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灰黄色的煤球灰、烂糟糟的塑料袋、枯朽的断木加上黑乎乎的棉絮……这样的“景观”在国道合(肥)六(安)路两旁的绿化带上随处可见。昨天上午,陪同记者采访的合肥市公路局路政科负责人不无忧虑地叹息道:“国道、省道已经成了垃圾场。”
记者现场采访所见,也印证了“国道省道成了垃圾场”之说绝非危言耸听,就合肥市公路局南岗工区而言,该区负责从合肥大铺头到肥西小庙段全长15公里的合六路路面养护, 每天要出动30多名路政工人、两台清扫车和四台小四轮车在路面上清扫垃圾,平均每天清扫的垃圾至少在25吨以上。据了解,该局共有11个像南岗这样的工区,这些工区日常的最大工作,已经演变成了清扫垃圾,这些道路包括合六路、合(肥)淮(南)路、合(肥)安(庆)路和合(肥)马(鞍山)路等国道和省道,保守估计,每天,该局路政部门清扫的生活和建筑垃圾达250吨以上。
垃圾来源于道路两旁居民的随意倾倒。前天上午,记者在合六路上看到,公路沿线的绿化带上到处都是垃圾,在肥西小庙镇合六路的一个岔口处,一家小吃门点倾倒的煤球灰等生活垃圾就整整堆了一大堆。路政部门有养护公路的责任,居民在路上倾倒垃圾后,路政部门只好迅速将之清扫干净,如此一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路政部门清扫越干净,公路沿途居民倾倒垃圾时就越有恃无恐——反正倒了有人扫,不倒白不倒。除了生活垃圾之外,就是建筑垃圾,公路沿途的居民若是盖房或是装修房屋,公路的慢行道就成了理想的堆放建筑材料和垃圾的场所。南岗工区的路政工人说,有一次,小庙镇一户居民装修房屋,仅仅是装修拆卸物,路政工人就足足拉了两四轮车。
国道垃圾遍布,既有碍观瞻影响形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交通安全隐患。一位经常往来于合肥与淮南之间的个体司机说,驾车行驶在合淮路上时,时常有一些飘飞的塑料袋和纸屑飞到车前,影响视线不说,还经常把人吓出一身冷汗。为了解决垃圾问题,合肥市公路局进行了诸多努力,尽管该局每年都要为清扫垃圾额外花费100多万元,但该局仍尝试着与合六路经过的蜀山镇和小庙镇沿途居民协商,由公路局出资建造垃圾处理池,供这两地居民堆放垃圾,然而这两地却要求公路局在建垃圾处理池之外,每年还要给付两地一定数量的垃圾清运费用,结果只好不欢而散……
“国道成了垃圾场”,这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了面前,业内人士认为,要还洁净于公路,既需要公路部门的长期努力,还取决于公路沿线各级部门和居民的重视和支持程度。(通讯员吴克安韩淼本报记者许烽城文)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