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新春,小浪底人除了喜获7年主体工程完工的消息外,还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3万多只候鸟落户小浪底。
这可乐坏了建管局环保处的同志们。“我们总算等到了这一天,10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小浪底将变成鸟的天堂。”负责人动情地说。
说起小浪底,大家都略知一二:它是黄河的大型枢纽工程;它由世界银行贷款11亿美元;它聚集了51个国家的700多名专家和上万名中国建设者;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国际招标工程。但小浪底人10年书写绿色答卷的故事一直鲜为人知。
小浪底施工区地处河南孟津、济源两地。此处曾是出血热、疟疾、脑炎的高发病区,加上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期人员多,极易给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一旦工程开工,几千人甚至几万人会在短时间内聚集施工区,如果管理滞后,常会发生因污水、垃圾污染而引起的一些流行性疾病。这在国内外都有惨痛的教训。为此,1993年小浪底建管局专门设立了资源环保处。在企业设这样的部门,小浪底是国内首家。
小浪底率先把环境保护条款列入工程合同,并与工程监理同步进行环境监理,开创了我国水利水电施工环境监理的先河。
资源环保处的担子真不轻,“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要把这些事管好,环保处织了一张特殊的网:9名国内外专家组成了国际咨询专家组,每6个月对环保工作进行实地考察;12名环境监理工程师每6个月写一份“环境监理报道”,提交国际咨询专家组和世界银行官员评议;环境监测队伍对水、气、噪音、土壤等进行不定期监测,为业主抉择提供正确的依据。7年来,每月第一个星期一的“环境例会”雷打不动地开。
参与环境管理的专家和专业人员达上百名,环保的合同签了几百份。“要把环保合同像圣经一样来读。”负责环保的同志频频向记者提起这句话。
正是有了这本“环保圣经”,小浪底出现了许多新气象:75吨位的大型汽车行驶在工地上,看不到多少灰尘,整个路面湿不起泥,干不扬尘,因为每隔1个半小时就会有洒水车给路面洒水。一辆洒水车一天要跑6趟,洒水180吨,仅大坝这一个标就有洒水车6辆,仅一条施工主道的日耗水量,就可供一“三口之家”用上4年。
工地上材料物资码放整齐,没有大家司空见惯的工地上的脏乱。因为,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物都要特殊处理,该回收的回收,该掩埋的掩埋。
修车时,废油滴在路上,立刻就会有人将这块土铲走,再拉来新土铺上。
工地上,有人渴急了,低头就喝自来水管流出的水,不用担心闹肚子。因为,水经过了最先进的技术处理,水质化验员每隔8小时进行一次化验。
每个月都会有人对施工区的老鼠和蚊蝇密度进行本底值调查,一旦超标立即灭杀,主体工程建设7年间,施工区未发生一起传染性疾病。
为了保证洞内施工的空气质量,规定禁止汽油车入内。一家联营体从北京买回20部汽油工具车,不得不按合同条款全部该装成柴油车。
在营地上,工人们的菜盆在开饭前都罩上了塑料纸;工人们就扎营在黄河边,但他们洗浴后的水却偏偏要绕很远的路经净水池后才流进黄河。
为了环保,小浪底还搞了一场“厕所革命”。在“干打垒”的年代,地上挖个坑,四面围圈竹席就成了厕所。即使80年代大型水利工程,也以河道边坡上的悬空式、吊楼式厕所为主。在小浪底工地,踩不到“地雷”,却能看到很多的“WC”,按照环保要求,它采用了水冲式厕所,并由专人打扫,每天由抽粪车清洁便池,并把粪便专门运往指定地,用先进的进口生化处理系统处理。
10年内,小浪底植树130多万株,生活区绿化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按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人均5.5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小浪底人均达80平方米,算是不折不扣的“绿色庄园主”。
“谁说我们筑起的仅仅是一座大坝,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在建一座大花园,而且我们还将继续干下去。”———环保处的同志如是说。本报记者从玉华通讯员刘凤翔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