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最近向慈善事业开了两刀:一是调查希望工程假信事件,二是跨国调查“中国妈妈”胡曼莉。据该报记者调查,我国第一个私人办起中华绿荫儿童村、12年间收养数百名孤儿的胡曼莉,被人告上法庭,指称她以孤儿的名义聚敛钱财,账目混乱,假公济私,借慈善事业实现个人的名利双收。
一位跟随胡曼莉十余年的工作人员,看完报道后忍不住失声痛哭。更多的人则怒不可 遏,甚至决定从此不再捐出1分钱。慈善事业最需要的诚信受到严峻挑战。
报道称:“无论她是魔鬼还是天使,如此复杂繁难的事业完全倚仗一个人的良知去完成,实在是一场可怕的冒险。”
有关胡曼莉的感人事迹,媒体曾经说得太多。不能否认她遭受的痛苦和委屈、困难和挫折,家庭破裂,女儿辍学,积劳成疾……
但问题也许正出在这里!因为她给人们树立了一个无私母爱的形象,所以这个形象不容指责,不容置疑,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以及任何个人都不能、不敢轻易说个“不”字。曾经有过两次对胡“不利”的报道胎死腹中。长期以来,社会舆论评判一个好人,往往只注重其外在的“好”和“大公无私”,只注重且大力宣扬其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却很少关注其个人内心的人性本能。个人的种种缺点被掩盖,个人的种种合理需求被淡化甚至漠视。只要树立起一个道德和良知的形象,人们就放心大胆地让他为所欲为,而从来不问监督和制约,以为只要他的本质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一切就是无需质疑的。许多名噪一时的“社会良知”、“道德楷模”,最终走向夕阳落日的英雄末路,往往都能找到这样的一条发展轨迹,从“大公无私”到“小公大私”、“假公济私”直至滥用社会爱心为一己谋私利,几乎成为难以摆脱的宿命。
小至个人是如此,大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仅凭其目的的伟大和个人品德的伟大高尚都是远远不够的。君子国的理想堕落为小人国的现实,理想国变成虚妄的乌托邦,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车载斗量,何故?太相信个人魅力个人品德,太迷信道德力量和高尚目标的缘故。
由此我们知道,任何事情仅有道德、良知和爱心都是靠不住的。迷信高尚目标不如指望正当程序。指望个人的自觉自律,不如指望外部的规则约束;指望个人的道德良知,不如指望社会的清晰透明。规则、制度永远比个人的道德、良知更重要。从人性本善出发,进行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不如从人性本身的弱点出发,进行安全化的制度设计。我们有许多激动人心的制度、规章,为什么往往会流于空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太相信个人的道德自律,太依赖个人的“良心保障”,却不从根本上的“制度保障”下功夫。由此我们也知道,一个人,不管他是圣者还是贤人,不管他品德多么高尚,不管他“动机”多么伟大纯洁,只要他涉及公共利益,也都无一例外地要随时随地接受权力的制约和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监督和批评。(童大焕)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