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海涓
这两天,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滨有教授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焦点,因为他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系列教材已经发到了黑龙江省的初、高中和各高校教师的手里。
副省长为新教材撑腰
昨天,正在忙于做出国前准备的王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谈到这部系列教材,王教授感慨颇多,他告诉记者,这部教材来自于哈医大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一个关于艾滋病的合作项目。
1998年底,“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来中国检查工作时,王滨有教授曾向他汇报过黑龙江省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这次汇报时,黑龙江省主管文教卫生的王佐书副省长也在座。正是这一次的会议,促成了“性教育”系列丛书的问世。
王教授向记者介绍,据他们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2000万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年龄普遍比上个世纪70年代提前4到5岁,婚前性行为也日益低龄化。我国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少年已达3亿之多,属于性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因此对这些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性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传播,已经是迫在眉睫。
2001年年初,在王佐书副省长的建议下,黑龙江省教育厅给哈医大下达了编写教材的任务,由王滨有教授具体负责,主持编写工作。
教材里都写了些什么
直到现在,王教授回忆起编写教材的那段日子时还十分感慨。为了使这部教材真正做到适应各个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同时也取得社会和教育专家的认可,王教授和其他的编写人员曾深入学校、家庭做了大量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让这些医学专家们触目惊心,同时也更坚定了他们要编写这部教材的决心。
在调查中,他们发现90%以上的家长面对儿子第一次遗精、女儿第一次月经来潮,不知该说什么,家长们都表示把握不好对孩子生理教育的尺度,说多了怕孩子受不良影响,说浅了又不足以解释清楚;不少学校虽然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但一涉及到性知识,老师就跳着讲,或者让学生回家自己看;许多学生通过录像带、黄色书刊等非正常渠道填补性知识的空白,可是这样又极容易引发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性暴力和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在大量详实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王教授带领其他编写人员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系列教材。教材针对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年龄段的青春期青少年,共分3本计30余万字。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对于初中的学生主要以介绍青春期性发育为主,配以简单的插图;而对于已经发育成熟和正在发育的高中学生和大学生则增加了性心理特点和障碍、性保健和自我保护,性伦理学,婚恋期性教育,性生活避孕等内容,其中针对大学生的教材达到了18万字,基本上能够解决大学生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所有问题。
王教授特别强调,这3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章节,即常见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及艾滋病的预防,它也是出版“性教材”的最终目的所在。
性教材订单源源不断
出版这套教材的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没有想到这套系列教材会这么“火”。这套教材的责编徐先生告诉记者,他们首印只有1万套,现在已经发到了各级学校的教师手里,但是这几天增订单仍然源源不断地涌来,看来开机进行第二次印刷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但是徐先生也告诉记者,现在这套系列教材还没有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因为学校教材的征订必须要符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总的教材征订计划,这套系列教材还没有进入计划之内。所以现在正在和黑龙江省教育厅协商,希望能够让学生尽早拿到这套教材。
今天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目前北京还没有类似的关于青春期“性教育”教材,但是相关的内容在生物和体育课程中都有所涉及。
谁来回答孩子的性问题
如何回答孩子的性问题,何时才能向孩子谈性,怎样教给孩子自我保护,如何对孩子的性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这是每一位父母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存在着只要教会青少年一些性生理知识就可以达到性教育目的等片面认识,各学校在开设性教育课程时,缺乏正确引导和科学教育方法,普遍将之演变成单纯的性知识介绍和灌输,笼统空泛的内容使青少年对性的知识渴求得不到全部满足,由此而引发的青少年性问题已十分突出。
东北师大儿童心理研究专家王小瑛认为,成功的性教育应使不同年龄的人都充分享受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全部性内涵。她告诫家长和教师在讲授纯粹性生理知识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分成不同的年龄段,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的性教育和性指导,让青少年得到较为完整的性知识,从而拥有健康的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以及健全的性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小瑛认为青春期“性教材”开了个好头,但是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程功摄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