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任人事局长受到处理
今年11月20日,在立案调查了一年多后,云南思茅市纪委报经市委及地区纪委批准后作出决定:开除原思茅市人事局局长兼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文忠党籍,陈文忠同时还受到开除公职的处理。前后几天,现任思茅市人事局局长普志全也被“双开”处理。
尽管距曾轰动一时的思茅市青年市长谢韬案终审判决已1年多时间,这一被视为谢案“余波”的处理决定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事实上,自1999年底谢韬案发后,思茅市即开始对数十名违规招工转干、调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长达2年多的清理。12月18日记者赶赴思茅采访得知,清理工作远未结束,就在今年上半年,还有人被发现用的是假档案或不符合干部任用程序和标准,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也将根据群众检举进行清理。
记者得到的数据是,思茅市纪委经过清理,对违反干部人事规定的53人进行了纠正清理,其中清退22人,取消录用干部手续15人,取消大中专毕业分配手续、改办招工手续12人,取消干部身份待遇2人。此外,对违反规定吸收入党的14名党员,也区别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处理,有3人被取消党员资格,2人被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到目前,仍在清理调查的还有7人。
假干部的通畅渠道
陈文忠于1993年11月至1997年7月间从思茅市编委办主任出任市劳动人事局干部科科长、副局长、局长兼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他的这一履历与1993年8月从思茅市市长助理开始到1996年3月升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的谢韬的任职轨迹几乎同时运行着。经市纪委调查,陈文忠在任职期间,违反党的干部人事工作方针政策和组织人事纪律,先后办理了48人次的有关手续。从某种程度说,陈文忠成了谢韬“解放思想、特事特办”口号下的“牺牲品”,而最终任到市工会主席的杨明则是诸多假干部中的典型。
1996年3月,谢韬把陈文忠叫到办公室,说有个叫杨明的人,在经营管理方面有特长,市宾馆要这方面的人才,但杨明现在还没有工作单位,要陈作点“便通处理”。事后人们得知,杨明是1996年2月才经朋友介绍与谢韬相识。当时来自湖南醴陵的杨明在街头做小生意,其落魄时,还在打洛街头摆地摊卖过老鼠药。对于刚刚当上市长的谢韬来说,“人才引进”是其一个重大举措。谢韬表示要先在企业给杨明找个落脚处,“工龄要往前提”,然而,这就需要伪造档案及不同时期的印章。
陈文忠深知所谓“便通处理”的意思,他先找到市造纸厂作为招收单位,把杨明参加工作的时间填为1988年1月,伪造了全套招收手续,使其先成为一个“老工人”。杨明随后被正式转为国家正式干部。陈则着手准备将杨调入政府。1996年5月,杨被调入市政府办公室,7月6日即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11月8日兼任驻昆办主任,1997年4月当上市总工会副主席,1998年3月再任市政府副秘书长、接待处处长,1999年2月任市总工会主席。4年内竟有6次调动和任命。在写了申请书不到两个月后,杨明1996年11月成为预备党员,次年4月即成了正式党员,没有达到1年申请期的规定。期间,杨明的妻子也通过造假进了市审计局。
思茅市纪委在处分决定中认定,陈文忠亲自采取填补、涂改、变造印章的办法,在杨明夫妇招工表格上加盖了“思茅县交通工业局”、“思茅县劳动人事局”的印章予以认可。随后陈又亲自为杨明办理了转干手续,为其晋升职务创造了条件。
谭玺的政治生涯与杨明颇为相似,1977年11月因行凶打人被法院判刑3年的谭玺原在思茅地区竹木藤公司当木工。1986年离开原公司成为闲散人员。1997年3月,陈文忠为其伪造了行政10级、工龄33年的假档案,在这个假档案中,初中毕业的谭成了大专毕业生,在社会上自谋生路的9年时间,也被连续计算了工龄。谭摇身一变成了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老干部”。
“特事特办”成为幌子
陈文忠为谢韬之妹谢某办的则是“空对空”调动手续。陈从未见过谢某的面,当然也不了解谢的情况。但谢某是市长的妹妹,陈文忠自然需要特殊对待。谢某原是湖南一家企业的工人,却填写了干部转正定级审批表并加盖已作废的“思茅县社保局”印章后,将谢某转正时间提前到1992年8月1日,还填写了行政职务审批表和工资审批表,其科员任职时间提前到1992年8月8日,并作了假鉴定,形成一个完整的假档案。这个假档案的目的只是做一个跳板。
事实上,谢某从未在思茅市社保局上过一天班,但却作为该局在职干部,以干部商调形式发出商调函,被调往省经委的一个下属单位任职。据统计,在人才引进的口号中,仅谢韬的亲朋好友就被引进了12人之多,其中多人担任了关键岗位的负责人,如谢的同乡同学朱某某、黄某某调入后成了建委主任、土地局局长,而陈文忠成了疏通这一渠道的重要人物,方法则是造假或违反有关规定“特事特办”。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事,有时下午市委常委会就要讨论干部了,上午才布置组织部去考察;有时是市委常委会决定了,才通知组织部补充考察材料。
在谢韬案发后,有些假干部及所谓的“人才”先后因受贿、盗窃等犯罪行为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曾有这样一件荒唐事,一位已经担任局长被视为所谓“人才”的假干部,将自己单位的公车偷去卖掉。
多名假干部“蒸发”
记者在思茅采访期间了解到,在引进的“人才”中,有的假干部听到谢韬出事的风声后不辞而别,单位几天后才发现人已经没来上班。有的则是请“霸王假”,丢下工作神秘“蒸发”。
思茅市土地局下属的物业房地产开发公司老总姚某某在消失后,经过地市纪委派人到湖南调查才发现其真实身份姓谢,原是湖南的一个无业人员。此人在听到风声后很快“蒸发”,使其原单位工作衔接损失巨大,更主要的,有关部门发现其可能涉嫌经济问题。但在其调入思茅的档案中,却很难找到真实的履历。
如此“蒸发”的假干部还有几位,或是听到风声或在纪委的同志找其谈话后,就不知踪影。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在调入思茅市的过程中均有造假或违规的问题。
思茅地区纪委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这些人本来就没有“根”,自然也不会把干部制度视为严肃的制度和组织纪律。表面看,都经过了讨论,但实际上材料都是假造的。在这些假干部中,有开三轮车的,有当裁缝的,有被单位除名的闲散人员,这些人怎么可能有党政机关干部的基本素质呢?
干部任用的颠倒和错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思茅市整个干部选拨任免的高度频繁。据统计,从1996年至1999年5月,思茅市常委会共讨论任免干部1288人次,平均每年任免干部429人次,科级干部平均每人变动1.5次以上,有的2个月变动一次,甚至1个月变动2次。其中1996年共任免干部553人次。1997年任免干部352人次,1998年任免干部311人次。在任免干部最多的1996年4月2日,一天就任免干部72人。全市科级干部未变动过的仅有3人。
原思茅市一位领导评价说,“这些做法在全省都是少见的,思茅市成了一个政治特区。”干部中流传着一种开玩笑的说法:出差下飞机前,甚至上趟厕所回来都要问一问自己是否还在位。
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在那种混乱局面下,跑官、买官、骗官现象比比皆是,由于劳动组织部门负责人不讲原则,甚至成了“造假工具”,假干部的混入就变得比较容易。因为,干部人人自危,谁还敢过问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照干部任用程序呢?曾采访过谢韬案件的《思茅报》记者在分析这种现象时认为,干部不用心搞工作,不敢讲真话,只想着揣摩领导的意图,讨好领导,助长了不琢磨事情、只琢磨人、以人划线、看风头的歪风,严重破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干部招收、晋升、考核评价的是否标准,在那段时间发生了彻底的颠倒和错位,导致的后果至今难以消除。
值得思考的“内伤”
在思茅市采访期间,记者听到对谢韬的不同评价,也有人认为他工作有“魄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其任职期间的干部任用制度混乱而掺杂私人利益,影响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最终阻碍了思茅市的发展。地区纪委副书记李兴勇语气沉重地将此称为思茅市的“内伤”。
市纪委书记李初近年来主要负责谢案后的干部的清理工作,他告诉记者,至今还有人吐口水,他们的调查也曾遇到各种威胁,有人曾将装有子弹的恐吓信分别寄到了纪委和市委,妄图干扰清理工作。更主要的是,由于当时的混乱涉及面广时间长,清查工作十分艰难。
据了解,由于在组织人事工作上不要政策、不讲原则、不按规定办事,根本不考虑机构、编制和财政承受能力,给该市大中专毕业生、复退转军人、城镇待业人员安置带来了很大困难,给机构改革增加了巨大压力。
思茅市纪委在对陈文忠的处分决定中指出,陈身为党的人事部门的干部科科长、局长,不按党的组织人事政策办事,严重违反组织、劳动工作纪律,利用职权弄虚作假,伪造人事档案、涂改变造印章,欺骗组织,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人员招工、转干和调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情节严重,在全市干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已不具备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
采访中,思茅市有的干部指出,谢案中的人事组织工作混乱与当时一些领导干部不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讲学习、不讲政治、不讲正气,班子和监督部门监督不力有一定关系,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班子如何对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实行有效监督。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首先要用好的作风选人,才谈得上选得到有好作风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人事组织部门肩负着“把关者”的重任,思茅市两任人事局长的落马可谓教训深刻。
新闻背景
谢韬,1993年8月任思茅市市长助理,1994年9月任副市长,1995年7月任市委常委,同年12月任代理市长,1996年3月任市委副书记、市长,主持工作,年仅28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市长之一。
1999年10月,中共思茅地区纪委对谢韬立案查处,11月23日决定对其实行“两规”。2000年9月27日,思茅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受贿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2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1年。谢韬不服提出上诉,同年11月24日,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杨光宗胡敏张明)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