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开放的上海成为越来越多海外留学人员的归国首选地,如今,已有2.5万名“海归派”在上海“打拼”自己的发展空间。
新的一年,他们有何新打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几位。
“今年最大目标:让我的科室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38岁的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 任冯波说。今年5月,全院就要接受市里验收。内分泌科原来基础薄弱,病例积累不够,留德博士冯波信心满怀:“现在我们科室平均月诊量2200多例,照这个速度,按时达标没问题。”三年前,他来到东方医院,科里只能开些简单的药,现在“三甲医院内分泌科要做到的,我们都能做。”
以浦东人“自居”的冯波“雄心勃勃”:今年,他参与一项上海市重大医学项目;由他主持的“社区糖尿病防治”课题,将进入“上门服务”阶段;作为浦东内分泌学术组组长,冯波的“个人”目标是成为上海市糖尿病学会的一员。
上海海的控制系统公司技术总监何勤奋这几天一直“泡”在公司,制作投标标书,这次他“锁定”的是三峡高坝升船机自控设计方案。新年“第一炮”,何勤奋希望能“打响”。要知道,他今年的目标是完成8000万元的产值,比去年翻一番。这个目标不低,何勤奋却信心百倍:“我们的牌子已经打出去了,现在进入了收获期。”就在去年,公司创造了两个第一:开发成功国内第一台600吨龙门吊,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变频技术的5000吨升船机。
四年前,留学英国10年的何勤奋放弃了一家名列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的高级职务,选择了上海这家民营企业,这次冒险,何勤奋至今不悔:“在上海,高新技术有前途,我没看走眼。”
“我开发的肝平胶囊马上就要作为国家二类中药新药上市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留日博士刘平告诉记者。这是他承担的“八五”攻关项目的成果,已经取得专利,而他担纲的一项“九五”攻关项目年内也有望“结果”,再开发出一种新药。尽管行政事务不少,刘平依然“钟情”科研工作。今年,刘平给自己定了一份科研“菜单”:完成手里的“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拿下上海市“中西药抗肝纤维化干预”课题,启动中医药临床规范化研究……
本报记者金柯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