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市一家新开张的民营医院一纸招聘启事,居然引来上万封求职信,其中,上海本地医院医生占了近三分之一。还是近日发生的新闻:卫生局长在一次会上慨叹,新投资建造的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交流医生数至今寥寥无几。
上海医生流动之心渴望热切是事实,但流动现状冷冷清清也是事实。
同时,各大医院间又有一股“暗流涌动”……
大医院,流行“挖人战”
“暗流涌动”即指上海大医院间的“挖人战”:这种挖人,一般由院长与被挖医生个别接触。大医院院长的目光焦点十分清晰:学科带头人,尤其是自己医院实力较“软档”的学科。
一家医院从某三级医院挖来肾脏移植一整套班底后,这一原本缺门的学科就此发展起来。某家三级医院尝到的甜头更明显:挖来一位介入治疗专家后,学科得到规范发展,14种介入治疗全部开展起来,还获得了市临床成果三等奖;挖来一名心胸外科专家后,胸外科手术量一年翻了三番;挖来检验科主任不久,新开出了25个检验项目。“得人才者得市场”因此成了院长们的共识。一家大医院的院长因此明确表态:“若有人要挖优势学科的带头人,就是出100万元留住他,我也愿意。”流失学科带头人,流失的便是垄断的医疗市场。
那么,挖人究竟靠什么?通俗来讲,“给位子、给房子、给票子”。粗粗估算一下,从上海三级综合性医院挖个人,成本大约在30至50万元之间,包括解决住房和科研启动经费等。除以上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才“腾位子”。位子如何腾?市六医院有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做法,先在全院公开评估每个科室实力,将学科分为优势、一般和需抢救学科。院长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引进需抢救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一,没合适人选的,宁缺勿滥,空出位子等待合适人选;二,为引进人才挪出位子,像肺内科原主任就让出正职,为引进人才担任副手;三,新组建科室,增加“位子数”,医院设心胸外一科和心胸外二科两个科室,让引进人才与原有专家齐头并进。华山医院还设置了终身教授制,让一批高级专家让出行政位子,给了引进人才极大的发展空间。
“挖人”成效不错,但院长们还是坦言,这类仅靠“圈里人”介绍,没有专门人才职业机构介入、没有一套完整配套机制的“挖人”,往往不能“挖到最好最合适的”。
年轻医生,不往“低处”流
去年底,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曾举行过一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后重新择业洽谈会”,反差强烈:市级医院摊点前人头济济,一、二级医院摊点却冷冷清清。
“市级综合性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流动制度”其实是良性的人才流动举措:即由13家市级综合医院培养一批青年住院医师,培养期为三年,这13家医院可根据需要优先录用,而另有20%的住院医师将流向市级专科医院、各区县卫生局所属的一、二级医院。这一培养制度优点有二:一,在年轻医师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不是进了大医院便可保终身;二,客观上,它收到了大医院为小医院培养人才的效果。但是,这个原本应该把年轻医生“吓一大跳”的举措,却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应。为什么?今年恰是这一制度出台后医生分流的第一年,可是,200个住院医师中流动了几个?少得可怜。大部分依旧窝在大医院里。没有了分流,竞争性当然体现不出来。一位院长这样剖析:如果到了第二年还没有住院医师分流的话,这一制度就等同虚设了。
年轻医生为何流不动?观念是大问题。不少三级医院院长在培养之初,便扣着自己需求的住院医生数培养,没多余的医生,何来分流?至于原因,一,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将来分流时可避免做恶人。很多一、二级医院院长不明就里,还盼着这批年轻的住院医师呢,在洽谈会上,岗位数与应聘人数甚至达到了5比1。“可是,我们尚未伸手,人已经没了。”当然,年轻医生也有其观念问题,大医院牌子硬、名声响,对事业发展更为有利。
但是,年轻医生应该看到:“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已是事实,医院与年轻医生间签订的合同一般只有两三年,聘用人员的档案也全部托管在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一朝进了医院门,一生都是医院人”,在年轻医生的观念中,实在不该再存在了。
双休日,好医生往外地“流”
双休日,找好的开刀医生有点难。为什么?好医生忙着赶飞机去外地开刀呢。一位熟识的外科大夫透露,一个月几次这么“流”,利益颇丰。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优秀医生是否可以合法兼职?先不谈论飞行兼职,把眼光暂且锁定在上海市区的兼职。上海曾经有过相关规定:二、三级医院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可做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挂牌家庭医生。其它鼓励大医院医生向低层次医院流动的政策包括:二、三级医院临床医生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下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半年;鼓励二、三级医院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编制及人事关系可保留在原单位。
优秀医生资源实在有限,否则也不会有“挖人”现象的产生。如何将优秀医生的资源发挥至最大化?有些医院已经先走一步。黄浦区中心医院王牌科室“石氏伤科”,日前到老西门社区卫生中心开出了专科,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了名医坐堂。在这一流动中,医生编制不动、人事关系不转,因而“流”成功了,如果是以前概念中的换单位,恐怕名医绝不可能在社区卫生中心出现。黄浦区妇幼保健院将妇产科开到了昆山中医院,用的也是这种方法,由于病人数的增加,医生还每月提高了1000元收入。
目前,上海一级医院中多为中专毕业生,区级医院中大专毕业生也占了近一半,要在短期内大规模提升医生的水平并不容易,这种柔性流动是可行之策。
药方:变暗操作为明操作
药方一:“挖人”应从“暗箱操作”变为专业化操作,让专业的猎头公司介入,在医生专业水平评估、薪酬高低确定等方面,实行规范化、市场化、公开化操作。
药方二:卫生行政部门应提供切实可行的医生兼职制度。这种兼职应建立在“注册医师”制度基础上,而且,要有一定的公开性。
药方三:在流动中寻求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最根本的。住院医师匮乏,黄浦区中心医院就主动创造了一种“流动“:不等三级医院分流,而是自行提供较为优秀的住院医师给新华医院培养,三年后,这些成熟的住院医师再回归医院。(本报记者张蕴)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