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宝大抢救: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1月16日16:03 荆楚网-湖北日报

  2001年6月18日,秭归新县城凤凰山的秭归地面文物迁建新址场地平整工程动工,我省三峡库区地面文物搬迁复建工程全面启动。

  12月12日,三峡重庆库区最大的文物搬迁工程启动,张飞庙搬“新家”。

  12月20日,宜昌望家祠堂复建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预计今年元月底完工,将成为三
峡库区最早完成拆迁复建的地面文物。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发电时间的逼近,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库区文物抢救,他们希望能抢在蓄水之前,保住地上国粹,救出地下珍宝。

  三峡文物是一部“中国实物通史”

  古老的三峡,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地下,有遗址、墓葬、石器等;地面,有异彩纷呈的民居、古庙、桥梁、碑刻等,种类之多,堪称世界奇迹。这些文物古迹跨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和唐、宋、元、明、清朝,时间跨度之长,堪称一部“中国实物通史”。

  1994年,为彻底探明库区文物的“家底”,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数名专家学者组成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小组,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任规划小组组长,组织全国3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数百位学者,对三峡地区文物开展了地毯式的调查。

  调查结果举世震惊。专家们共记录文物点1282处,其中有6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地点,8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古巴人遗址和墓地,470处汉至六朝的遗址和墓地,6处古代枯水题刻和数十处宋代以来的洪水题刻组成的举世罕见的古代石刻水文记录长廊,2处东汉石阙题刻和数十处唐以后的摩崖造像、碑碣、摩崖诗文题刻,近300处明清建筑物,包括庙祠、民居、桥梁等。

  文物保护者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

  此外,还有分布在三峡地区的古栈道、纤道和大量的土家族等民族民俗文物,这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航运遗迹和4000多年巴文化延续至今的活化石。

  专家们对三峡库区文物作了初步价值评估:三峡是中华古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旧石器和古生物地点的调查、发掘,将进一步解答人类起源等问题;新石器文化遗址研究,将丰富中华民族原始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命题;夏商周遗址可破解巴人之谜;秦汉至明清遗址则真实地反映了三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演变进程。三峡文物大抢救,就是巴楚“历史”大抢救。

  地上文物大搬迁

  经论证,三峡文物最终有1074处被列入国家保护规划,湖北有335处,重庆市的白鹤梁题刻、张飞庙和石宝寨,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单列为专项保护项目。

  三峡地面文物保护,国家确定有就地保护、搬迁保护和留取资料三大措施。

  就地和搬迁保护的重点项目有:重庆市云阳县的张飞庙,搬迁至云阳新县城对岸的磐石镇;湖北秭归县的屈原祠和新滩民居群,整体搬迁至秭归新县城的凤凰山;大宁河边具有1700年历史的著名古镇———大昌古镇,也将搬迁至几公里以外的新址;重庆忠县依山而建的石宝寨,是我国现存最高和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将采取筑围堤、加护坡仰墙的方法,就地保护;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涪陵白鹤梁题刻,是三峡库区惟一的国家级文物,重庆市正在对专家提出的就地建立“三峡白鹤梁石刻水下博物馆”方案进行论证。

  2001年12月20日,记者在秭归新县城凤凰山上看到,清中晚期的江渎庙已经开始复建。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副主任王风竹告诉记者,该县24处地面文物均将集中复建在凤凰山上,2003年年底全部建成。

  王风竹介绍,从1995年下半年至今,以省文化厅文物局、省考古所为龙头,湖北三峡库区已累计有全国各地的文物工作者2000多人次,高校师生200多人次,民工2万多人次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国家已累计为湖北文物保护投入3737.29万元。

  截至目前,我省已拆迁望家祠堂等11处地面文物,搬迁复建工作进展顺利;坝区内的杨家湾老屋,进行了抢救性维修;新滩民居群、石刻等70处地面文物,也进行了大量的测绘、摄影和拓片等前期保护工作。

  随着三峡文物保护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湖北省、重庆市都制订了《2001年至2003年的库区文物保护实施计划》。湖北省计划在2003年6月前全面完成135米水位线下的文物抢救任务;重庆市计划将对294处地下文物和159处地面文物实施抢救保护,到2003年年底,重庆市的三峡文物保护项目可完成一半以上。

  地下文物大发掘

  对地下文物,主要采取重点发掘、一般发掘和留取资料三种措施。

  2001年12月12日,记者先后参观了巴东旧县坪遗址、秭归官庄坪遗址等重要考古发掘现场。旧县坪遗址出土了一批六朝时期的瓦档和瓷碗,对研究巴东的建城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官庄坪遗址已发掘的文物涉及新石器时代、东周、明朝等时期,对研究香溪河流域的文化全貌具有重要意义。

  王风竹介绍,我省纳入保护的地下文物有217处,规划总发掘面积44万多平方米,勘探面积达138万多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发掘了官庄坪、楠木园、罗坪等重要遗址及卜庄河、古夫、庙坪等墓葬群。我省库区的发掘任务主要集中在秭归和巴东,目前已完成93050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勘探面积达421000平方米。

  三峡工程开工前,重庆库区完成田野考古发 文物专家正在进行石刻拓片。 掘面积1万多平方米,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已完成了40万平方米,出土了2000多件珍贵文物。

  王风竹告诉记者,按三峡工程建设工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时间只有10年至15年,如果以正常的工作方式,保护完库区文物至少需要50年。时间紧,任务重,每一个三峡文物保护工作者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目前,来自全国的70多路考古大军在库区展开了一场文物保护大会战。

  为抢时间、争速度、保质量,许多考古项目都采用现代技术,进行多学科合作:南京大学考古队用重力筛分仪和光透视粒度分析仪等先进仪器对张家湾遗址进行研究,推断出巫山大宁河从唐宋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特大洪灾,并发现这一地区一度出现过明显的高温期。在湖北库区的考古发掘中,省文物局三峡办从2000年起就引进了田野考古管理软件,实现了考古数据和资料的共享。

  三峡库区的考古工地大多在陡峭的山坡上,上下极为艰难,而考古工作者常常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住就是几个月。常年在野外工作,文物工作者都把库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每一件被保护的三峡文物,上面都浸透着文物工作者的汗水与心血。

  三峡文物古迹,上下数万年。随着抢救与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整个峡江地区文明的起源、发展,尤其是史前文化的脉络和巴文化的历史将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将会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湖北日报记者周芳 孔奇志 通讯员李雁 余萍)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闹元宵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