞争和最快也要明年下半年才“开火”的新一轮竞争而言,今年可说是一个相对温和的“平稳年”。
可实际上谁也没闲着。大家都在为即将来临的新一轮更惨烈的竞争暗中叫劲。今年联华等国内零售强势企业的抢滩和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的虎视眈眈,让本地商业企业感受到了新的压力。显然,面临不同层次的竞争,价格已不是本土商业企业的优势。因此,在“大鳄”们真正涌入之前,寻找市场空白先入为主,把规模做大才是上策。
在各商家纷纷走出大本营抢滩周边市场之际,也有企业在发展新业态上下起了功夫。济南华联商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营了多年的百货业态后,今年开始经营一种全新的业态:在现华联商厦对面,一座占地49000平方米,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将于明年上半年开门纳客。集团董事长李茂年告诉记者,目前超市竞争已经白热化,购物中心业态在全市乃至全省则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其跟擅长经营百货的洋企业争夺同一块“食物”,不如错位经营。
省贸易办人士认为,本土商业企业除了在规模上做大做强,提高现有的管理水平无疑是当务之急。
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省城典型的传统商业企业,济南人民商场于今年11月份率先在市属商业企业中开始了“集中管理、进销分离、一级核算”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商场负责人说,改革虽然只一个月,但堵塞跑、冒、滴、漏的成效相当明显,仅进货一项,商场全年就可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山东经济学院周利国教授认为,入世后,随着我国对外资进入批发零售业的一些政策限制逐步取消,外商和内企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新一轮商业竞争无疑比以前的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外资要来,压力不可避免,但是本土企业大可不必忧心忡忡,如临大敌。毕竟外资从选址开店、到适应发展、再到盈利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这期间,本土商业完全可以在规模、管理等方面向外资赶学比超。省内企业不约而同把盲目的价格战转向基于自身实力基础上的规模战、管理战,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本报记者 王菁华)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