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鸿胪井刻石遗址。现碑(有圆圈者)为日本侵略者所立。张福有摄 旅顺博物馆藏唐鸿胪井刻石复制品拓片。
记载东北三省归入大唐的刻石被日寇掠走近百年
花甲教授欲组团赴日讨国宝
王仁富希望通过本报寻找唐鸿胪卿崔氏后人
一块刻石记载着东北三省在唐开元二年归入中国版图的一段历史,现在它却摆放在日本皇宫。一位年过花甲的老教授为刻石已奔波七载,余生唯一的心愿是让这块被掠夺到异国的刻石重归故里。近日,这位老教授来到本报,希望通过本报寻找与刻石有直接关系的崔氏后人,然后组团去日本要回刻石。本报记者数日跟踪采访此事。
2001年12月23日下午,吉林白城师专的王仁富教授来到本报。白发稀疏的王教授风尘仆仆的样子,身未坐定就说希望通过本报找到崔氏后人并前往日本要回一块国宝级的刻石。
耻辱
日本掠走珍贵刻石
王仁富向本报记者讲述了缘起于1271年的那段历史。
唐以前居于现东北三省的族“震国”原来是臣服于当时的北方契丹族,唐朝日趋强大后,他们改为臣服大唐王朝。据《旧唐书》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31年),唐王朝派遣鸿胪卿崔前往册封该族首领,并把该国设为忽汗州,隶属大唐管辖,并每年向大唐进贡。
使臣崔一行人马,出长安、经蓬莱、渡渤海、抵旅顺、至旧都,不辱使命,从此辽东热土归入唐朝版图,成为大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年,返京复命的崔行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时,在旅顺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并在井边高处褐色驼形巨石上刻下“敕持节宣劳使鸿胪卿崔忻(“忻”字作动词,意为“开、挖掘”)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三行文字,把出使活动记于贞石,这就是在东北地区极负盛名的唐鸿胪井刻石。世事沧桑,到清光绪年间,井已湮没,而刻石独存。
至1908年,该刻石被日本侵占旅顺海军司令富冈定恭掠夺到东京,作为战利品献给日本天皇,现藏在东京都千代田区皇宫建安府前院的石亭中。从此石落他乡,中国人再也没有见过它。“最可气的是侵略者还恬不知耻地撰文公开为自己的强盗行径树碑立传,现在富冈定恭刻有如何掠夺刻石的碑还立在旅顺黄金山鸿胪井的原地”。说到这里,王仁富教授非常激动:“这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
价值
民族统一珍贵实证
早在1979年就开始对东北地区的碑刻进行研究的王教授曾任职吉林白城师专,现已退休,他还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学会会员,中国索引学会理事。1994年,他接触到这段碑文,反复考证后发现400多年来中外学术界因断句缘故一直将“崔忻”误为人名。由这段正名他开始了对鸿胪井刻石的进一步研究。在研究鸿胪井刻石的日日夜夜,“我对那块石头和崔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1994年第一次到黄金山故地的时候,我见不到我要研究的刻石,只见到日本人立的如何掠夺刻石的碑,我们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近100年,那块刻石作为我国民族统一的实证,难道我们不应该要回来?!”
奔波
靠救心丸维持生命
王教授开始寻找崔后人,计划组团到日本要回那块刻石。
他北上黑龙江南下北京,到图书馆、档案馆找资料线索,最狼狈的时候住过15元一晚的地下旅馆,他还往陕西西安、华县、河北石家庄等崔姓比较集中的地方发信寻找崔氏后人。
两年前,与他青梅竹马的夫人病逝,无儿无女的他成了孤身一人,2001年10月份,他在当年刻石所在的黄金山度过了60岁生日后,就背起背包,沿京广线南下广州寻找崔氏后人。坐火车,吃方便面,一路辗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
记者发现,王教授的背包里装的大多是寻访的资料证据,还有两个大的塑料壶。王教授不好意思地说,一个壶是喝水用的,一个是要“方便”时找不到地方时用的,“年纪大了,就有这个毛病”。包内还有一小瓶救心丸,王教授说,刚出发的时候,每次吃两粒就管用,现在要吃到六粒。“我现在退休了无牵无挂很自由,但身体很不争气,也不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能不能办成这件事!”
王教授说,累的时候,的确想过放弃,自己的退休金一个月是1600多元,无牵无挂的,完全可以在家安享晚年。“要办一件事有10个理由,不办一件事可以有20个理由”,王教授告诉记者,余生最大的愿望是要回刻石。
王教授告诉记者,日本对东北三省的侵略还烙印在他们这一辈人的心中。他1941年出生在当时的伪满洲国,亲眼见过“一个村子的人都被杀光了,其中有我的亲属;日本人战败撤走时,还往粮食上撒毒药,咱们的人吃了就死”,王教授说,“这些伤害是永远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
“现在,我并不憎恨日本人。我搞研究,接触过一些日本学者,他们都很友善,对于好东西,他们很识货、很喜欢,另一方面又很想要”。王教授如是说。
感叹
最受不了的是冷漠
“这一路下来,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冷漠!”王教授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他想找到崔氏后人要回石头的心情比较急切,可经过两个多月的寻访,他觉得找回民气比找回石头更重要。
刚开始的时候,他到有关部门去联系,得到的答复让他心寒:“王教授,这是您自己的项目,不在我们的工作计划之内”。“到中山市,我特意参观了孙中山故居。不管姓不姓崔,每个中国人都有权利要回刻石,如果每个人都像中山先生那样,咱们就有希望了”。
对一路上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王教授心怀感激,一直念念不忘:在火车上,一位年轻人听说了王教授的经历后,主动买10元的盒饭请他吃;在广州,没有便宜的旅馆,他的学生请他住在自己的家里,12月末离穗北上的时候,学生见他身上的衣服抵不了北方的寒冷,塞钱给他买衣服;在广州火车站,管理员见他疲惫不堪、走路踉跄,主动把他送到车厢;原计划到粤北南雄的珠玑巷寻找线索,火车到南雄时王教授犯病了,同车的一位年轻人主动请缨帮王教授查寻……
进展
找到两位崔氏后人
最让王教授高兴的是,这趟南下终于找到了崔氏的两位后人,而且,他们都很支持这件事。
王教授目前已找到的两位崔氏后人都在中山市,一位是中山市交通局崔振南局长,一位是中山的一位销售人员崔明远。王教授找崔振南说起这件事,当时崔翻出家谱一查,发现自己家谱始记于后汉到晋代年间的崔质,与唐鸿胪卿崔属于同一个祖先。崔明远也是通过家谱得到确认,他们都表示支持王教授的行动。王教授说,自己个人寻找的力量毕竟有限,他希望通过本报在广东的影响,寻找到更多的崔氏后人。
2001年12月31日,王教授返回东北白城的家中。记者拨通他家电话的时候,王教授刚进家门不久。他说寻访行动又有了进展。崔祖父所在的河北石家庄有关方面也已经给他回信了。在北京,他找到最初参与这件事的6个人,有自己的学生,有报纸的编辑,大家决定成立一个鸿胪井刻石研究会来推动要回刻石的行动。
专家
要回刻石应有希望
王教授计划下一步召开鸿胪井刻石研讨会,到福建沿海寻访崔氏后人。“我还准备给日本天皇写信,就说说我这样一位中国学者研究鸿胪井刻石,一直见不到它,我得要回刻石”。
对能不能要回来,王教授说,中国的流失文物在国外的多是放在博物馆里,像这样放在皇宫中的很少。如果咱们中国人人人都关心这件事,希望就大。
记者就此事询问有关专家,据介绍,按照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促使文化财产送回原有国家或归还非法占有的文化财产政府间委员会章程》,流失的文物若能证明其所有权且是在150年内被非法掠夺的,是可以要回来的。
-新闻链接
百万文物流失异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物的流失无异于国土的沦丧”。王仁富教授多次引述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北大教授俞伟超曾说过的这句话。他说,中国流失在外的文物数以百万计,鸿胪井刻石不过是其中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仅就绘画而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多,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顾恺之《女史箴图》的最早摹本就在此处。而瓷器,则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吉美博物馆的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敦煌拥有的宝藏不计其数。而今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0000件;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物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数字无从估量。 本报记者成因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