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李素然)新春伊始,南京医界“爆”出新闻。华东地区最大的民营医院南通瑞慈医院,以“不容置疑”的条件和自信,将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现职内、外科负责人及有关专家“挖”至麾下。虽然院方及当事人口风甚紧,但经记者紧追不舍,日前这一消息已得到证实。这一事件,“刷新”南京医界“顶梁柱”人才只在大城市大医院流动的历史,在圈内引起不小的震动。
1月18日傍晚,记者冒着漫天大雪,来到南通瑞慈医院,专程采访了“不恋”金陵奔苏中的南京专家。
徐标,40岁,原南京某大型医院大内科主任,医学博士,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多项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知名心脏介入专家,现任南通瑞慈医院副院长。谈到来瑞慈的初衷,徐标坦言是这里的现代化办院思路、“不一样”的机制打动了自己,感到在这里工作很“值”。他告诉记者,目前所有在建的医院大楼和医疗设备,与原来所在的三甲医院相比并不逊色,有些方面甚至更先进,而医院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方式,使自己摆脱了在公立医院里繁杂事务和人际关系的干扰,一门心思搞业务,感到自己“真正是个专家了”。
嵇振岭也有同样的感受。与徐标同龄,原是同一家医院的大外科主任,嵇认为此番是个机遇,应当趁年富力强做点事。当记者问起“收入”这个敏感的话题时,嵇振岭说,瑞慈提供了高于原单位5~6倍的薪金,还有轿车、别墅等,并且已用合同方式予以明确。记者了解到,就在采访的当天,一辆价值近30万元崭新的“广州本田”轿车已列入嵇振岭名下。
考察过世界各地近80家医院、曾八顾金陵成功游说专家“跳槽”的瑞慈医院董事长、江苏著名民营企业家、省人大代表方宜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全国曾有6000多名医务人员报名应聘瑞慈,而目前除了南京的“一拨子”专家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医院、儿童医院都与瑞慈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
采访中,记者走马瑞慈,参观了这座占地260亩、投资1.5亿元、规划700~800张床位,预计今年3月底开业的超大综合型民营医院。楼楼相通的“空中走廊”和院中的直升机停机坪等“人性化”设计确让人耳目一新,而已投入运行的患者凭卡就医的“无纸化”数字终端网络,给人们就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据称,这套网络目前在江苏所有的医院中“别无分号”。
“掌门人”冷静对待人才流失
公立医院机制虽欠灵活,但有浓郁的学术氛围
对于此次名医被猎事件,各大医院的“掌门人”都表现出了一颗平常心。他们在评论公立医院体制、机制不如民营医院灵活的同时,并没有丧失对公立医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信心。
南京某大医院刘院长:这几位专家从我们医院离开,对院里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低调处理的方式,不希望这件事造成队伍的不稳定。WTO以后,医院的体制会呈“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趋势。由于公立医院有多年形成的负担,体制、机制上都不可能像民营医院那样“灵活”,因此在人才竞争十分残酷的这种大冲击面前,“公”与“私”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样是一名正高级专家,在我们医院里,年收入3.5万元左右,工作很辛苦,我作为院长,最多只能从科研经费、津贴上给予一定的条件,但很有限,不可能像民营医院那样开出几十万元年收入的条件,我也没这个权力。
但我始终认为,公立医院不会在竞争面前无所作为。我们也有很强的优势,有很优秀的学术平台,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多年的培养和打造,为公立医院专业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正因为如此,也有不少专家愿意到我们医院来。所谓“人各有志”,价值取向不一样,处事原则也截然不同。
南京某大医院丁院长:多年来,公立医院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工作和社会福利职责,像医保、危重病人抢救等,这些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老百姓从过去的“福利看病”到现在的“自己掏钱”,这个转变逼着医院去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我们虽是一院之长,有的时候却力不从心,很困难。体制、机制上的约束,使你无法放开手脚。
WTO以后,人才竞争是最残酷的,大家都会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进行利益再分配。对人才流动,我认为要有平常心,因为这是大趋势,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留住人才,最主要的是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创造条件让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与民营医院相比,我们不可能在年薪上搞“明码标价”,但是一项好的激励机制,同样能让人才释放能量。何况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严谨的科研气氛和品牌效应,足以让想有所作为的专家们跃跃欲试。我院最近从北京阜外医院引进了心脑外科专家王东进,不用高薪用机制,产生了很好的效应。因此,我对今后公立医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满信心。
“老少专家”言辞激烈评“跳槽”
江苏省肿瘤医院吴主任(66岁):无论做什么,不应当只看钱,要以事业为重。这几位正当年的专家离开原来的医院,如果单纯是为了钱,我觉得不应该。毕竟原来的学校、医院培养了自己。但如果这家民营医院各项条件比较到位,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所作为,我不反对。
南医大二附院陈主任(60岁):现在一些40岁左右的中青年的“专家”,本事不大,头衔很多,有不少还是“水货”,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老专家有看法。曾有人也高薪聘我,但我还是不愿离开自己的医院,社会需要有责任感、有真本事、能真正为老百姓解除痛苦的专家。人的眼睛里不能只看到钱。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学博士孔主任(36岁):作为几位专家的同龄人,我举双手赞成他们的选择,而且圈里有不少人都支持。WTO以后,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人才流动将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事,他们的举动,对公立医院重视人才是一件好事。我现在正当年,在医院工作很辛苦,但待遇确实偏低,年薪4万元都不到,再加上复杂的人事关系,真是一言难尽。只有在机制上使人员“活”起来,真正打破原来公立医院“大锅饭”的弊端,专家们才有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在医院里发挥自己的作用。
南京第一医院张主任(40岁):徐标他们走了,开了一个“好头”,我支持。当医生确实太苦,高风险职业,待遇这么低,成天担惊受怕,有的老专家工作一辈子连房子都没有,这算什么?
徐标等人的事,不要说在江苏,在国内医务界都有一些震动,他们的选择,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有人说他们“忘恩负义”,我不这么看。有成就的人都是学校老师培养的,只要对社会作出贡献,就问心无愧。大医院今后要稳定人才,应当实行年薪制,否则无法与民营医院竞争,因为现在毕竟是市场经济。
快报记者李素然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